近年来,人们经常在谈论培养科学精神和树立科学世界观,这对于社会发展无疑非常重要,对于教学科研来说更是必不可少。大家知道,科学精神基于科学素质,而科学素质则基于科学知识。现在我们设问:科学知识能自动地转化为科学素质吗?也就是说,学习并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后,是否一定能具备优良的科学素质?答案是否定的。今天就想与朋友们交流这方面的一些学习体会,着重谈谈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转化的必要性、动力、心理历程以及表现。
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转化的必要性
有了科学知识,不一定具备科学素质,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素质。科学知识是人们对外在世界的理性认知,而一个人具备科学素质,指的是深深信仰科学真理,终身为之奋斗,追寻科学内在的真善美,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和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在每个人身上,科学知识与科学素质不存在内在的统一性。举例来说,与他的同时代的人相比,牛顿无疑是学富五车的人,具有超于常人的科学知识,并有奠基性的科学创造,但在科学素质方面牛顿则有局限性,他很早就停止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信仰神学,沉湎于“炼金术”,且在科学人格方面有重大缺陷。(参看文[1])。
上个世纪初,西方科学知识大规模涌入中国,大学者王国维那时就认识到科学知识与人文信仰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的著名命题,也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必然转化为科学素质。一些卓有成就的大科学家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世界观,反而具有非理性(如宗教)信仰和道德缺陷,就源自上述差异,牛顿即为一例。后来,著名哲学家金岳霖指出,科学知识与人生信仰既有部分的一致性,又有部分的不一致性。正因为如此,人们接受了科学知识后,必须努力克服这种不一致性,使其转化为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期使自己得到更完善的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转化的动力
人们要实现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的转化,需要有内在动力。按哲学界新秀林振武博士的意见,这种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宏观而言是人的社会责任心,微观而言是人的荣誉感。(参看文[2])。
实现转化的最大的动力是社会责任心,其内核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顾炎武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百余年前,中国的有志之士,在黑暗中求索,科学知识开始在华夏大地上传播,到了“五四”时期,更是大力呼唤“德先生”与“赛先生”,普遍向往民主与科学,成了普遍选择的救国方法。一大批有为青年喊出了“科学救国”的口号,并努力践行,在追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科学世界观。
除了社会责任心之外,个人的责任伦理也对这种转化起重要作用。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提到过爱因斯坦的座右铭:“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的。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已经得到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正是这种个人责任伦理,促使许多人对科学产生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终生为科学事业奋斗。
人生追求自我完善是人类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科学素质的形成也是荣誉感产生的结果,若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有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驱使人们加深对知识的向往。陈景润曾说:“可能由于我努力刻苦地学习。数学、物理老师都喜欢我,我也迷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成了我生活中的最大乐趣。”这种荣誉感不仅促使人们追求科学知识,还推动对科学知识的内在信仰,从而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素质。这个“学习漫谈”系列博文中已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转化的心理历程
人们从获得接受知识信息到将其转化为思想智慧,有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过程,其中有复杂的心理历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阶段:做出肯定性评价,做出价值判断和证实实行。
首先,应该理解所接触到的知识,经过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的过程,做出对科学知识的肯定性评价,而要产生肯定性评价,第一要素是兴趣,这是心理认同的前提。这一问题在以前的博文中也谈到过。这里引述胡适先生的一段话:“希望青年朋友们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除了兴趣以外,要对科学知识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愿意接受科学知识的引导。
其次,要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形成价值判断,逐渐对科学知识产生信念和崇拜。应该认识到,人生在世,受环境的限制,受习惯的支配,受成见的拘束,只有真理可以使人自由,使人强大有力,使人聪明睿智。而基于这种信念,人们会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去追求科学知识,建立安身立命的基石。科学知识发展到这一阶段,就初步得到了内在的地位,开始转化为科学素质。
最后,要进入实证环节,实现格物致知,知行统一,也就是说,用事实来支撑自己的信仰,并运用事实来展现自己的认知理想的合理性。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们,就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不仅有丰富渊博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即为优秀的科学素质,从而做成了一番大事业。在以前的博文中已做过一些描述。
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转化的表现
人们在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推动下接受科学知识,经过评价、判断和证实的心理历程,在思想中交汇,产生新的融合。这种融合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感情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亦即真、善、美的统一。至此,可以认为科学素质或即科学精神已经形成。
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的这种转化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美和信仰真。有科学素质的人才能欣赏到科学美,并深深信仰科学真理;反言之,能欣赏到科学美,并深深信仰科学真理,就是具有科学素质的表现。关于科学美学将另文讨论。
我认为,对于正在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学人来说,不仅要像海绵一样吸纳科学知识,更要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科学素质,努力实现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质的转化,若能做到这一点,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以上是我近年来学习认知心理学和科学方法论的一些初步体会,不尽正确,希望在与博友们切磋的基础上,深化自己的认识。
参考资料:
1. 武际可,伟人的阴暗面,见《力学史杂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林振武,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