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

点点滴滴,我的生活,我的随笔
正文

回国见闻,变化中的中国 (4. 汽车和交通)

(2014-01-29 07:52:20) 下一个
在美国,不会开车是寸步难行。我刚到美国时,第一件事就是学开车。老公帮忙在有些宽阔的停车场就可以学。那是十八年前。后来工作了,开着小Nissan,单程三十mile去上班。现在家里有两个孩子,有两辆汽车,包括和很多在美的家庭一样的可以乘坐八个人的家庭汽车。这些好像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很容易做到的事。但在中国就不是这样的,是有一段曲折的过程的。

记得刚开始出国那几年,96到98年,有时晚上做梦时,经常自己开着自己的尼桑车回老家,在小时候记忆中的骑自行车的路上行驶,真方便。那时的中国,个人买车是很稀奇的事,除非是要当出租车司机,或搞运输赚钱。进口汽车更是很少。就连咱们的首都--北京的街头也尽是蝗虫车,土黄土黄的小出租,还有什么夏利之类的。顶多是单位给领导配的黑黑的桑塔纳。在小地方,多是搞运输的车,像东风汽车,还有什么小四轮的拖拉机。后来出现可以拉很多客人的中巴 -- 介于轿车和公共汽车大小的车。我记得,刚有中巴时,都是私人的,我们以为会比公共汽车快,就上去了。谁知,这私人的中巴并不快。司机和其助理 -- 卖票的(一般是一家人),一个劲儿地停车,拼命地吆喝,想拉更多的行人,都急死人了。但票已经买了,也不能下去了,只好生气的傻等,下决心下次再也不坐这种车了。

想起在国内的不便,在国外的我们就想,如果能运几个轿车回去就好了。但是只有归国人员才可能有此特权,但也只限一辆。

过去,咱中国真是什么也没有呀。没有车,也没有高速公路。到哪儿都不方便,多是乘火车出行,所以火车的拥挤是可想而知了。人们基本上不太流动,除了有电影 “安徽(黄山)来的小保姆”。我老家是安徽,但那时没有人出去打工。说起火车的拥挤,让我想起自己的回校坐火车的经历。我在上海和北京都上过学。从学校回老家,学校可以订票,不是问题。但寒假过后要回学校,就不一样了,需要自己买票。我家附近就是火车站,但是到上海或北京的火车一天就一辆,都是夜里两三点停。冒着寒风,踏着厚雪,在露天的站台上等火车停站,而火车也就停没几分钟。记得有一次寒假后回北京学校,等了半天火车终于到站了,但不开门,你说气人不气人。火车里面已经坐满了人,车门后也挤满了人。怎么办哪?终于看到有一个车门上面的窗户坏掉,我在哥哥的帮助下从窗户里爬进去,哪还顾什么形象呀。进去以后,缩坐在门旁边,周围都是人。晚上很冷,膝盖感到寒气逼人。我就把给 男朋友编织的围巾盖在膝盖上。后来睡着了,醒来一看,围巾已经不见了。真是干生气没办法。不堪回首呀。

那时国内的公路少,路况又很差,到处是坑坑洼洼,根本不见有人去修。看到人家美国,给公路上补丁那么容易,真是不得不称赞美国先进,发达,高效,有钱。那时回中国,从北京到大同,汽车要走大半天,路上都是运煤的超载汽车,路上是黑黑的煤渣,而且到处是坑,实在太难走了,颠死人,而且鼻孔里都会黑黑的。那时做梦也没想到中国会有今天的繁荣。现在,咱中国不是公路四通八达,汽车多得不是都已经雾霾了吗?

记得有一年回国(我回国频繁,好多时候一年一次),在北京开往首都机场的路上,突然看到路上端开始有写有方向的标牌了。这一下子让这路有点美国公路的意思了。我们都猜想,可能是那个官员到美国搞调查旅游的结果吧。那时私人出国很难,官员时而会被派出国搞些调查。

再后来,北京开始有了高速公路到周边城市。现在从北京到大同,路上干干净净,加油站,休息场所都很方便,三个小时汽车就到了。 而老家也开始有二级公路了。北京开奥运会,使得路标也标准化,那些奇怪好笑的英文翻译路标也渐渐撤下。现在再回国,觉得公路和美国差别不大了。官方数字:“16年前,当欧美发达国家对高速公路已经司空见惯的时候,我国大陆才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 “到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网将要达到8.2万公里,可以覆盖10多亿人口,接近高速公路世界第一美国8.8万公里的规模。”

公路多了,路况好了,汽车也多了。各种各样的小汽车都有了。很多日本,德国,美国汽车公司都有和中国合资办厂,国人也很容易地买得起汽车了。他们开着和我们在美国开的牌子差不多的车,甚至名字更响的名牌车。现在的年轻人都想办法考驾照,把这件事当成及其重要的事去做。国内考驾照很严,一般都去上驾校才能考上。现在的老同学聚会,很远的同学,自己开着自家的车,从很远的地方都可以轻易地在老家相聚了。

汽车多,停车当然是问题。老家我姐姐居住的小区,路上挺满了车。原来小孩子们可以在小区内四处乱跑,现在不行了,万一不慎被车撞着可不是小事。所以家里就得有人陪着。不像以往,可以撒手不管。说是方便了,可是增加了这个人力代价。

有些地方新建的小区,有地下停车场。山西一家亲戚家,小区很现代化,除了电梯外,还有网球场,孩子的游乐场,以及地下停车场。这地下停车场,每个停车位还有门,有点像咱们这儿的家里的车库。除了停车,还可以放点东西。还是挺先进的哈。

国内令一个交通工具是电瓶车,就是介于自行车和摩托车之间的电动车。可以在上面配上婴儿车座,前面可以带婴儿,后面可以带大一点的小孩和大人,还可以驮一些在超市买的东西,在小地方用起来比汽车方便,停车不占地方,还环保,只要充电就行。而价钱在两三千人民币左右。老家那儿几乎每家都有。

上次回国在老家我还见到一种跟汽车类似的电动车。看起来是汽车,但是是电瓶驱动。它还不及在美国见到的电动汽车高级,就是说,它只是电瓶车的延伸,尺寸很小,只是驾驶者不用露天了,价格比正规汽车便宜的多。反正,国内的车的形式多种多样,买不起汽车的人们,也可以享受类似汽车的方便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musicOfLif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雨中的春树' 的评论 : 也许你是对的。这是我引用一篇文章的数字。所以我加了引号。
雨中的春树 回复 悄悄话 这两个高速刚通车的时候,在上面坐车感觉很爽,路上没有行人自行车,也没有红绿灯。汽车以100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奔驰,比当时的火车还快。后来到美国加拿大的时候,感觉这里高速有些落后,路况不如国内高速,而且没有井泉服务区。有的地方还没有封闭。
雨中的春树 回复 悄悄话 当然,如果这个论述放在若干年前,是对的。现在这么说,就不对了。
雨中的春树 回复 悄悄话 有个地方搞错了。

沈阳-大连,和上海-嘉定高速公路分别在1984年6月和10月开始兴建。到1988年10月,沈大高速公路完成了部分239公里并通车。1988年10月31日,沪嘉高速公路完成并全线(16公里)通车赢得中国第一个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1990年9月,沈大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75公里,连接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5个城市,是当时公路建设项目中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工程。

所以“16年前,当欧美发达国家对高速公路已经司空见惯的时候,我国大陆才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这个论述是不对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