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茶花

为了见证神的大爱, 建博客以记录小兔的成长.
个人资料
正文

回不去的故乡

(2019-09-09 23:28:17) 下一个

《一个人的课堂》这部公益影片拍摄于2013年,几经波折,终于完成,获得2016年第49届休斯顿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迟至2018年1月,才在中国上映。电影在我的故乡江西宁都拍摄,我当然很感兴趣,可是一直等到去年九月回国探亲,我才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在电影院已经找不到了,现在有了手机版,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了看。

先下载 App "移动电影院“:

再搜寻点击 《一个人的课堂》:

 

?一。代课老师:两代人的记忆

《一个人的课堂》讲的是一个代课老师的故事。代课老师宋文化(孙海英饰),他所在的偏远山区学校,师生曾一度达几百人,但随着农村外出务工的增多,学校变得落寞,教师队伍也逐渐仅剩宋文化一人仍坚守教师岗位。新学期将至,宋文化挨家挨户的召集学生上课,结果只来了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还是三个不同的年级,宋文化只能在一个教室给学生们轮流上课。

后来学生陆续转学,学校学生仅剩唐明明,一个无处可去的孤儿,宋文化依然坚持每天到学校去上课,每天按时打上课铃,按时升国旗,维护着学校的尊严。。。。。。一直坚持到唐明明这个唯一的学生小学毕业,他才离开空无一人的学校,进城去打工。

没有情节高潮,没有煽情,几乎是平铺直叙,一个没落的学校,一个鞠躬尽瘁的已入暮年的老师,渐渐隐入雨水雾气中,仅有的一点记忆,慢慢被城市喧嚣掩盖。

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源于对内地留守儿童的关注,对失去的故乡的回忆,还有,对父亲的记念。孙海英扮演的代课教师,外形真的很像 - 那皱巴巴的中山装,微驼的背,像极了一个寒素的乡村教师,如果再戴上一副眼镜,就会十分地像我已经故去的父亲。

我父亲是60年代师范大学毕业的正式教师,在宁都乡下教书20年,除了一些学生记得他,几乎可以说是一事无成。现今他的学生们在各行各业的都有。今年我们姐弟三个去父亲工作过的乡下探访,随便跟路上一个中年人搭话,他说是我们父亲的学生,父亲曾经教过他语文和音乐。

中小学老师的教学任务十分辛苦。作为正式教师,我父亲的薪资还算可以,但是代课老师们的待遇就差多了。我在农村读小学,小学老师们多数是高中文凭的代课老师,他们的工资低微,不够生存,所以教学之余,还要忙农活,养活家庭。影片中的宋文化,也不时要帮忙妻子种地。若说乡下教师们有多伟大无私,嗯,真说不上,跟普通人一样,很艰辛地生存着。。。。。。不同的是,他们还要背负着一家一家的希望。

 

二. 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两代人的失落

《一个人的课堂》并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歌颂教育工作者的故事。请注意片尾的字幕:

6000万留守儿童!其中的205万儿童,没有成年人监护,不得不单独生活,他们时常面临贫困,饥饿,孤独,车祸,溺水以及各种人为的伤害。。。。。。这是在大环境下不得不特别隐晦,欲言又止的另一个重点。年轻的导演李军林,自己就曾经是一个湖南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代课老师教育长大。

平心而论,在电影的拍摄地江西,留守儿童(只要不是孤儿)不是特别困难,因为离广东福建近,父母们出门打工,回来也容易。这里的大多数孩子要么跟着父母在外读书,成为农民工子弟,要么在镇上或县里的中学住宿读书(唐明明后来就去了镇上中学寄宿)。

但是在云南四川贵州和西北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情况就困难得多,那些地方交通不便,生存资源稀少,父母离开了,一年难得回来一趟,留守儿童们形同孤儿。

大山里的留守儿童,幼小的孩子们必须自己照顾自己 (这个视频,看一次哭一次!)

《一个人的课堂》还折射出一个特别的群体:留守老人。青年人和中年人常年在外面打工,慢慢在异地安家,老家农村就剩下老人、孩子和狗。老人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农活,生活困苦,顿顿咸菜白米饭。很多农村老人去世了,抬棺材都找不到人,得上街去请。导演李军林说,他的下一部公益电影将会以留守老人为主题。

祖国啊,回不去的故乡!希望有能力的人们一起来给山里孩子们一些帮助。你只要一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些都是迫在眉睫、十万火急、不能等的事 - 你救了一个小孩,会发现旁边角落水里还有五个等着救,救了五个会发现那边还有几十个。。。。。。

 

三. 回望故乡: 探访西甲村
 

我这次带着孩子们回家乡,特意安排一天去《一个人的课堂》的拍摄地宁都县安福乡西甲村探寻。

安福乡是宁都县最深山里面的一个乡,上高中时睡在我上铺的闺蜜,就来自这个地方。我曾提议周末去她家玩,她说:“别去,真正的穷乡僻壤,穷山恶水,有什么好玩的!” 我就想象着那里是不是像黄土高坡一样的荒凉。。。。。。

但是事实上,地处武夷山脉,在丹霞地貌的翠微峰后面,安福乡的风景还是挺美的。

只是深山里面道路曲里拐弯,如果不是近几年来修了水泥公路,真的会很难行走。安福乡有民谣:宽坊西甲,离天三尺,老鹰飞过擦破背脊,老鼠爬了三年才到半壁。意思是山太高了!

有来自安福本地的潘鸿同学做导游,西北来的李斌同学当司机,寻找深藏在丛山峻岭中的西甲村,并不困难。我们开车走小路,经过国家一级景区的翠微峰,一路上十里荷塘,空气清新,风景怡人。姐姐说春天的时候可以进山来捡野生蘑菇和挖竹笋。

进入群山,只见古老的土屋,连绵的大山,寂寞的莲叶,忍耐的稻田。。。。。。导演选择在安福乡西甲村拍摄,还真是眼光独特,这里保留有南方特色的农村土屋建筑群落,衬着山上翠竹,颇有水墨画风。

这样古老的有特色的乡村建筑群已经不多见 - 现在因为"建设新农村" 和 "精准扶贫"的政策,长期没有人住的"空心"土房都要拆掉。经过村委争取,西甲小学的几栋土楼保留了下来,只是必须把外墙油漆刷白。在村里做修理建筑工程的老乡说,粉刷土房外壳的时候,他特意留着"安福乡西甲小学"几个字没有刷掉。

站在最后面的那位老乡,就是维护土屋的建筑师:

西甲小学里面空无一人,荒草萋萋。旁边的祠堂原来也用作教室,现在里面空荡荡,屋顶上住着一群吃蚊子的小蝙蝠。孩子们跟着打工的父母们在外地或是镇上的学校读书。父母为孩子们选择更合适的地方接受教育,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看介绍说西甲村有700多村民,可我们只见到十来个,据说过年时才会多一些人回来。

我们满有兴致地看这看那,各种拍照。小羊闹着要跟狗狗玩,可是村里的狗狗很脏,身上落满吸血的蚊虫。

小兔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想帮农民收割谷子 - 看看,咱澳洲大农村来的孩子,就是接地气哈。小兔对前天去外公教过书的乡下遇到的打谷机念念不忘,期望今天也能见到。他说今天一定要帮助农民把所有的谷子都打完。但我们一路上都没有看到人在地里干活。小兔很不开心地说:"我们白来了,什么事都没有做!"

在一户农家门口看见一架扬谷糠的旧风车,小兔和小羊过去摇,当真有几颗米粒掉出来。然后再什么也没有啦。 

小兔着急地问:" 谷子呢?谷子呢? 我要扇谷子。" 大家看着他笑。小兔气愤地说:" 我明白了,你们根本就没有谷子!" 我说:" 当然没有啊, 谷子还长在农田里,没有收割。"

小兔嚷嚷起来:" 给我找一点活干吧,我不能白来啊! 如果今天我没活干, 我就再也不来这里了,永远也不来了!" 看来看去,实在没有啥可干,田间地里没有一个人。

村委会食堂的阿姨准备给我们做午饭,烧柴灶。我跟小兔说:"你可以帮阿姨烧火。妈妈小时候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坐在灶头前添柴火。" 阿姨赶紧说:" 哪里用得着你小孩子家做事呀! 我来做就好了。" 小兔委屈得跑到屋后面去哭。我叫他回来,搬个小凳子守在灶头添木柴。小兔这才高兴起来。

午饭做好了,看那一桌红彤彤的,正宗宁都乡土菜,小时候的味道。西北来的李同学自诩会吃辣,勉强下了几筷子,说:“不到江西不知道菜有多辣!” 小兔小羊一点辣都不敢沾,阿姨就又特意做了一个炒鸡蛋给他们。

潘同学说我们城里的孩子吃饭都得劝,山里贫穷人家的孩子,残垣断壁之下,做好自己的饭,捧着大碗吃得可香了。嗯,这就是我要带小兔小羊到偏远山区来的原因,训练他们“行公义,好怜悯”的心志。等他们大一些了,就可以来支教短宣。

吃完午饭,我们往更高的山进发, 去看古老的手工造纸术和钨矿。

 

(未完待续)

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 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 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马太福音 25:34-40 和合本)

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各书 1:27 和合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