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xx不厌其烦,深入浅出地解释中药不治病的原理, 不由得我想起了在药理实验室度过的青春年华。也许大家能从我的大学教育,或研究生院看出药理学是如何注重试验,和中医药的经验主义是怎么样的道不同而不相谋。
首先,离一下题,那年17岁,和同桌一起商量着填志愿考医学院,第一志愿这医学院的医学,第二志愿不能空着,填了药理。结果,同桌如愿以偿进了医学系,数学比她高三十分的我被捞进了药理系。那时候,药理比医学吃香呀,不用上夜班,可以进科研所。。。
大学第一第二年,大伙学得都是些基础课,政治,体育,中文,高等数学,有机化学,英语,拉丁文,无机化学,生物学,分析化学,基本上是高中理科班的延续。
第三年开始,就深入到实验室去了。基础课有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好多课还是和医学生一起上的: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这是因为,药理药理,是研究药物如何作用在人体上的“理论“。这些课程教的是微观到大体的,详细的人体解构; 从器官到细胞到甚至到了分子水平的生命运作机理;这样,一边是研究试验手段,一边是用药对象,两军对垒已经初具规模。
第四年,课程里有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学,诊断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动物学,生物统计学,计算机。这些课程,详细深入地解析人如何生病,生病病因,病理过程,病的形态,病情症像;另一方面,我们手中的治病工具,“药”入人口后,怎样被人体这个复杂机构接纳,怎样一部分被异体排泄,一部分经入血液,通到各个器官组织,然后,在某个细胞上的受体上,发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作用。
药物是否有用不能神农尝百草呀,得在动物身上先试。这样,我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生,也不得不对着老鼠,兔子,野猫手到擒来,做药物机理的量化,质化试验;然后,重复再重复,再进行统计分析,当然那时计算机科学还刚居雏形,没有什么运用。
第五年,医学相关的课学的是内科,(外科被教改小组取消了),另有,临床药理学,神经生物学,药物实验,同位素药理学,中医基础,药物化学基础,药学基础,课程有点乱。当然还有毕业设计,这是为毕业生去向,或研究,或临床,获工业作准备的。
当初大学在学的时候,对五年药理学课程配置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感觉。
现在回头一看,一步一步地,药理学已经升入我的思维了,以至于不吐不快。到现在还想不明白,那些病人把中草药吞入口中时,有多少人是抱侥幸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