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与石头面对面

(2011-09-12 11:29:11) 下一个


伊塞克湖南北两侧都是丝绸古道。它们在伊塞克湖西端合二为一,继续向西面延伸。在进入 Krasnyi Most路段的博姆峡口(Boom Gorge)时,左侧的山壁突然陡峭起来,像一头突然惊立的野马。右侧的楚河水在深谷中撞出眩目的浪花。这是丝绸之路中最危险的一段。古代商队经常在这里遭受洗劫。走过这惊心动魄的一段路程后,我们就进入了楚河平原,然后来到了托克马克附近的巴拉萨更。



巴拉萨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贸易中心,兴起于 9 世纪末。如今只剩下了一片土丘和半截砖塔。这片遗址以出生在附近的哲学家巴拉萨更命名。最显著的遗址是一座古砖塔,塔身上垒砌出几何图案。它曾是穆斯林宣布祈祷时间的地方,同时具备观敌了望的功能。该塔建于 11 世纪,高 45 米。地震使砖塔塌陷了一半,如今只剩下了 24 · 5 米。塔中心有木梯旋转着通向塔顶。在塔顶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四周的土城墙遗迹。中心区的宫殿遗址和西南角落的土耳其浴室。古代商队的驼铃声已经远去,耳边只有风声,让人怆然。

公元七世纪时,这里还是西突厥人的天下。玄奘来到这里后,受到了西突厥王叶护可汗的关照。在西突厥王派人护送下,玄奘顺利抵达了阿富汗,从而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我真想在西突厥王的陵墓前烧上一柱香,以感谢他对玄奘的关照。可惜找不到他的陵墓。突厥人有在坟墓前竖立石人的习俗。或许西突厥王陵墓前的石人还在,只是无法辨认出是哪一尊罢了。突厥人十分重视丧葬。在人死后,家族亲属要将尸体放在毡帐里,亲属们杀羊和马作为祭祀品,然后骑着马围着停尸毡帐走七圈,最后选取适当的日子焚烧尸体,收集骨灰,择时再葬。如果亡者是部落首领或屡建战功的勇士,都要在墓地立有石人。

在巴拉萨更的遗址区内陈列着从不同地区搜集来的石人。他们的长相并非都是“深目多须髯”,而是具有蒙古人的某些特征。这种特征依然是当地人的突出特征之一。实际上,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族形象与蒙古族十分接近。草原游牧的“杂处共婚姻”融合过程中,民俗和血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成吉思汗及其后裔称雄中亚时,常娶突厥部族女子为妻子,也对种族文化特征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走在众多石人中间,与他们面对面,就会发现它们都有性格上的差异。有的石头人气宇昂然,有的深沉老练,有的雍容大度。他们表情各异,或目视前方,或仰望星空,或低头沉思,传递出了突厥人的精神空间和思考方式。石人一手握着酒杯,一手拿剑的姿势。这正是突厥人崇尚的生活方式。这是一段珍贵的历史。当伊斯兰教主宰中亚之后,突厥人放弃了偶像崇拜的习俗。这种记录历史的方式也逐渐消失了。

巴拉萨更博物馆中展览着附近出土的文物,有佛教莲花石座和中国古钱币,印证了中国与中亚的历史联系,也许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文化交往和相互影响。比如,古代中国皇帝和贵族在墓前安放石人石兽的习俗,是否与突厥人的墓地石人有着一定联系呢?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影响呢?这实在值得研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