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旅行拾遗 - 1

(2013-02-18 19:29:06) 下一个

中国的夜市

中国的夜市, 可谓"十里长街市井连, 明月桥上看神仙"。

男人赤了膊,踢着夹指头拖鞋,手里捏一只皮夹子,嘴里还嵌着一根牙签。小孩子们头颈里扑上了痱子粉,人前人后地绕圈子。女人束起头发,洒上花露水,手里的大莆扇一会用来扇风驱热,一会儿用来赶蚊子,一会儿用来打小孩,一会儿又用来遮着嘴和自家男人讲碎嘴。

去北京玩, 

前几年带着小孩一家子去北京玩, 吃了全聚德和东来顺, 可就是找不到正宗陶瓷罐的酸奶, 和巷子口老太太摆的老玉米摊. 还是最喜欢堂弟带我们格格府吃的格格菜,好吃又有表演,皆大欢喜。 大学里去北京玩, 白天饿了啃老玉米, 渴了喝酸奶,  晚上在我叔叔家蹭饭吃, 不要太滋润哦.

苏州妹妹, 

通常是白皙清秀, 她们细眉一挑, 纤手一指, 吴浓软语来上一句:"奈迪个杀千刀." 听的人骨头也要酥脱了。迷恋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苏州。

巧遇明星

十多年前在LA的中国剧院门口遇见大明星宁静和她当时的美国老公保罗。

宁静挺着大肚子正和保罗闹别扭,眼泪汪汪的。老公先认出宁静还叫了出来,保罗看到我们后开心地鞍前马后,把宁静拉了过来。我们于是驻足和宁静聊了会儿天,无外乎如何适应美国的生活之类。保罗自己还跑到礼品店里去买了小本子和原珠笔来,叫宁静签了名字送给我们。宁静收起眼泪嗔怒笑道:没见过自己讨着给人签名的。

保罗对宁静,那可真是一往情深的可爱。

香港澳门和广东的吃

说来惭愧, 谈广东的吃, 广州我是还没有去过的.

香港澳门倒是去过了. 一进香港机场,就闻到空气里有中国醋和蒸笼的香味. 香港好吃的很多, 所以事前根本没有研究应该去哪里吃什么. 听了酒店前台的介绍, 每天早上都去酒店隔壁的购物中心吃早茶, 在购物中心里每天换一家吃, 家家都是食源新鲜, 菜式多样.

无论是摊贩小吃店还是正宗饭店, 香港的吃基本上都是满意的, 但是可能太象美国的唐人街了, 所以也没有哪一家让我们惊艳的. 倒是在有一天在香港的金融中心吃上海点心, 那家店据说相当出名排队等了很久位子排得很挤. 旁边一个小桌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孙女带着坐轮椅的老外婆. 一直就听到孙女在讲话老外婆在听, 老外婆一边细嚼慢咽一边喔喔地答应. 我虽然一句广东话也听不懂, 但是这对祖孙却让我心里很温暖.

澳门从大牌坊往葡京赌场走, 会有一段整条路都是卖猪肉脯的商铺. 老城的小广场上, 有一家老式破旧拥挤不堪的冰店, 卖广东特产的双皮奶和姜汁撞奶, 炎炎赤日下入口既化的甜点, 味觉相当特别, 感觉回味无穷. 澳门的葡式蛋撻是葡萄牙传来的, 据说有比葡萄牙更好吃更正宗的.

买了好几包猪肉脯,只开了一包咬了一小口, 其余来不及吃的怕天热捂坏, 特特地地存在香港酒店的冰箱里. 哪晓得过几天离开香港,居然把好几包上好的猪肉脯都忘记在香港的冰箱里了. 现在每每想起, 谗唠虫总是被吊得老高.

后来路过深圳, 却是过门而未入, 感觉好像那个城市太工业化了没啥可以看的. 在深圳的飞机场吃了一碗面, 贵而且平淡.

尼泊尔  

我壁橱里收藏了一套大红大绿的织锦沙丽,是从前读书时托孟加拉同学带给我的。不过头一会试穿,却是在尼泊尔同学的家宴上。尼泊尔同学的新媳妇,丈母娘和一帮女眷关起房门,把我从头到脚地装扮一番,从绑沙丽到盘头发,再到叉头花画朱砂。等到走出房门,同学一家人都交口赞叹说我长得很象他们尼泊尔女人。

给尼泊尔同学家人说长得象尼泊尔人,我心里是喜欢的。 好像尼泊尔人的长相是介于印度人和中国人之间, 和印度人比,他们脸色更白皙脸庞更圆润。在美国遇见的尼泊尔人,相对也多谦和有礼温文恭良。

因为偏爱尼泊尔人,也很喜欢尼泊尔出名的手工银器首饰,还向往雪域高原的圣洁神秘。所以虽然从来没有去过尼泊尔, 却总是对尼泊尔很向往。

印度饭

其实印度菜里也就是炒饭和Naan好吃。印度人难得吃点鸡肉,却要连骨带肉地捏在一起拿去油炸。说是素食,他们又喜欢把菜蔫在一起做成菜糊糊,放到SERVING的盆子里,一坨黄一坨绿的来历不明,总让人不免起疑心。

再看看印度大嫂们的水桶腰,这样的素食不素也罢。对了,平心而论,他们的酸奶也还不错。

班芙 (BAFF)还有日本

班芙很有日本风情, 搞不清楚是因为有很多日本游客呢. 还是班芙本身这个地方,气候,和风光?  要说夏威夷也是有很多日本游客的, 可就只是感觉是满街的日本人走在美国的街道上。

我其实在日本只住过少少的几天,  不是旅游也不是度假,  只是在回国的途中小小地逗留。跟美国比,日本的物价是昂贵的的,街道是拥挤的,但是我还是喜欢日本清新明丽的空气,精巧古朴的景致,和勤快客气的日本人。 因为有故事,所以很难忘。在日本中转的几天,变成了我人生的中转。日本留给我的记忆,有局促有无奈但是更多的还是干净和美丽。

常常把日本比做东方的瑞士,也想象日本是中国的古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la-vie 回复 悄悄话 闲言碎语,读着却是很亲近还带点温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