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香榭

听残荷雨声,赴心灵之约。
正文

时光碎片和乔哈里窗

(2025-09-07 05:13:26) 下一个

人生中无意埋下的疑问有时候需要几十年的光阴才能找到答案去填补。

二十年前我还在加拿大读研究生,有一次的Group Project是一个创意设计作业,小组团队有我、罗瑞和马特。罗瑞是一个来自波兰的移民后代,但是她的家庭很早就移民加拿大她应该算作加拿大本地人,她本人也快人快语还有点疯疯扯扯,马特是安省附近的一个男孩,家境很殷实,思维很活跃,但是有时候也很懒散,像这种事情不到最后时刻是不会主动发力的,所以我只有发挥中国人勤劳的品质,在小组设计里作了大量前期的工作,并画出了设计初稿,我把图纸拿给罗瑞看,反正我也找不到马特,罗瑞看了后若有所思,问我:你的家乡是不是有一条河?,我说算是吧,她说,你的设计一般说来会出现一条河或者水体,然后你会围绕它作一些文章。我说是这样的吗,我怎么没有发觉呢?你是没有发觉,因为这可能是你的盲点什么盲点?,我有点不解,她继续说道,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身上有四个Self, 第一个是Open self, 就是你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地方,第二个是Blind self, 自己不知道,但是别人知道,这是你的盲点,第三个是Hidden self, 你知道但是别人不知道,这可能是你的隐私,第四个是Unknown self,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这里面可能会有你未开发的潜能。,她说完后嘻嘻哈哈地走了,留下我在那里发矇。

她说的这种观点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但是我当时感觉里面好像有一种很深奥的道理,可能跟心理学有关。我其实对心理学也很感兴趣,与心理学有关的社会新闻和分析文章我都会刻意的关注,但是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除了弗洛伊德、马斯洛等主要的心理学家和他们的主要理论以外,我并不了解其他的心理学流派,所以罗瑞说的这种观点具体来自哪里,有什么深刻的心理学的洞见我也完全不知道,只是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个疑问的深坑,不知道何时能找到填满它的答案。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随着资讯时代的蓬勃发展,心理学也从少数精英知识分子阶层才能触摸到的阳春白雪变成了平民大众都在谈论的日常话题,什么十六型人格,原生家庭,情绪管理,精神内耗等,但是我还是始终没有看到罗瑞给我谈到的四个Self的相关内容,直到前几天看油管突然跳出来一个视频介绍一本书叫《有效交际》,它是美国传播学教授约瑟夫·德维托所著的一本传播学著作,英文名叫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油管为我推荐的心理学方面的视频我会挑一些有质量的大致浏览一番,这本书的主要框架大致围绕人际沟通的本质、过程、技巧与情境展开。在书的第二部分强调沟通的核心驱动力是认识你自己,并指出一切有效沟通的起点都来源于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书中还提供了一个极其强大的帮助探索自我的工具?乔哈里窗。当看到乔哈里窗的示意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一直要找的东西找到了。

乔哈里窗把人与人的沟通分成了四个区域

这不就是罗瑞说的四个Self? 真是太欣慰了。

我再仔细往下读,看一下这里面到底讲了什么道理。原来它是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 (Joseph Luft) 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ington Ingham) 的名字组合而成的,这个模型将我们的自我比作一扇窗户,分成四个区域:

一、开放区 (Open Self)

这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它包括你的外貌、你的职业、你愿意与人分享的兴趣爱好、观点和经历。这个区域就像你家客厅,是对外开放欢迎访客的,一个人的开放区越大通常意味着他越坦诚,越容易与人建立信任。

二、盲目区 (Blind Self)

这是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部分,它就像你脸上的饭粒或者背后的标签你自己看不到,但别人一目了然。这通常包括一些你自己不自知的口头禅、小动作、性格上的优缺点。盲目区是自我认知的重要盲点。

三、隐藏区 (Hidden Self)

这是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部分。这里存放着你的秘密、你的恐惧、你未曾说出口的梦想、过去的创伤和某些真实的想法。这是你的私人卧室你会选择性地邀请极少数信任的人进入。每个人都有隐藏区,适度的隐藏是自我保护的需要。但如果隐藏区过大,可能会让你与他人产生隔阂,显得神秘而难以接近。

四、未知区 (Unknown Self)

这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部分。这是你尚未被开发的潜能、深埋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动机,它就像一座有待开发的宝藏。或许祢从未想过自己有演讲的天赋,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推上台。或许祢一直以为自己不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直到临危受命,才发现自己有化繁为简的强大能力。未知区需要透过新的经历、挑战和深刻的自我反思才能被探索和认识。

然后在《有效交际》的书中进一步通过对这四个区域的了解来促进有效的沟通。诸如通过扩大开放区、恳请反馈、自我袒露、探索未知等手段来进行高度的自我觉察和对他人的坦诚。

视频里进一步介绍《有效交际》这本书作为传播学、心理学、人际关系的教材被广泛应用,具有强大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不过活了大半辈子,对于教科书似的东西我已经不太当回事了。说实话,自我认为人与人的沟通其实很难,不是书上说的那么简单,起码只有同等认知的人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沟通,你和周围的大多数人的交流其实是鸡同鸭讲,根本不在同一个频率上。

不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始终是一个值得探寻一生的旅程。我现在完全同意乔哈里窗对自我的划分,我们的每个自我的区域都值得去关注,相对来说我会特别想要保护好隐藏区,保护好自我的边界,防止他人侵入。我不觉得隐藏区越小越好,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特别看重隐私的重要性,他说:隐私是个体存在的基石,一旦完全丧失便是一种彻底的迷失;而自愿放弃隐私,则显现出道德的巨大扭曲。我也觉得人在自己的隐私里面才有最真实的自我。

二十年的疑问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答,这证明了我还算是一个不断学习不轻易放弃的人。在探寻自我的道路上,我朝着圆满丰盈的人生迈向更坚实的一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