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帕沙那(观注呼吸法)----静坐静心
味帕沙那是一种已使得世界上许多人开悟的静心,它比其它的任何一种静心更能使人开悟,因为它是最最基本的,所有其它的静心同样是基本的,只是形式不同,某种非基本的东西也同样在里面,但是味帕沙那是纯基本的,你无法将其中的任何一样东西扔掉,也无法加入任何东西来助长它。
味帕沙那是如此简单,甚至一个小孩也能去做,事实上,一
个最小的小孩也能做得比你好,因为它的头脑中没有被塞满垃圾,他是清纯的和天真的。
味帕沙那能用三种方式——你可以选择最适合你的一种。
第一种方式是:觉知你的行为,你的身体,你的头脑,你的心;散步,你应该带着觉知散步;摆动你的手,你应该带着觉知摆
动;完全觉知你正在摆动着的手。你可以毫无任何意识地摆动它,就像一架机器……你在早上散步,你可以对你的脚不带觉知地一直散着步。
要对你的身体的运动保持警觉,在吃饭时,要对吃饭所需的任何动作保持警觉;在洗澡时,要对那种随之而来的凉爽、对冲洒在你身上的水及其中的巨大的快乐保持警觉——只要保持警觉,它不应该一直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中。
对你的头脑同样也是如此。在你的头脑的屏幕上,无论出现过什么思想,只要做一个看者;在你的心灵的屏幕上,无论出现过什么样的情感,只是保持一种观照——不要投入,不要去获得认同,不要评价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那不是你静心的部分。
第二种方式就是呼吸,变得觉知呼吸。当你吸入,你的腹部开始隆起,而当你呼出,你的腹部再开始复原,所以第二种方式就是去觉知腹部:它的隆起和回落,只是非常地觉知腹部隆起和
回落……而腹部正是接近生命的本源,因为小孩就是通过肚脐与母亲的生命相连接的,在肚脐的后面就是他的生命之源,所
以,当腹部隆起时,这是真正的生命的能量,每次的呼吸起落正是生命的活力,那也并不困难,或许会更容易些,因为它只是一
种技巧。
在第一个方式中,你必须觉知身体,你必须觉知头脑,你必须觉知你的情感、情绪,所以这已有了三个步骤了。第二种要达到的方式只有一个步骤:只是觉知腹部,它的隆起和回落。而结果是一样的。当你变得更加觉知腹部,那么头脑也就会变得宁静,心也会变得宁静,情感会消失。
第三种方式就要觉知呼吸的入口处,当呼吸通过鼻孔进入
的时候。感觉到在那个极点——另一点是腹部——感觉鼻子,气
的吸人给你的鼻孔一种清凉的感觉,然后气呼出……吸进来,呼出去。
那同样也是可能的,它对男人而言比对女人更容易,女人更觉知到腹部。大多数男人甚至不呼吸到腹部那么深,呼吸时,他们的胸部一起一伏,因为有一种错误的形体健美的观念盛行于整个世界,如果你胸脯高高的,你的腹部几乎是不存在的话,那的确是一种较美的体形。
男人选择了只到胸脯的呼吸,所以胸脯变得越来越大,而腹部缩了下去,那样显得他更健美。
整个世界,除了日本,所有的运动员和体育教练都强调呼吸要充满肺部,扩展你的胸脯,缩小你的腹部,他们的理想就是像狮子一样,胸脯大而腹部非常小,所以要像一头狮子,那已经成为体操运动员和正在练体形的人的规则了。
日本是唯一除外的,他们并不在乎胸脯是否应该宽阔,腹部是否应该向内收缩,收缩腹部需要某种训练,这并不是自然的,日本已经选择了自然的方法,因此你看见日本的佛像,你会感到吃惊,通过这种方法,你可以马上辨认出是一座印度的佛像,还是日本的佛像。印度的释伽牟尼佛像有一个非常健美的身体,腹部非常小,胸脯非常宽阔,但是日本的佛像则完全不同,他的胸脯几乎是平平的,因为他呼吸是从腹部开始的,但他的腹部比较大,这并不很好看——因为现在世界上流行的观念已盛行很久了,但是从腹部呼吸则更加自然,更加放松。
在夜晚,当你睡觉时,你并不是从胸脯呼吸的,你是从腹部呼吸,那就是为什么夜晚有如此放松的体验,清晨在你睡醒之后,你会感觉如此清新,如此年轻,因为整个夜晚你都在自然地呼吸……
这些是两个关键点:如果你害怕从腹部呼吸,并一直注视着它的起伏,这会毁坏你健美的体形;……男人或许对健美的体形更感兴趣。那么对他们而言,去观照呼吸的入口,鼻孔,这比较容易些,观照,当呼出时,观照。
这些就是三种方式。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做,而如果你想两种方式一起做,你就两种一起做;那么努力会更加强;如果你想三种方式一起做,那么,你就三种方式一起做,那些可能性就会更快地实现,但这一切全由你而定,只要感觉舒服就行。
记住:舒服就是对的。
当静心定下来了,头脑宁静了,自我就会消失,你会在那儿,但是那儿没有“我”的感觉,于是门打开了。
只是带着爱的渴望,带着迎接的心情,等待着那个伟大的时刻——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开悟的时刻。
它会来……它肯定会来,它从来不曾延误一会儿。一旦你在正确的轨道上,它就会突然地在你里面爆发,使你蜕变。
过去那个人死了,而一个新人诞生了。
静坐
找到一个比较舒服和警觉的姿势,坐四十到六十分钟,背和头部应保持直直的,闭上眼睛,正常呼吸,尽可能保持静止,如果真正需要,也只可以换个姿势。
当静坐时,主要的对象就是要观照腹部的起伏,稍微在肚济之上,它的起伏是由一呼一吸引起的。它并不是一种集中思想的技巧,所以在观照呼吸的时候,有许多其它的事物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当某种东西出现并干扰你的静心时,就停止观照呼吸,将注意力放到正在发生的事上,直到有可能再回到你的呼吸上。这或许包括思想、感情、判断、身体的感觉、来自外界的印象等等。
这个观照的过程才是重要的,而不是那么多你所看到的东西,所以要记住,不要去认同出现的任何事,而你可以把问题或疑问当作是一种奥秘,并去享受其中的乐趣!
在生活中观照着那个空隙
无论你在做什么,将你的注意力保持在呼与吸之间的空隙,但它必须是在活动时练习。
我们曾经讨论过类似的技巧,有一个唯一的不同就是,这个技巧必须是在日常活动时来练习,不要单独练习,这个练习就是在你正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做。你在吃东西:继续吃,而注意那个空隙;你在走路:继续走;你要去睡觉:躺下,让睡眠来临,但你继续注意那个空隙。
为什么要在活动中做?因为活动让你分心,活动一再地吸引你的注意力。不要分散你的注意力,要固定在那个空隙,而不要停止活动,让活动继续,你会有存在的两个层面——做和在。
我们的存在有两个层面:做的世界和本性存在的世界,圆周和中心。继续在外围,在圆周上工作,不要停止。但是在工作的同时也注意中心,会有什么发生?你的活动会变成一种表演,好象你正在扮演一个角色。
如果这个方法被实践了,那么你的整个生活会变成一部长的戏剧,你会是一个扮演角色的演员,但是要不断地停留在中心的空隙中。如果你忘了那个空隙,那时你也就不在扮演角色了,你已经成为角色了,那么这就不是戏剧,你已经错把它当作了生活,那就是我们曾经所做的。每个人都以为他是在生活着,这不是生活,这只是一个角色——是社会给你的一个角色,或是环境、文化、传统、国家,某种情形所给你的角色,你已是一个被给,定的角色,你正在扮演它,你已经变得认同了,要打破那个认同,就要用这个技巧。
这个技巧只是使你自己成为一出心理剧——只是一种游戏。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呼与吸之间的那个空隙,而生活在外围继续着。如果你的注意力是在中心的,那时你的注意力就不会真正在外围,那只是“次注意(sub—attention)”,那只是发生在你的注意力附近的地方,你能感觉到它,你能知道它,但它没什么重大意义,它就好象并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
我要重复这点:如果你练习这个技巧,你的整个生活就会好象并没有发生在你身上——好象它是发生在别人身上。
观照呼吸中的空隙
当你的呼吸进入时,观察它,只是一会儿,或是千分之一的片刻,没有呼吸存在——就在气上来以前,在它向外呼出以前。一个人将气吸入,然后有一个点,呼吸停止了,然后呼出去,当气呼出去时,然后再有一会儿,或是一个片刻的一小部分,呼吸停止了,然后又吸进。
在气被吸进或呼出以前,有一会儿你是不呼吸的,那一刻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当你不在呼吸,那你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要懂得这点:当你不在呼吸时,你就死了。你还在,但你是死的,但这一刻是如此的短暂,你从来不曾观察到它。
气的吸入是再生,气的呼出是死亡;出去的气是与死亡同义的,进入的气是与生命同义的,所以随着每一次的呼吸,你在死亡,然后又再生。两者间的空隙是非常短暂的时间,但是敏锐的、密切的观察和注意会使你感觉到那个空隙。然后就没什么东西再需要了,你是幸运的,你已经领悟到事情已经发生了。
你不要去练习呼吸,任其自然。为什么用如此简单的技巧?它看上去如此简单。用如此简单的技巧去领悟真理?领悟真理意味着领悟既不生也不死,领悟始终存在的永恒因素。
你能知道气的呼出,你能知道气的吸入,但你从来不曾知道两者间的空隙。
试试看,突然地,你会达到那个点——你能达到它:它已经在那儿。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外加于你,或者你的结构中:它已经在那儿,一切都已经在那儿,除了某种觉知。所以,怎样来做到这点呢?首先,是觉知气的吸入,观照它,忘掉一切:只是观照气的吸入——那个过程。当气碰触到你的鼻孔,在那儿感觉它,然后让气进入,让气完全有意识地进入,当你随着气一直进入,进入,不要离开气,不要跑到前面,也不要落在后面,只是随它一起进入。记住这点:不要跑到前面,也不要像影子一样落在后面,要与它同步。
气和意识应该成为一体,气进入了,你也进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呼与吸之间达到那个点,这不太容易。
随着气进入,然后随着气出来:一进一出,一进一出。佛特别喜欢使用这种方法,所以这种方法已成了佛教的方法。在佛教的术语中,它就是“阿那帕那沙帝瑜珈(AnaPanasatiYoga)”,而佛的开悟就是基于这个技巧——只有这个。
如果你不断地实践呼吸的意识,呼吸的觉知,突然,有一天,在你并不知道的时候,你会来到那个间隙。因为你的觉知会变得敏锐,深刻和强烈,因为你的觉知会变得与气在一起——而整个世界置之度外。唯有你的气的吸入与呼出才是你的世界,才是你的意识活动的全部舞台——突然地,你一定会感觉到那个没有呼吸的空隙。
当你紧随着呼吸运动着,当不再有气时,你怎么会仍然不觉知呢?你会突然地变得觉知到那儿没有气,而那个时刻会来到的,那时你会感觉到那个气既不出来,也不进入,呼吸已经完全停止了。在那个停顿中,就是“三摩地”。
把心里的积的郁东西扔出去
《瑜伽经》上说:“随着气的呼与吸和停留相互交替着,头脑也会变的安静的。”
当你感觉头脑不安静了——紧张、焦虑、唠叨、担心、不停地做梦——那么做一件事:首先,深深地呼气,总是先从呼气开始,深深地呼气,尽可能地深,将空气扔出去,扔掉空气,情绪也会被扔出去,因为呼吸就是一切,然后尽量地呼出气。
将腹部内缩,保持几秒钟,不要吸气,让空气留在外面,几秒钟内不要吸气。然后让身体吸气,深深地吸气——尽你所能,再停止几秒钟,那个空隙应该和你呼出时是一样的——如果你呼 出时空隙三秒钟,那么吸进的空隙也三秒钟。将气扔出去,然后停留三秒钟;将气吸进,然后停留三秒钟;但是气必须被完全扔出去,完全地呼出和完全地吸入,使它变成一种节律,吸进,停 止;呼出,停止;吸进,停止;呼出,停止。立刻,你会感觉有种变化正进入你整个本性中。情绪会走掉,一个新的气候会进入你。
呼吸法的重要性
人类一落地便开始呼吸,呼吸停止即意味死亡。呼吸,可说是人类生命的象征。古人就非常重视呼吸与生存之间的密切关系。如管死亡叫“断气”,将死者叫“苟延残喘”。不仅人类如此,一切生物莫不呼吸;呼吸断绝则枯槁而死。人类单靠喝水,断食二月仍能维持生命,但停止呼吸,不到几分钟就不能生存了。
呼吸作用,在生理上,是使血液摄取空气中的氧气,而且使所吸收的营养素起氧化作用,同时使各部分的疲劳物质得以更新。所以呼吸作用如不完全,疲劳物质留在体内,血液吸收养分的作用也随之停止。除此之外,自古以来认为呼吸还有更神秘的一面,对人类身心的影响尤为巨大。这方面的理论,虽说众说纷纭,各有出入,但一致的认为空气中存在着一种实体,足以成为人类一切活动与生命的源泉。瑜伽称这种实体为“普拉拿”(Prana),认为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中。并且到处存在,弥漫于天地之间。但它不是物质——非空气中的化学构成元素。现代的物质科学,对于这一伟大的神秘力量,虽也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未知的东西,但因它不是物质,一直得不到正确的结论。瑜伽的哲学,认为空气中的氧气为血液所摄取,发生氧化作用,同样的,空气中的普拉拿则为神经系统所摄取,也同经过氧化的血液通过血管,被分送到全身而起新陈代谢一样,通过神经系统而分布于全身,给人以生命的活力。同血液对肉体的疲劳部位之所需,普拉拿对因思考、意志、行为、感情等所消耗的神经系统所不可缺少,所以有不断地补充和贮藏的必要。
人类生命的种种现象,与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视呼吸的调整如何,能使人延长生命或缩短生命。瑜伽的先哲们,所以发明适应人类生活的各种瑜伽呼吸法,即基此理由。
人们虽是人人期求健康、长寿、幸福与和平,但知此大道的人,却并不多见。反之,不健康、短命、不幸的人则比比皆是。世上的一般人,虽肯尽可能其最大努力于金钱的获取上,但对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而且是生活的基本条件的呼吸法、饮食法及动态与想法却很少有人去回顾反省。瑜伽就是鉴于这些普遍的,共通的生活基本条件的重要性,所以下功夫策划合理的、科学的哲学的各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