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72)
2013 (74)
2014 (70)
2015 (55)
2016 (64)
2018 (67)
2019 (63)
这是电影海报。从左至右五个大头像是贝利亚、斯大林之子瓦西里、斯大林之女斯韦特兰娜、赫鲁晓夫与朱可夫。(想看电影的朋友可读下去,基本上没有剧透,^_^。)
导演 Armando Iannucci(亚努奇) 2017年拍的 这部黑色喜剧(The Death of Stalin)不是专门献给咱国“人民”的,毕竟,说的是“宫”里的事儿(克里姆林宫),不是“海”里的事儿(中南海)。可是,看过后,真的开始怀疑“宫”与“海”是不是同一个字啊,*_*?
给朋友们侃一个。
此电影虽有“斯大林”的大名,但斯同志只是其中一个配角,主要故事情节是围绕着斯同志突然驾崩后斯身边的两大打手贝利亚与赫鲁晓夫生死权斗的折冲。
Iannucci 是玩政治类黑色喜剧的高手,HBO的著名电视剧“副总统”(Veep)就是他的大作。全剧没有口号,没有脸谱,没有歇斯底里,一切都在情节中。老亚用精炼的技巧 把斯同志带给前苏联民众的恐怖统治刻画的栩栩如生。
影片开头,1953年,莫斯科广播电台在现场播发交响乐团演奏莫扎特的一个钢琴协奏曲。转播中电台主任安德耶夫接到一个电话,让他大吃一惊的是来电者是领袖斯大林斯同志。斯同志让安德耶夫过17分钟给他回电话。挂上电话,怕对斯同志的要求弄出差错,安德耶夫紧张的几乎错乱,不确定17分钟该从几点几分算起 ,也不确定斯同志给他的电话号最后一个数是5还是9……
大致17分钟后,安德耶夫很庆幸的拨通了斯同志的电话,斯同志只简单的说请把今晚的莫扎特音乐节目的录音备好,一会儿他派人来取。
安德耶夫对接通斯同志电话的庆幸感烟消云散,因为当晚的音乐会只有直播,没录音,^_^。让斯同志失望,长几个胆子?!恐惧之下,安德耶夫想到一个补救办法,让乐队再重演奏一次,把录音补上。他不顾一切的冲入演出大厅,对正在退场的乐队与听众大声发令,谁都别走,谁都不许走。现有紧急音乐状况,“重演、重听、重鼓掌。斯大林同志要再听今晚的节目,我们要补录音”。
没人敢说不,都回归原位。可是,演奏钢琴协奏曲的要角,女钢琴手说,我不会为斯同志再弹一遍。
安德耶夫惊呆,把女钢琴手与乐队指挥拉入转播室,先问指挥,换一个钢琴手行不行?指挥说,换人演奏差别太大,“就算是斯大林也能听出与刚才实况的差别”。
“就算是斯大林?”,女钢琴手问,“你是说他不懂音乐?这个转播室最好没有安全部的暗藏监听器”。
安德耶夫与指挥对视了一下,恐惧感涌上。
“斯大林同志当然能听出不同钢琴手的差别,他有一只伟大的耳朵。”
“两只伟大的耳朵。”
“最灵敏的耳朵,全苏联最灵敏的耳朵。”
于是安德耶夫出资两万卢布买通女琴手,重演可行了……
可是乐队指挥害怕刚才说的“就算是斯大林也能听出差别”真被监听到,吓晕过去。安德耶夫不得不去找替补指挥……
在这种全社会被监视、被脑控、被恐治的系统里,不但普通民众生活在每时每刻的“监视与自我监控”中,“御用打手”贝利亚与赫鲁晓夫也不列外。
“赫鲁晓夫”在与斯同志聚会后,每次回到家都把他与斯同志的对话重复给他太太,让太太记录下说过的“主题”,其中斯同志喜欢的他下次会再说而斯同志不喜欢的绝不再提。
对领袖的恐惧也顺延至他的“近卫”。他突然发病后没能被及时抢救,也是从他的贴身卫士不敢越“令”驰援、他的下属不愿擅找医生、御用打手贝利亚重在自保而造成的。
是,电影是喜剧,但许多情节有事实支撑。包括斯的由病而死的过程,赫、贝的权斗,安全部队在大街上用冲锋枪滥杀来莫斯科吊念斯同志的苏联民众,马林科夫的媚上与无能,甚至莫斯科电台为斯同志的需求所重新演奏而录音,女钢琴手的故事……
值得一看的电影。主题吗,山寨一下太祖,“一切独裁者都是纸老虎”,^_*。
主要剧情不侃了,以免影响朋友看电影的效果。
下面两个链接是油管上的片花与 IMDB的影片介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CBtiZit9NI
https://www.imdb.com/title/tt4686844/
又及:中华不是无人,如果拍“毛泽东之死”,精彩程度绝不输老亚的这个片子,只是时间还没到而已,*_*。
又又及:“17分钟后回电话”是显示斯同志的掌权精度,啥都知道,17分钟恰是那个钢琴协奏曲演奏的终了时间。
https://mubi.com/notebook/posts/the-dream-of-the-reformer-armando-iannucci-s-the-death-of-stalin
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