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分球

兴之所致,随意挥洒!
正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4)

(2011-05-23 11:18:59) 下一个
来源: 突破分球2011-04-28 14:22:36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1457821.html


四,环境影响和正负反馈

孩子个个都是察言观色的精灵,他们不断地试探着父母和环境对其自身行为的反应底线,整个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对周围世界探索和适应的过程。出生以后,哭闹是他们满足自己吃喝等要求的主要手段,可以理解,当他们面临被迫断奶时,第一反应自然是哭闹。这时如果孩子妈能坚持住,孩子闹几天后奶也就断了;否则的话,下次再试时会哭闹得更凶;这就是为什么孩子断奶时往往被送到亲戚朋友家或者妈妈避开一段时间,孩子在新的环境里知道闹也没用,也就接受了事实。在以后的日子了,当孩子想买玩具,想去玩,当他们的要求被拒绝时,其第一反应往往还是哭闹,因为以往通过哭闹而得逞要求的经验对他们来说是太强烈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三点:
1。孩子将保持原有的习惯直到触及无法逾越的底线;
2。当环境变化后,孩子将调整甚至改变习惯以适应新环境里的行为规范;
3。对于成功的经验,孩子会在不同的情形下反复使用,试图重复以往的成功。


纵观孩子的成长过程,客观上有几个对孩子来说环境变化比较大的时刻:从在家带到送daycare时,从daycare到上学前K时,从学前K到上小学时,高中毕业去上大学时。每一次孩子都将面对新环境,其行为习惯往往也有较大的变化。比如,有好多孩子在K里或小学里的表现与在家里迥然不同,孩子自然而然的遵循着两套行为规范:一套在家对付父母,一套在外对付老师。了解了这个,家长就可以利用环境变迁对孩子的影响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在上小学以前,孩子调皮一点没什么,父母有好几次这样的机会来改正孩子的不好习惯;可是到了小学以后,父母就要多费点心思,因为这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12年期间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上学,上课,同学,老师,年年如此,父母已没有了利用环境变迁来改变孩子习惯的机会。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弄好了,后面多年受益;弄不好,以后不但父母多操心,孩子也遭罪。


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环境都不相同,特别是当孩子很小时,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能强求,更不能求全,碰到情况要具体分析。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些习惯需要改变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责怪孩子,而是要问问自己,孩子这习惯是怎么来的:如果是家庭环境造成的,怎样能改善这个环境;如果是自己的忽视或纵容,那父母就要重新设置底线,熟话说“严父慈母”,从小开始,孩子成功突破妈妈底线的经验丰富无比,这时妈妈尤其要坚持住。


比如说孩子顶嘴,先要想想为什么顶嘴,一般在哪些事上在什么情况下顶嘴,顶嘴时说些什么,有没有道理等等。由此可以采取些措施。孩子毕竟是孩子,你逗他们说几句,那小心眼里想的是什么一般也就一目了然。如果讲的有理,满足要求同时强调这是对讲道理的奖励;如果无理取闹,不但对其要求不予理睬还要说明不讲道理再闹也没用。几次以后,孩子自己也会明白,妈妈现在来真的了,顶嘴也得讲道理才行。
再比如说喂饭,有些孩子很大了,自己早就会吃了,可还是想尽法子耍赖要人喂,原因呢,家里爷爷奶奶舍不得,怕孩子犟着不吃挨饿,所以一直喂。这里孩子要喂饭这个习惯就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如果让爷爷奶奶离开一段时间,估计孩子马上自己吃。


如果发现孩子在K和在家有些习惯表现差别很大时,父母就要注意了,这很可能是采取措施改掉孩子在家不良习惯的契机;如果小学老师给家长留条提及孩子在校的行为问题,家长更要引起重视:首先要跟老师联系弄清具体细节,很有可能孩子在家的习惯已被带到了学校,这就意味着家长必须采取行动。父母重新设置在家行为底线时,要让孩子心理上有所准备,比如,跟孩子强调现在已经长大了,上K/小学了,这时老师在孩子眼里是很有权威的,父母可以挟老师之威以令孩子,总之要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强烈印象:现在跟以前不同了,他们的行为必须改变了。


前面有网友讨论父母推这推那,琴棋书画sports,到底推什么?目的在哪里?我是这样看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天赋,可是我们并不能确定具体在哪些方面。父母能做的就是通过夏令营,课外活动,从校内到校外,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接触各种机会的平台。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赋,他们在相关的活动中就更容易做好,由此而得的赞扬和肯定,将增强他们的兴趣,因而更喜欢这个活动。由于喜欢,自然就更投入和努力,更容易取得进步。这是一个“天赋--兴趣--喜欢--投入--进步--肯定--喜欢”的正反馈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和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加强。所以说,父母到底推孩子的什么项目?答案很简单:鼓励孩子多参加他们自己喜欢的,做得好的活动。因为这里很可能是他们的天赋所在,孩子比较容易取得进步。


父母推的目的在哪里呢?答案也简单:让孩子积累从起步,努力,克服困难,到不断取得进步的成功经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真地发现了孩子的过人天赋,那更是一举数得。父母不可能为孩子的将来设计一切,各个家庭所处的环境也不可能让孩子去尝试一切,父母的希望是:孩子在这些活动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自信心能让他们勇于尝试新挑战,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有能力接受新挑战。以前有网友提到过,有特殊经历的优秀孩子,往往容易被藤校录取,其原因也在这里。


如果从具体项目对孩子的影响上来看,我个人的经验,首选是阅读:从小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等于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孩子将受益无穷。其次是鼓励孩子参加team sports: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不谈,team sports还有很重要一面 -- 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这些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价值无量。


有网友提到孩子的commitment问题,如果孩子想quit, 我觉得父母首先要决定的是孩子在那方面是不是有天赋:这点从老师教练的评价和孩子的平时表现,父母应该已经心里有数。如果真是天赋上的问题,而且孩子又不喜欢,那就让孩子从新选个喜欢的,否则大家受罪;如果不是天赋的问题,就得想法子了解一下孩子想这样做的背后原因,消除了这个原因,才好谈让孩子坚持;如果这背后没什么特别原因,这里有一招杀手锏,在孩子小时用过几次,从没有失手过:想想孩子平时的喜恶,选一个孩子最不喜欢的项目,让孩子做选择题 -- 要么从新开始这个(其不喜欢的)项目,要么在原来的项目上继续好好努力。孩子犹豫之后,一般都会“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继续原来的。


关于如何与孩子交流,许多网友已经谈了很多。我估计教育孩子时大家都差不多,很多做法都是在孩子complain后才有改进的。这里就再简单聊几句。


我觉得平时就要跟孩子多交流,不能等出了问题后才来谈,那时往往心情和气氛都不好。平时谈比较容易沟通,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可以知道父母的底线。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家里往往不知道appreciate,通过交流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劳和爱心,他们在家的行为也会好得多。


前面提到跟孩子玩时容易交流,当孩子大了活动多了,接送孩子时在车里也是很好的谈话时间,这时还有一个好处:一般是父母中一人开车接送孩子,这时比较容易跟孩子谈父母中另一方的情况。比如爸爸开车,可以比较容易谈妈妈在家跟孩子的事,可以多跟孩子提提妈妈在家为他们做得事,如果孩子提到妈妈有时唠叨,这时就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更可以向孩子灌输:妈妈唠叨是因为关心,妈妈唠叨是天经地义的事,很正常。当然,你也可以教孩子们如何应对妈妈的唠叨,呵呵。


其实妈妈让孩子做事时也可以有些策略,给孩子一些余地。比如孩子正在看电视,可以问问孩子准备什么时候去做,如果孩子要看完这当节目再做事,事情不急就同意这个,但要说好时间。这期间就不要再去提醒孩子,如果到点了孩子还没做事,你可以过去提醒一下,孩子一般也就会去做。但是妈妈要把握好一点,孩子做完事以后,就别在这件事上再啰嗦,要教育不是在这时候,呵呵。


教育孩子时,最好就事论事,不翻变天账。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搞清孩子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具体是怎么想的?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搞清楚这些,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谈话先从肯定表扬开始,然后再涉及不足。作为父母,我们要得是跟孩子之间顺利交流的正反馈,而不是对抗抵触的负反馈,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孩子不对,而是为了和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对吧?


Happy parenting!


(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