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狮城之五:华文, 新加坡人心头永远的痛
(2011-05-28 00:32:57)
下一个
中文在新加坡有一个特殊名称叫“华文”,这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叫法不一样。因为它不是来自中国的外来语,而是占新加坡总人口70%以上的华族人的母语。一个在新加坡一所英校传统的学校里教了20年书的华文老师,曾感慨地对我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会如此鄙视、憎恨自己的母语。通常我们对一个语言的评价无非用“有用”、“没用”、“难学”、“不难学”、“想学”、“不想学”这些词汇,很少用这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字眼。可是,在新加坡,对华语--—自己民族的母语,真的有这么强烈的情感态度存在。虽然不能以偏概全地说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情绪,但有这种情绪人的也不在少数。我也亲见不少新加坡的学生以不会说华语为荣,以此来证明自己出身的高贵,也亲见一些出身于华语家庭的家长,宁可在家里和孩子说破碎的英语(Broken English),也不愿和孩子讲自己更有把握的华语。华语在新加坡被称为巴刹语言,也就是说它只能用在小菜场买菜等场合,不能入大雅之堂的。尽管新加坡政府每年举行讲华语运动,打出标语说“华语cool”,还是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进行双语教育是新加坡的一项国策,但不少人把学习华语当作一种折磨,大部分学生在学期间还能花一部分时间学华语,主要是为了能通过小六会考、O水准会考或A水准会考。很多家长并不看重孩子是否真的掌握了这门语言,看重的是孩子的分数,不希望被华文拖了后腿,致使孩子上不了更好的学校。同样的年级,华文课程也有几个不同的层级,供具有不同华文能力的学生选修:高级课程、快捷课程、B课程,原来B课程只是供那些在国外长大,之前没有机会学习母语课程的孩子选修,现在选修B课程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们会想出各种理由,请求学校让孩子选修B课程。面对缺少求知欲的学生,华文老师如何去鼓励学生学华文呢,最有效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通过了高级华文,你到初级学院就可以不用再修华文了,加油。”鼓励学生学华文要用以后不学华文来诱惑,无疑也是华文老师最无奈的事。每年毕业考试过后,走到毕业班的课室里,都可以看到被扔掉、撕掉的华文书,学生以此方式表达自己对华文的憎恶与弃绝。被华文折磨了十多年,华文是他们心头的痛。新加坡也有一群出身于传统华校,有较好的华语根基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华文更是他们心头的痛。在新加坡的历史上有一个华校转英校的事件,在此之前新加坡有华人创立的华校,也有殖民者、土生华人创办的英校。出于政治因素和经济发展的考量,新加坡政府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华校实行关停并转,所有的中学都要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为第一语文。新加坡唯一的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也被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不少华校生在这一历史转折期被摔出了正常的教育、职业轨道,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一部分幸存者经过自己的努力挣扎出来,他们可以说是新加坡社会的双语人才。他们经受过英校生没有经历过的艰难,在英文为教学语言、工作语言的环境中也倍受歧视,一个很有能力的华文老师就曾对我感慨过:在新加坡你的英语能力就是你的工作能力。在过去的几十年,新加坡的精英阶层基本都由英校生组成。所以新加坡的华语人才调侃地称自己为“精华”,这里面包含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他们一方面格外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以免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一方面又感叹下一代的华文水准每况愈下,为华族文化传统的流失而叹息。 新加坡政府深知母语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李光耀曾经告诫国人说:华人不属于西方文化,如果不懂得本民族的文化,就会在两种文化中间迷失。新加坡很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价值观的继承,所以,在很多方面,新加坡社会显得比中国现在的社会还要传统。在对教育做了大一统的调整之后,新加坡政府又陆续指定一些具有较好华文传统的学校为华语特选学校,在这些学校,英语、华语都是第一语言,有些文化课程也可以用华语教学,这些学校传统文化活动也比其他学校更多。中国经济的腾飞,想搭顺风车的愿望使新加坡学习华文又多了一个助推器。新加坡政府一直鼓励学生学华语,并不惜拿出巨资从中国聘请大量的华文老师、在本地培训师资、开展一些推进华文学习的运动、开发更多的华文课程,如华语特选课程、双文化课程、中国通识课程等,但却收效甚微。五月二十三日的《联合早报》上登载了一篇文章《别让新加坡的华文华语形成新移民独霸局面》,提出很多华文华语比赛都出现新移民独霸一方的趋势,对新加坡学生不公平。其实,这不是学校偏袒新移民,而是这些需要竞赛、拿名次的文化活动需要新移民来撑场面。不只是竞赛、文化活动,开在特选学校、表面热闹的这些华文文化课程,选修的也大多是中国来的新移民,本地人寥寥无几。新加坡本地学生的华文难掩颓势,为适应新加坡社会整体的华文水准,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大张旗鼓地推展华文,一方面节节后退地修改华语政策。先是取消了华文在A水准考试中的分数比例,进入本地大学,华文不再计分,只要通过D7就行。后来又在中学与初级学院放宽了选修B课程的限制,2010年新加坡政府又拟降低华文在小六会考中的比重,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政府只得打消这个意图。有热爱华语的激进人士认为,新加坡政府推展文化是假,要消灭华文是真,他们在欺骗老百姓。但作为局外人,我倒不这么认为,我看得到新加坡政府为推动华文做出的努力。时过境迁,消灭华文已经不存在任何政治意义,而中国经济的发展让高瞻远瞩的新加坡政府更认识到华文的重要性,否则李光耀先生不可能身体力行学习华语,还写了一本谈华语学习经验的书《学以致用》,也不可能将自己的子女都送入华校学习。新加坡政府之所以要节节后退地调整华语在考试中的比重,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因为华语比重高会损害英语精英们的利益,让他们的子女失去更多进入名校的机会。这是局部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博弈。华文也成了新加坡政府心头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