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风朗月

写自己所想,在茫茫的网海中,让思想散如灰烬。
正文

执教狮城之一:初识新加坡

(2011-05-16 03:34:58) 下一个

记得初来新加坡时,内心就被一种失落的情绪所包围。习惯了眼观南京路的灯红酒绿、品味淮海路的精致、典雅,一杯酒、一阵笑,与朋友神游八极,穷聊乱侃,一下子还真难适应新加坡的生活,平静的组屋区是一些家庭主妇闲聊、孩子们玩耍的场所,集市里是操着各种变了调的中国地方方言或国语的小商小贩,亲切而又低俗 -----

新加坡很少有像中国城市里风靡一时的迪斯科舞厅、卡拉 OK 包房。酒吧是有的,但大多就是路边一些不起眼的小店铺,坐着几个闲聊的白人,老百姓是很少去泡酒吧的,而且这种酒吧也不像中国的酒吧装修得气宇轩昂或有独特的情调品味,可以让年轻人小资一把。新加坡人很少抽烟、喝酒,不抽烟我举双手赞成,最怕闻的就是公共车上、宾馆里的烟味。人已走,味未散,好象你还要再次去呼吸陌生人留下的气息,让人恶心。可是酒却应该是生活里的一点点缀,应该给它留一席之地才对。酒是有诗意,否则中国的古诗人不可能那么善饮。李白要“金樽美酒斗十千”,曹操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陶渊明更是留下《饮酒》诗二十多首。酒可以为人生舒压,你可以“借酒浇愁”,也可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只要不是酒后开车就行了。这是我对酒的看法。我不是酒鬼,酒量也不大,但朋友聚会什么的,总希望能看到一点酒,看到有人耍一下酒疯,即使没人耍酒疯,借着酒精的热力,脱下自己的面具,多说几句人话也是好的。但来新加坡后,却很少能喝到酒,即使是从中国移民来的朋友,聚会时也很少提供酒的,不知是入乡随俗,新加坡化了,还是因为在新加坡酒太贵 --------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收到一个新加坡同事的喜谏,上面还写着时间安排:“ 7 : 00pm 鸡尾酒会”。多么吸引人的字眼,正宗的西方文化的体现,对来到新加坡还无缘亲睹正宗西方文化的我来说,真是一个诱惑。去之前就在想,听说鸡尾酒是要调的, 这次去要见识一下,也去尝尝鸡尾酒到底是什么味道。去了宾馆,在一个精美的来宾册上做了登记,侍者捧过来一杯暗红色的液体,我激动地捧过来,一尝,原来是可口可乐。

对新加坡的第一印象是单调、乏味,缺少生气。国内的朋友很羡慕我来到新加坡,也常常与我谈到国内出现的那些让人激愤的事,我对他们说,我有时倒蛮想念国内的那些“邪恶”,弃满着勃勃生机和创意。当然,我现在不敢这么说了,我的渐趋单纯的思维已无法应付国内的那些“创意”了,我害怕那些“邪恶”把我吞吃掉。世界就是这样的难以两全,如果说“中国是乱世出英雄”,新加坡则是“水至清则无鱼”。中国社会的乱象引起了人们五味杂陈的情绪,引动了人们改变社会或者是改变自己处境的欲望与行动,也激发了人们用各种言语、智慧、价值观表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让你在且哭且笑中不由赞叹:中国人真聪明。而新加坡却是另一番情形,廉洁、权威、家长式政府、井然的社会秩序、奉公守法的公民 -------- 一切都被纳入体系之中,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单位是一个小系统,这个系统是你的生存之地,你生存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于它对你的评价,在这种体系中,你的生活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你无需去走后门、找关系,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怎么样绞尽脑汁也没有用。它也用它的评估标准在规范着你的行为,压缩着你的心灵空间。在这个系统中你会被逐渐“体制化”,失去“异想天开”的能力,失去你自己。正因为此,新加坡一直提倡“创意思维”却很难有创意的天才出现,一直想提高生育率,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法组织家庭,尤其是精英阶层,因为他们已不是“性情中人”,他们是职场中打拼的人。

初来新加坡,让我最不能适应的,就是天气。记得甫出机场,穿着毛衣、毛裤的我就觉得突然被一团湿热的空气包围住,后来这团热气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一来新加坡就记住了一句话,“一年都是夏,一雨便成秋”,有夏天和虚拟的秋天,就是没有春天,我是不大喜欢冬天的寒冷的,可是因为它对春机的孕育,给你一份期待的心情,喜欢初春,也连带喜欢上了冬天。记得有一年的一月,与朋友一起去苏州看梅花盛开的香雪海,料峭的春寒中传来的是清冷的香气,让我猡猛然对“沁人心脾”这个成语有了真切的理解。那雪白而又鲜艳欲滴的花朵让人如入仙境。初春的江南景色更是迷人,柳树刚发芽时,一团团、一簇簇,象一层绿烟一样笼在枝头,柳絮飘飞的时候,又有“烟花渐欲迷人眼”的诗情画意。新加坡到处是花,可很多花对于你来讲是如此陌生,勾不起你的情感回忆,它们的美似乎与你无关。更何况这些花都缺少明艳的色彩,缺少一些美的韵致,可能是因为花苞一开就被太阳晒萎了,也可能是要一年开到头,太累了。在中国时我也经常写一些诗呵,散文什么的,但到新加坡后竟写不出了。于是想起刘勰《文心雕龙》中论述气候对文学创作影响时的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矣”。终于为自己的“江郎才尽”找到借口了:原来都是气候惹的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妃儿 回复 悄悄话 呵呵,记得当年老师说新加坡只有三个季节,热,很热,非常热
shamrock100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好文采,好见识。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