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温经典——读《飘》笔记 (续完)

(2013-12-27 03:37:34) 下一个

重温经典——读《飘》笔记 (续完)

 

读《飘》笔记12
 

        瑞德从一开始就非常嫉妒艾希里。艾希里什么都不做,却让思嘉丽爱得死去活来,而瑞德自己,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也没有让思嘉丽从心灵深处把艾希里驱赶走。虽然在瑞德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思嘉丽完成了对传统礼数的背叛,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想要的生活方式,但瑞德的一切赶走艾希里的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了。

        瑞德其实从一开始就爱上了思嘉丽,但思嘉丽并不知道这点。他虽然爱他,却故意装得无所谓,而且口口声声不想结婚。即使在和思嘉丽很亲近的时候,他也说希望思嘉丽做他的情妇。这一次次激怒了思嘉丽,也伤害了思嘉丽的自尊,以至于思嘉丽骂他下流、卑鄙无耻。

       战争期间,在思嘉丽处于心理和生理压抑时期,瑞德如果想得到思嘉丽的身体,其实并不难,但他没有乘人之危,而且耐心地和思嘉丽周旋着,把内心的痛苦掩饰起来。

        战后,瑞德在监狱中遇见了来探访他的思嘉丽。一开始瑞徳很高兴,期望思嘉丽能有所觉悟,真心关心他而来看望他。但他很快便发觉思嘉丽的来意是为了他的钱,于是, 他又不动声色地恢复了他一贯调侃讥讽的态度,一点一点地把思嘉丽的面具和伪装撕开,让思嘉丽羞得无地自容。思嘉丽忍受了他的嘲弄,忍受了他的侮辱,心想着,只要能拿到那300元,保住塔拉,就是卖身,也在所不惜。但瑞德在对她无情地羞辱之后,并没有让她得到那笔钱。思嘉丽恨他,诅咒他被绞死。瑞德何偿不恨她?爱之深,恨之切。瑞徳自己被别人看成是非正经人、更非上等人,以前来监狱看望他的都是妓女之类,思嘉丽是第一个来看望他的正经人。人最缺什么,就最想要什么。可惜思嘉丽并没有给他带来他想要的东西,思嘉丽又何尝不让他失望?

       思嘉丽和她妹妹的未婚夫肯尼迪结婚了。在后来的日子里瑞德和思嘉丽巧遇越来越频繁,实际上,瑞德一直在暗中关心并保护着思嘉丽。瑞德爱着思嘉丽,他想得到她的全 部,而不只是她的肉体, 可他却又苦于不能将其对她的爱全盘托出,因为他知道她也是个索求无度的人,他不愿意被她抓住弱点,不愿意被她控制。另外,瑞徳自认他自己也是一位和艾希里一样高尚的人,至少他愿意做一个那样高尚的人。为了所有人的名誉,他不能对一位有夫之妇示爱,尽管他一直默默地、如饥似渴地想占有她。他却只能站得远远地去欣赏她、崇拜她。

       但瑞德也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也会露馅。然而,往往没等他把话说完,思嘉丽就不耐烦地打断他。因为他常说话没正经,真到了正经说话时,思嘉丽也不信了,只以为他又在嘲弄自己寻开心。

       瑞德细心地注意到思嘉丽马车的马性子太烈,不安全,劝她赶紧换掉。思嘉丽答应了并心存感激。可这时瑞德的两眼恶作剧地闪烁着,又开始油腔滑调了,逼得思嘉丽又来骂他。

        瑞徳借钱给思嘉丽买下了木材厂,当时的唯一条件,是她不能用这笔钱来养活艾希里。可后来为了让艾希里留下来,思嘉丽还是让他进了木材厂当经理。瑞德骂她不讲信用,也慨叹生活着弄自己。他一心想把艾希里从她的生活中赶走,却反而让他俩越走越近。

       瑞德不仅透彻地了解思嘉丽,也同样透彻地了解艾希里。他认为艾希里完了,怜悯他,也有一点鄙视他,但不是嫉妒他。他认为他和艾希里很相象,瑞德认为,他早该死了,而他没死;他的世界已经完了,而他不知如何是好。他让一个女人来照顾来养活,这意味着,他的一切都完了。但思嘉丽不可能知道这些,她以为他接受她的帮助天经地义。

        肯尼迪死后,瑞德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去说服思嘉丽嫁给他,并在一年后结婚。瑞德承认,他几乎不能再忍受天天看着思嘉丽和肯尼迪做夫妻,即使肯尼迪不被北方佬杀死,瑞德有一天也会把他杀死。 

       瑞德没能在结婚之前让艾希里彻底靠边站,他期望在婚后来慢慢感化她,从而实现这一目标。他通过和她结婚,把一件自己心爱的东西留在身边,希望有一天这件东西完全属于自己。他对思嘉丽百依百顺,前提是,她必须老老实实地提出她的要求,不拐弯抹角,不耍女人的小手腕。

        瑞德心里爱她,却对她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态度,让思嘉丽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和 她结婚。在思嘉丽看来,他和她结婚,既不是为了爱情,也不是为了建立家庭、生儿育女,更不是为了金钱。他几乎不愿意住在这个家里,从来没有表示愿意要个孩子。当她隐约感到他只是为了占有她的肉体,和占有妓女的肉体没什么两样的时候,思嘉丽感觉不快,甚至是被侮辱。

        作家米切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瑞德性格坚强的一面,他年少被家族抛弃,自己闯荡江湖,出生入死。他被整个上流社会拒绝,只能自己交弧朋狗友。战争期间,为了赚钱,他冒险闯封锁线。为了思嘉丽,他冒死偷马。战后,他涉险救包括艾希里在内的三K党成员。瑞德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够重返上流体面社会,绞尽脑汁,而且不惜 低三下气去讨好自己最讨厌的妇人。然而,瑞德的性格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想到在他和思嘉丽之间有个艾希里,想到每天晚上床上睡着三个人,想到思嘉丽和他做 爱时心里把他当成艾希里,他就要发疯。思嘉丽提出和他分房,他答应了,却痛苦地去找妓女鬼混,并借酒浇愁。在思嘉丽看来,婚后只有一次,瑞德是真正把她当成爱的对象而和她发生肉体交融的,这就是在他醉酒之后。 

       聪明绝顶、毅力超群的瑞德,在和艾希里的较量中落败了。当他在这个家里最后的一线希望之光逝去——他心爱的女儿死去的时候,他决定放弃思嘉丽,这个他花了半辈子想要得到的、他深爱的女人,尽管这个女人此时已从梦中醒来,完全属于他了。

        米切尓用瑞德的两段独白,完整地揭示了他和思嘉丽、艾希里的关系,这是瑞德决定放弃思嘉丽前的咏叹调,字字句句,穿心撕肺,荡气回肠。

      “唔,是的,你对我忠实,因为艾希礼不想要你。不过,该死的,我才不会妒嫉艾希礼占有你的肉体呢?我知道肉体没多大意思----尤其是女人的肉体。但是, 对于他占有你的感情和你那可爱的、冷酷的、不如廉耻的、顽固的心,我倒的确有些妒嫉。他并不要你的心,那傻瓜,可我也不要你的肉体。我不用花多少钱就能买 到女人。不过,我的确想要你的情感和心,可是我却永远得不到它们,就像永远得不到艾希礼的心一样。这就是我为你难过的地方。"

是的,因为你真像个孩子,思嘉丽。一个孩子哭喊着要月亮,可是假如他果真有了月亮,他 拿它来干什么用呢?同样,你拿艾希礼来干什么用呢?是的,我为你难过----看到你双手把幸福抛掉,同时又伸出手去追求某种永远也不会使你快乐的东西。我 为你难过,因为你是这样一个傻瓜,竟不懂得除了彼此相似的配偶觉得高兴是永远不会还有什么别的幸福了。如果我死了,如果媚兰死了,你得到了你那个宝贵的体 面的情人,你以为你跟他在一起就会快乐了?呸,不会的!你会永远不了解他,永远不了解他心里在想些什么,永远不懂得他的为人,犹如你不懂音乐、诗歌、书籍 或除了金钱以外的任何东西一样。而我们呢,我亲爱的知心的妻子,我们却可能过得十分愉快。我们俩都是无赖,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我们本来可以快快活活的 过日子,因为我爱你,也了解你,思嘉丽,彻头彻尾地了解,这决不是 艾希礼所能做的。而他呢,如果他真正了解你,就会看不起你了。……可是不,你却偏要一辈子痴心梦想地追求一个你不了解的男人。至于我,亲爱的,我会继续追求婊子。而且,我敢说,我们俩可以结成世界上少有的一对幸福配偶呢。"

“我跟你结婚时知道你并不爱我。我了解艾希礼的事,这一点你也明白。不过我那时很傻,满以为还能叫你爱我呢。你就笑吧,如果高兴的话,可那时我真想照顾你,宠爱你,凡你想要的东西都给你。我要跟你结婚,保护你,让你凭自己的高兴随心所欲处理一切事物----就像我对邦妮那样。思嘉,你也确实奋斗了一番。我比谁都清楚你经历了哪些艰难,因此我想要你休息一下,让我来为你奋斗。我要你去玩,像个孩子似的----何况你本来就是个孩子,一个勇敢的、时常担惊受怕的、刚强的孩子。我想你至今还是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才会这样顽固,这样感觉迟钝。

       “思嘉,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我与《飘》

      我第一次知道《飘》,是上研究生期间的事。那时候看英文电影学英语是一种时尚,因此,有机会看到很多英文名著。看电影《飘》时,虽然对其中的对话一知半解,但被这部电影中优美的音乐、美丽的风景摄影、宏大的场面、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所震撼。当时的感觉,美国电影水平真不是一般的高,简直的高不可攀。不仅艺术性强,表现手法多样,演员也漂亮,尤其是金发碧眼的美女,让人叹为观止。西方文化的熏陶从看电影开始。

      后来在图书馆找到一本中译本《飘》,草草地翻了翻。因为那个时候很忙,也不再像大学时期那样热衷读文学名著了,读东西比较草率,加上已经看过电影,对其中情节大致心中有数,对书中大段的心理描写也不太感兴趣。因而,读完中译本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感觉没有看电影过瘾。

      数年之后,来到美国,当我置齐录像机、电视机,放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飘》。那个时候,来美的学生学者生活都非常俭朴,能省就省。为了省几个刀,我没有去录像店租《飘》,而是从朋友那里借来免费的录像带。那位朋友也是是几年前从电视节目中录下来的。时隔数年,重新看《飘》,非常激动。这是在美国本土看未经删减的原装美国大片,而且又是自己控制播放全过程,和当初在学校看一点停一下不可同日而语。心里这样想着,自豪感和满足感便由然而生。

     当熟悉塔拉主题曲在耳边响起,当南方乡间绚丽的景色一幕幕呈现在眼前,当片头字幕映入眼帘--"A civilization gone with the wind" , 我的血液已经沸腾,视线竟然有些模糊。原来,这部电影让我立刻联想起很多人物的命运,也联想起自己当年的奋斗历程。

    “一代文明,随风飘逝。”说得多好!我不理解,为什么当初《Gone with the wind》 被译成《乱世佳人》,《乱世佳人》比《飘》差的不是一点点。《乱世佳人》虽然点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故事中的人物,但太过于直白,比较俗气。译者也许想照顾中国大众的理解水平吧,但Gone with the wind被这样一译,意境少了,内容也少了,原来的动感没了,诗意也没了。我非常喜欢《飘》的译法,充分展现了中国字的博大精深,一个“飘”字蕴含无穷的想象和寓意。它唯美而富有诗意,意味深长且富有灵性,深邃且蕴含想象。“飘”所包含的绝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用"gone with the wind"想要传达的是多方位、多层面的信息,对过去南方文明的留恋,对世事沧桑的感叹,对命运无常的无奈。说到底,人的命运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如果没有战争,人们原有的座标不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动,命运也不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反复。但命运也在某种成度上由自己控制。如果思嘉丽不去拼,也许早就死去,如果瑞德不抗争,也只能和艾希礼一样失落。

     记不清看过多少遍《飘》,每次电视里播这部片子,都忍不住要看,也说不清究竟《飘》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是思嘉丽,还是瑞德?是音乐,还是风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当我看到瑞德赶着马车护送思嘉丽等逃离燃烧的亚特兰大,每当看到瑞德弃思嘉丽于不顾而去参战,每当看到思嘉丽向上帝发誓绝不挨饿,每当看到思嘉丽重回塔拉时的兴奋踏实,每当看到梅兰妮为战争捐出自己的结婚戒指,后又被瑞德赎回,每当看到梅兰妮的与众不同、对妓女的捐献不嫌不弃,每当听到片尾思嘉丽自勉的一句“Tomorrow is a nother day”,更重要的,每当看到战争改变了原先所有人的一切,改变了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人格,我的心都被震撼。

     说起来,我自己以及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处于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一个乱世。我刚刚上学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快毕业的时候,有赶上了恢复高考;刚刚工作不久,又赶上了“六·四”以及随后的出国大潮;现在,很多人又赶上了海归大潮。我们这代人不也是一路“飘”着,随着历史的飓风、变革的飓风“飘”着。

     对《飘》这部电影的喜爱,多次驱使我去读原著,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没能真正静下心来。当我不久前终于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中文版《飘》时,我一下佩服自己来,真了不起,能够认认真真地读完那些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并且非常享受。读完小说,再回头来看电影,我不得不佩服这部电影的导演和演员们,他们对人物的诠释实在是太到位了,让电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飘》,永远的《飘》。


全文完,谢谢阅读。

 




《飘》主题曲:塔拉

 

 
娜娜演唱《飘》主题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闻濤 回复 悄悄话 nightrose 的评论:

看了你笔记的最后一章,也了解了你接触这部故事的过程。
虽然《飘》译得很雅,但是不如原题那么达意,其实我比较喜欢《随风逝去》这个翻译,但是前一个显然更广为人知。
我们读的中文译本也显然是不同的。我从你的摘录里比较,觉得似乎我读的译本更流畅一些。翻译外国作品,有时的确要在保留外国语言原味和迎合国内读者阅读习惯之间做出妥协。你的译本好像比较向英语妥协,而我的译本更倾中文。
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的电影版是少有的对原著传神的电影演绎,即使我这样的铁杆书迷也没有什么怨言。一定要挑剔的话,枚兰妮的演员美貌端庄,超出了书中对 枚兰妮的外貌描写。但是每个主要演员的气质和书中的人物都非常切合,剧情虽然经过大量压缩,并没有严重扭曲原意,这都是非常难得的。当然被牺牲的多是配角 的形象刻画,比如斯佳丽的妹妹,她在塔拉的其他社会关系,她家里的黑奴们,还有亚特兰大的社会群体里面的主要角色,基本被简化了。
我最先接触的是《飘》的中译本,当时大概是初中或高中的年纪,看到烂熟。如果有人从那本几百页的书里读出任何一段,我一定能知道属于哪里以及上下文。当时 国内的风气还算相对保守,这本书里的一些想法和行为尽管属于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内战时期,放到中国也可以算是激进,对我有相当的思想震撼。大概是因为主人公 所在的整个社会也处于保守环境,所以她的所作所为面临的道德压力能够引起身处中国的女生的心里共鸣吧。
当然任何一个《飘》迷都会觉得书中的结局很不过瘾,所以我也找到这本书很多续集里面最有名的一本《斯佳丽》来读。可惜续作者的构思和手法都和原作者有相当 的差距,只能把续作看成一部独立作品来读,没法让人信服这是真正的故事延伸。所以原作也就变成断臂的维纳斯,只能永远维持她的残缺之美了。

nightrose
闻濤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感谢nightrose 连续精彩的评论。下面是和她更多的交流,一并贴在这里,想必会有益。

闻涛:

其实说斯佳丽对人的了解不多也不甚准确。她只是不屑于像她母亲和枚兰妮那样发扬老派妇女舍己为人的处事方 式。战前的南方妇女做的多是幕后工作,比如管理女仆,搞后勤支援男人,照顾服侍病人和孩子,以及和亲戚朋友搞好关系。她们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温柔公正,润 物细无声,使所有和他们接触的人都感到舒服。她们不可以直接发号施令,命令男人们去做事,而只能迂回婉转的暗示。在道德方面她们也应该以愉悦他人为己任, 这一点枚兰妮做的登峰造极,无懈可击。她对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是没有私心的,只是为了使别人愉悦。她干活冲在前面,有功劳退到后面,极力认可别人的成就却不 太自我吹嘘,拿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简直可以评上劳模。

斯佳丽则只在需要别人帮忙时才会动脑筋,而在她所处的环境下,能帮上她忙的主要是其他男人,不管是其他追求者还是后来的生意客户。她可以装的天真无邪,楚 楚可怜,无知和需要男人帮助,基本总能激发男人的保护欲和充当骑士的万丈豪情。这和现在中国的售楼小姐策略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她经营锯木厂时期,基本上 主要在做销售,和供货商和潜在客户打交道,而把实际生产与监工工作交给其他男性雇员,因为她知道这是自己的优势所在。她以次充好和剥削犯人劳工的行为有失 商业准则,但是她对商业信息的敏感性,她夸大其词时脸不红心不跳的推销手段其实正是商品社会销售人员应有的素质。在她投资锯木厂之前,看到商业建设有利可 图但苦于没有足够资金,大概当时银行私人借贷还不发达,她就跑去向瑞特借私人贷款,并用首饰作抵押,说明她其实很有商业野心。虽然她其实当时靠弗兰克的商 店已经衣食无忧了,但是就像任何好的商人一样,她看到赚钱的机会是没法坐着不动,看到别人把钱赚去的。

至于她的管理方法,则比较直来直去,按旧式的标准有失淑女风范。而且她本性暴躁,在不合心意的时候会大发雷霆,和南方的温柔女性的标准不免相差万里。但是 假如这些行为放在男性身上,会被认为基本正常和可以接受的。毕竟她作为管理者还是比较公平的,按照手下的能力分配活计,而且身先士卒去干脏活累活,并不只 是坐镇指挥。她也不像后来雇的锯木厂监工那样体罚工人并不给他们吃饱,而是有人道对待工人的基本愿望。她对家里的黑人和其他需要她接济的亲人也比较宽容, 遇到责任不退缩不推诿,而是想办法承担起来。

可以说斯佳丽是旧体制和新社会的合体,她对社会巨变采取接收和适应的态度,不太关心社会变革究竟为什么发生,也不太做螳臂挡车的努力。她只是利用残存的旧 社会框架给自己捞好处,在旧规则不适用时就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抛弃。这是完全错误的么?不见得。在现代社会比她所做所为出格百倍的大有人在。那些巨富豪门在 财富积累初期也都作过不少见不得人的事情,包括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李嘉诚曾宪梓。只是他们成功以后开始追求社会道德认可,热心慈善并雇人写传记粉饰历 史。现实社会是复杂的,灰色的。要做个阿希里式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原则不向现实妥协,恐怕是相当困难的。况且阿希里的清高也只能停留在个人层面,如 果深究他的资产来源,也不乏肮脏不公和剥削。我想真正激励读者的,不是斯佳丽的愚蠢和浅薄,也不是她的自私自利,而是她永不服输,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激情的 个性。有她这样的人存在,人类才会生生不息,经历一次又一次环境变迁而存在下去。

nightrose
闻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随风如影' 的评论 : 是的书里的感情描写的比较细腻,更适合年轻人、女性、对文学有兴趣的人阅读,而电影适合于所有文化背景的人去欣赏。我觉得电影的音乐加摄影给作品增色不少。电影恢弘大气。
随风如影 回复 悄悄话 我喜欢这本书甚于电影(尽管电影中的演员至今无法找到可以替代的),字里行间的感情的留露。已至于白瑞德成为我对男人的最高标准。智慧,勇敢,爱情。
闻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agelita' 的评论 : 呵呵,续集不好写啊,有人试过,再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了。人生可能就这样吧,悲剧的美学效果更佳。年轻时有同样情感,现在反而比较淡定,认为瑞德的选择是唯一可能的出路。他没有了情敌,又失去他唯一敬重的女人梅兰妮,寂寞了,对思嘉丽的感情也会随之改变。一
闻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obby41' 的评论 : 年轻时看这部片子和你有同样感觉,现在稍有不同。衰莫大于心死吧,瑞德的心似乎已死。
闻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ummer78' 的评论 : 大学就读英文原著,赞一个。谢谢来访评论
magelita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不过对于结尾时白瑞德放弃的过于太狠了,我总是为此感到遗憾。斯佳丽已经清醒了,由一个年轻人经历了那么多以后变得清醒这也是自然的,白瑞德应该给她留一点余地才不至于太让人惋惜。唉,真希望有续集改变一下。
bobby41 回复 悄悄话 作者写出好文章,大家有同感。为白瑞德的离去,和郝思嘉醒悟得太晚感到惋惜。
Summer78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一口气读完。飘是我当年在大学第一本废寝忘食读的英文小说,印象非常深刻!谢谢!
闻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ounty' 的评论 : 你比我厉害多了。一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比较同情思嘉丽,觉得她经历那么多坎坷,不容易,瑞德不给她机会,甩手走人,有些太残酷。后来随着对作品理解的深入,更喜欢瑞德,为思嘉丽叹息。
闻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白玫瑰花' 的评论 : 谢谢来访。祝新年好!
Bounty 回复 悄悄话 我年轻时看了三遍飘--小说。两遍电影。为白瑞德的离去,和郝思嘉醒悟得太晚感到惋惜。她失去了真正的幸福--白瑞德的离去。
白玫瑰花 回复 悄悄话 记不清看过多少遍《飘》,每次电视里播这部片子,都忍不住要看,也说不清究竟《飘》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是思嘉丽,还是瑞德?是音乐,还是风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当我看到瑞德赶着马车护送思嘉丽等逃离燃烧的亚特兰大,每当看到瑞德弃思嘉丽于不顾而去参战,每当看到思嘉丽向上帝发誓绝不挨饿,每当看到思嘉丽重回塔拉时的兴奋踏实,每当看到梅兰妮为战争捐出自己的结婚戒指,后又被瑞德赎回,每当看到梅兰妮的与众不同、对妓女的捐献不嫌不弃,每当听到片尾思嘉丽自勉的一句“Tomorrow is a nother day”,更重要的,每当看到战争改变了原先所有人的一切,改变了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人格,我的心都被震撼。

--同感!写得非常好!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