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
2011 (2)
2013 (42)
2015 (93)
2016 (126)
2017 (121)
2018 (90)
2019 (105)
2020 (233)
2021 (239)
2022 (249)
2023 (295)
2024 (367)
2025 (8)
小时候的补丁与母亲的收藏
今天大家都在回忆慈母手中线。。。
小时候是一个人十几尺布票的年代。。。这个几,随供应好坏变化。据维基:
1960年,中共中央决定减少民用棉布供应。北京市居民全年定额4尺5寸。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略为增加发行。1969年3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规定人均棉布定量为16尺1寸。即普通民众所说的一丈五尺[19][20](有说一丈五尺七寸[21])布票。这次通知,使人均布票定额比上年增加7尺1寸。同时地方调剂用布,规定人均1尺,比上年增加5寸,民众买蚊帐布减收布票。当年人均消费21尺6寸,比上年增加6尺[22]。城乡居民每年的定额仅够成年人制作一身衣服。
这个尺,是指一匹布拉开来长度方向的尺。要是做床单被罩,双幅宽的,就得一尺收两尺布票了。
家里小孩多的更是麻烦,因为孩子长得快,调皮衣服坏得也快,所以,毫无例外的都是大的穿剩下的给小的,再小的穿破的打补丁的,破得打不了补丁的裁了做补丁。。
那时候的主妇,一大部分工作就是做衣服,改衣服,和补衣服。孩子们出门让人看得见,补丁打得如何尽量不显眼,显示出当妈的细致劲。
其实,还有看不见的。。。那就是补袜子。。
补棉袜子是个没完没了的事,因为穿了没几天就又破了。。家里有好几个木头做的撑袜子用的楦子干这个用。
军队里有些好处,半大的孩子有旧军装可穿,虽然仍然不免要打补丁。军队大院里的孩子几乎都穿过五花八门褪色程度的旧军衣或者用旧军衣改的染成其他颜色的衣服。
在工厂工作的,也有发那种蓝不蓝紫不紫灰突突的夹克式的工作服的,所以在中学里很多工人家庭的都穿那洗白褪色的工作服。
文革后期,市场上出现了不要布票的化纤布料,穿衣问题稍有缓解,但是对一般人家,化纤比棉布贵,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的。
我都到高中的时候,终于把家里剩下的最后一件带肩章襻的人字呢的旧军装和一条PG上打补丁的染成藏青的黄呢裤子报销了。
那时候毛还没挂,暗无天日呢,所以小孩子从小就得做以后去下乡的准备,得学会做针线。从钉扣子做起,学着穿针,打结,各种针脚,打补丁,拆被子,缝被子。。。
到了大学,终于不要穿破衣服了。。。
很多年之后回到家,处理老人的遗物。有两口积满尘土几十年南北转战从来没见打开过的箱子。打开一看。。。
一卷一卷的,都是小时候的旧衣服拆成了布片,留着做补丁的,不过她再也用不上了,我们也再也用不上了。。。
那个时代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