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湘西山民
胡适《沁园春•新俄万岁》与毛泽东《沁园春•咏雪》
来源: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9 06:56:28[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109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打印|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本贴内容已被 [湘西山民] 在 2013-01-19 09:07:5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胡适《沁园春•新俄万岁》与毛泽东《沁园春•咏雪》
(2008-11-20 18:25:50)
转载▼
标签:
沁园春
胡适
毛泽东
文学
杂谈
分类: 读书题记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绕不过去的大人物,无论认为其为是还是为非;毛泽东当然是鼎鼎大名的人物,诸如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军事家……数不尽的旗号迎风飘扬。但这个这里不予讨论。
既然要分析两者同一词牌名的诗词的异同,首先要谈谈两人的关系和思想文化演变的相会轨迹。说来,可能毛泽东还是胡适的学生。当年胡适名满天下意气风发为留洋归来的博士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时,毛泽东还只是在北大图书馆混的一个记抄卡片月薪18的小职员,其自称为胡适的学生而骄傲——当然后来毛泽东本人坚决否认此说。而建国后毛泽东一统环宇傲视群雄时发起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思想改造就是针对胡适所谓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路线开始的。世道何其荒谬!
想讨论这个问题,是看了唐德刚先生所著的《胡适杂忆》所附的一篇周策纵先生的随文《论胡适的诗——论诗小札之一》。非常有启发。顺便说一下,唐德刚先生在中国大陆的史学界和文学界应该已经是声名赫赫,推测来看周策纵先生也应该是海外华人圈的大佬级人物,但大陆声名不显,殊为奇怪。
周策纵先生在《论胡适的诗》一文中,对胡适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简单明了的(如此说,是因为你看国内的诸多教授的文艺评论,估计连自己都看的不明白)、说理透彻的、专业又为大众所喜的关于语言文字、风格与特性等方面的精辟分析。其中最引我兴趣的是关于胡适的《沁园春·新俄万岁》与毛泽东的《沁园春·咏雪》的异同问题。
周先生的观点很明白,就是毛泽东的《沁园春·咏雪》应该很大程度受了胡适的《沁园春·新俄万岁》的影响,说严重点是化自胡适的词也不为外。先把两首词摘录如下:
胡适的《沁园春·新俄万岁》一词(,见胡适日记,又登载在《新青年》月刊三卷四号(民国六年六月一号)):
客子何思?冻雪层(《新青年》作“春”)冰,北国名都。想(月刊做“有”,日记原作“想”,后改作“看”。“想”比较好)乌衣兰帽,轩昂少年,指挥杀贼,万众欢呼。去独夫“沙”,张自由帜,此意于(日记作“如”)尽果不虚。论代价,有百年文字,多少头颅。
冰天十万囚徒,一万里飞来大赦书。本为自由来,今同他去;与民贼战,毕竟谁输!拍手高歌,新俄万岁!狂态君休笑老胡。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原注】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家可以自己分析。我觉得两者的异同大同可研究处。周策纵先生在文中有条分缕析的解读,我这里不一一引用,但无疑非常有说服力。
中国人喜欢为尊者讳。特别是和僵硬的意识形态结合后,出于宣传和其他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伟人就成了完人,完人就成了神,各方面没有一点可以怀疑或者质疑的地方——这正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思想不健全和萎缩的可悲表现之一。伟大如华盛顿者,照样有很多为后人所不堪的地方,但这丝毫不影响华盛顿的伟大——华盛顿看来也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什么的。美国人不喜欢并那么多无谓的名号贴附到一个伟人身上去。
就才华而言,伟人伟大,并不在乎其是天才,更在乎其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即使承认毛泽东此词受到胡适的词的巨大影响,也毫不影响毛泽东的《咏雪》的价值。毕竟,两人所咏的事情各不相同;从气势上面看,毛泽东所作的词当然更是气势磅礴,文采斐然。周策纵先生也分析说,当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毛已经高视一切,更绝对不会学胡了。可是下意识里,恐正无法摆脱少年时代所受的一些影响。我觉得这个评价非常客观。
当然,甚至有人说毛泽东的此词可能是中共当时的其他的才子所做,比如胡乔木,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至少就毛泽东的《文集》而言,中间的大量的文字应该是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的结晶的结果,而非毛泽东一人之功,这即使是再左的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文学或者任何思想性的产品应该是拿来启迪的,拿来欣赏的,拿来对于再创造给予启发的,但不应该是拿来崇拜的——崇拜的东西不是文学,也不是思想,是宗教。说胡适的词极大的影响了毛泽东的《咏雪》,是一种分析和揣测,但并非其他褒贬附会之意。
其实,胡适写此词时,也只是翩翩少年,年不过三十,并不深刻老辣;而其诗歌的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其所倡导和宣扬的“平白易读”,所以这首词的平白易读的特性也体现的格外明显。这是优点,在一个文字无比艰深复杂的时代有其思想史上和文学史上的意义;但今日已经习惯白话文的平淡无奇,这样的文字又可能显得没有文化、文字的底蕴和内涵了。此为“此一时,彼一时”也。
您的位置: 文学城首页 » 热点讨论主题 » 几曾回首 » 毛泽东 » 周策纵谈胡词对毛词的影响:其主题雪及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即涉胡“冻雪层冰,北国名都”句转变而来,字迹显然。
周策纵谈胡词对毛词的影响:其主题雪及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即涉胡“冻雪层冰,北国名都”句转变而来,字迹显然。
来源: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9 08:25:21[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16次
字体:调大/调小/重置 | 加入书签| 打印|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查看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回答: 胡适《沁园春•新俄万岁》与毛泽东《沁园春•咏雪》 由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9 06:56:28
《沁园春 誓诗》:
更不伤春,更不悲秋,以此誓诗。任花开也好,花飞也好;月圆固好,日落何悲?我闻之曰,“从天而颂,孰与制天而用之?”更安用,为苍天歌哭,作彼奴为? 文章革命何疑?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空前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
这首长调作于1916年4月12日,成为他前后期诗词作品的临界点。当时的胡适已立下“要空前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的宏愿。要立旧破新,创千古事业,发出“此业吾曹欲让谁?诗材料,有簇新世界,供我驱驰”的呐喊,并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提出的“三大主义”遥相呼应。然而旧体诗造诣远高于胡适的陈独秀,其内心深处真的认同胡适主张人白话诗吗?晚年时他曾经吐露心声:“我反对诗不像诗,文不像文,不费推敲,小儿学语式地乱写。须知唐宋名家诗词,是费尽心血,才能达到美的意境…”。
胡适在《胡适自传》一书中也说“此后文学运动就从美国几个留学生的课余讨论,变成国内几个文人学者的讨论了…..”。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过:“青年胡适躺在哥大的学生宿舍之内,冥想一番,再和几位满肚皮英文‘教科书’的同学辩论一通,就对全部中国文学史,下了极武断的结论,而掀起现代中国空前绝后的文学革命的高潮”。此潮流席卷了一个世纪,从文学、思想、人文到政治经济,革命精神与革命行动席卷一切,胡适自己也拜“革命”所赐,在海外终了余生。
胡适很喜欢写作《沁园春》,1917年1月,胡适又作《沁园春》两首,题为“过年”、“新年”,每首都押“年”字韵,一韵到底,延续他的“”尝试。这两首词通篇白话,已不具备词的美质。包括当年3月6日写的《生查子》“前度月来时,仔细思量过。今度月重来,独自临江坐。 风打没遮楼,月照无眠我。从来没见他,梦也如何做。”,也只具备词的意境美而无语境美。1917年4月17日夜,胡适又作《沁园春·新俄万岁》,欢呼“去独夫沙,张自由帜”俄国革命的成功。如下:
沁园春·新俄万岁
客子何思,冻雪层冰,北国名都。想乌衣蓝帽,轩昂年少,指挥杀贼,万众欢呼。去独夫沙,张自由帜,此意于今果不虚。论代价,有百年文字,多少头颅。 冰天十万囚徒。一万里飞来大赦书。本为自由来,今同他去,与民贼战,毕竟谁输。拍手高歌,新俄万岁,狂态君休笑老胡。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
胡适作这首词时,毛泽东当时正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不时抽空去旁听过胡适的课。所以一度称自己是胡适的学生,并曾经在1919年、1920年先后两次拜访过胡适。1936年《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时,毛对斯诺说过:“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毛泽东当时看到胡适这首词后大为欣赏,熟记于心,十年后当他写作《沁园春 雪》时,字里行间无不受其少年时代的影响。周策纵先生在他的文章〈论胡适的诗〉中提到:“其主题雪,及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即涉胡“冻雪层冰,北国名都”句转变而来,字迹显然。毛词“千里”、“万里”,也可能受了胡“一万里飞来”词句的暗示。胡有“冰天十万”语,毛则说“冰封”和与“天公”比高。毛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由胡的“乌衣蓝帽,轩昂年少”脱胎而来….至于“无数英雄竞折腰”,也类于“万众欢呼”和“拍手高歌”。胡的“毕竟谁输”有较量高下胜负之意,毛便说“欲与天公共比高”,且翻“狂态君休笑老胡”之意,而要惜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仍有比高下的意思。而且“惜秦皇汉武”的句法,也和“去独夫沙”的句法相近….最巧的还是末了三句,胡说:“从今后,看这般快事,后起谁欤?”而毛也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都是把今或后与过去相比。“从今后”化作了“俱往矣”与“今朝”,而且两人在此又都用“看”字。只是毛改疑问为肯定语气,也正表示出二人的性质差异。当然,我并不是说毛有意摹仿胡词。两人所咏的事本不相同,意境也大有差别…”。(参见周策纵:《论胡适的诗》,见唐德刚《胡适杂忆·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