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假装

民族:满汉半袭。信仰:三顿饭一张床。爱好:练贫。性格:大愚若智。目标:(1)减少满足了嘴对不起胃的次数(2)把贫穷表现为不露富。
个人资料
石假装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用《菊与刀》解释当今日本合适吗?

(2014-05-27 07:03:24) 下一个
 
      在议论日本的人或事的时候,总能遇到有一些知识的人拿《菊与刀》来分析解释日本。注意读过一些,最终被他们干涩绕圈的词语套住,不知其所云。我怀疑说话人也没搞清思路。用《菊与刀》说事的人为了增强说服力,往往还要附加一句:这本书影响了美国占领日本时期的政策。
 
     《菊与刀》原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1887.6.5 - 1948.9.17),Benedict没有到过日本,靠阅读资料、采访侨居美国的日本人写出了美国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部日本文化论。
 
该书1946年在美国出版,日本1948年就翻译出版了,那之后一直受到日本学术界的重视。之所以重视,是因为它是第一部外国人介绍日本文化的书。学术界对该书的批判多于称赞。但是,批判派与称赞派都对作者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对日本文化作出如此全面的总结给予高度评价。
 
不同年代的人读《菊与刀》有不同感想,我觉得它掌握了日本文化的关键词,如“恩”、“义”、“分”等,但结论有些牵强,它所举的事例都是幕府末期的社会现象,对现实的说服性差一些。
 
据说,作者本人不让自己的学生读这本书。
 
二战中,美国政府为了战后顺利占领并统治日本,授意Benedict写一本介绍日本的书,就是说《菊与刀》是受美国政府之托而完成的。1945年9月,联合国(美国)占领日本时这本书还没有问世,研究日本占领政策的书中也没有提到该书对日本政策的影响。
 
世人都知道美国在广岛、长崎扔的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了,但是日本学者称,真正摧毁日本人的是下面这张照片
 
1945年9月27日昭和天皇访问美国大使馆时与联合国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时的合影 。

 
     日本对外扩张侵略的同时政治上强调“国家神道”,宣扬天皇是神的化身,日本国民是天皇的臣民,学校的道德课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国家神道成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
 
     国家神道教育出来的人,用现在的话讲就像“打了鸡血”。一介农民、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只要穿上军装就是“皇军”,就可以去普及“皇道”,自豪感与责任感集于一身,那么矮小的身材、困乏的资源、跨洋过海占亚洲袭珍珠港,精神力量到了发狂的程度。
 
    宗教的精神作用在贫困的半开化民族身上能够转化成巨大的行动力量和责任感,近年的“圣战”,文革时的中学生只要戴上红袖章就成了“毛主席的战士”,就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利、“解放亚非拉”、“把红旗插遍全球”、“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中国当时如果把革命的能量用在对外上,红旗至少可以插到钓鱼岛了。
 
    美国充分掌握了日本国家神道的实质,将麦克阿瑟与天皇的合影登在各大报纸的头版,日本人看到自己信奉忠诚的天皇竟是如此矮小无力无奈的“人”时,神力顿时消失,精神支柱一下子垮了。
 
    精神垮了,身体没垮,要吃要穿。废墟里找不到吃穿时美军送来了,战时日本一直称美英为“鬼畜米英”,领吃穿时发现美国大兵很有人性,仇恨很快变成了好感。
 
    联合国占领军(GHQ)对战后日本的国家规划有两套方案:苏联案和英国案。如果当时采取了苏联案,远东就有一颗社会主义的新星了。务须冗言,由美国主掌的联合国占领军不会采用苏联方案。
 
    大正时期(1912-1926),日本曾经发生过“大正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运动,应该说这个时期的多党政治体制是日本战后展开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
 
    总之,在战后处理过程中没有看到有些人说的《菊与刀》的影响。即便《菊与刀》写得无懈可击,但她参考的多是幕府末期资料,对解释今天的日本有欠缺。如果你一定要拿《菊与刀》的观点看现在的日本,就如同外国人把中国的“国防部长”说成“兵部尚书”一样,不能算错,但太好笑。
 
 
 
注:日本1948年出版的《菊与刀》(长谷川松治译)有诸多错误,2008年日本又出版了(角田安正)新译本。2013年又出了越智敏之等的新译本。
 
听一个通晓中日两国民俗学的国内名牌大学的教授说,中文版的《菊与刀》与日本版的《菊与刀》错误之处相同,由此推测中文版的《菊与刀》不是从英文版,而是从日文版翻译的。
 
愿精通英文的有志者早日为中国翻译一本准确的《菊与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2)
评论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从我们父辈对日本的记忆上看,中国平心静气看日本还要过几百年吧。”
确实如此啊。
coach1960 回复 悄悄话 石姐这样的文章要多写啊,你有这个能力和条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局限),国人看待评论人本还是太多情绪化和想象的成份!平心论,有木有啊?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ymyheart' 的评论 :
那本书(中文版)读不下去很正常,我也几次都没看完。日文版倒没那么蹩脚。
估计总爱拿这本书解释日本的人是看的中文版,也没有理解透。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阿弥尔' 的评论 :
“虽然很日本人,但同时很国际化”这种说法太准确了。读了MBA回日本工资很高,所以很多年轻人辞掉工作去读这个学位。
下帖卖的过期货是5团干粉丝、外加汤料---方便粉丝汤。处理得不够狠、一般都是扔的价。
bymyheart 回复 悄悄话 新力写得好,我翻过这本书终是没有读完,我更相信你对日本今天的解读介绍,日本战后变成一个民主国家这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端午节也吃了粽子吗?
阿弥尔 回复 悄悄话 我也认为今天的日本人与《菊与刀》所描述的不一样了,我先生读MBA的班上居然有九个日本同学,虽然很日本人,但同时很国际化,总结来说他们普遍受到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同学的尊重,行事为人一是一,二是二,不会说大话空话,不转弯抹角,用时下的话说:靠谱!毕业后还可以是有往来的朋友。:-)
花甲老翁 回复 悄悄话 石姐,端午節快樂.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侃-侃' 的评论 :
谢谢留言。
从我们父辈对日本的记忆上看,中国平心静气看日本还要过几百年吧。就像他们看元朝进攻日本那段历史就像讲别人家历史那样。
《英雄》上演前宣传阵势很大,急切地看了,看不下去,接受不了CG的打仗镜头。娱乐片真假一些无所谓,学问也染上这种作法,就很难赢了。
侃-侃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博主撰文介绍扶桑生活的点点滴滴,天朝诸君坐而观天久矣,对自家近邻却不甚了解。
一本书、一篇文当然不可能全面地分析概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性。所以耐心虚心地仔细观察是唯一途径,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是也。
近来看了两部日本电影,《十三刺客》和《四十七浪人》,固然是娱乐之作,倒也隐约可以体会到点“武士道”的皮毛。回顾同样是“刺客故事”的天朝大作《英雄》,不免生出“礼失,求诸于野”之叹。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45' 的评论 :

热烈欢迎笑友光临指导。
其实关于战后的日本研究有很多,最站得住脚的结论是:求同、竞争、家(似是而非儒教的“家”)。遗憾人们只盯住菊(天皇)刀(武士)。
M45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从时间上来看,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此书在美国出版.貌似这本书是作者的研究成果的副产品.米国政府对如何处置战后的日本应该是综合性的.不限于本研究成果.用《菊与刀》说是,的确偏颇.
日本是个很复杂的社会集团.用一两本书是写不全的.所以我也给作者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结果给予高度评价.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牛歌' 的评论 :
牛哥过奖。当时美国一般民众对亚洲、对日本不了解,这本书会不会是为美军战士写的科普读物?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知无为' 的评论 :
亚洲人以懂得西方为荣、为有文化,不研究自己,所以“迷信”该书。
没见到日本学者以它为圣经,或许不是大学者。
牛歌 回复 悄悄话 石姐莫非是在践行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实在佩服。 巧的是 我这几天正琢磨与一日本有识者探讨 菊花与刀撰写的本意,特别是当时美国占领者的意图。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这是本典型的西眼看日本之书,最误导的观点要数罪感文化耻感文化的定义和解读。可笑的是每每分析日本文化,不仅中国学者,连日本学者也将之捧为圣经。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沈成涵' 的评论 :

谢沈先生的细心和理解。
不知为什么有些人好像读了《菊与刀》就是日本通似的那种感觉。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山松 SnowFallingOnWater 两位小妹 的评论:

前几天看一个节目说,抗老、抗病也需要精神力量,很受启发。
石假装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甲老翁' 的评论 :
谢老翁。
“武士道精神是否可怕的?” 我也不太清楚。现实中已经看不到了,从书上看,有很多“讲义气”的成份。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很好,尤其是:宗教的精神作用在贫困的半开化民族身上能够转化成巨大的行动力量和责任感,这句形容的很准确。
SnowFallingOnWater 回复 悄悄话 精神力量的确有不可预测的巨大影响,谢谢石mm分享这本书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看来心理战,精神战还很重要。
谢谢石美眉分享,问好!
花甲老翁 回复 悄悄话 石裝新週好,請問武士道精神是否可怕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