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之国话三皇
卞寿堂
以古历史文化著称的蓝田县,不仅是华夏始祖“蓝田猿人”的故乡,也是史称“三皇旧居”的华夏远古文明之发祥地。《括地志》记载:“蓝田山,三皇旧居”。《太平寰宇记》亦谓:“蓝田为三皇旧居,以境有华胥氏陵,尊卢氏陵,女娲氏谷等地也”。皇者,高大辉煌之意,亦指“始王者”也。
我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中,有三位最杰出者尊为皇,即通常所说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
三皇之说有七:《史记》称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三五历记》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春秋纬、运斗枢》以伏羲、神农、女娲为三皇;《白虎通》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礼纬·含文嘉》,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通鉴外记》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上述七种说法中,前两种虽为抽象名称,但仍然和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非常相似,如《易知录》记载:天皇最早制定天干地支,以表示时间顺序,而伏羲便是传说最早创制八卦的人。《水经注》记载地皇确定了日、月、星三辰,区分了白天黑夜;并说他长着女人脸,蛇身。《春秋纬》在描述人皇时亦有“身子如蛇”之说,这都和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故事及其相貌特征极为相似。今蓝田县城北迎宾路口的女娲雕像,便是女面蛇身。后面的五种说法,有具体名讳,也都提到伏羲,其中还有一位唯一的女性人物女娲。伏羲和女娲的故乡都在蓝田县境,而且还是一对同胞兄妹他们的母亲就是今天仍在蓝田县民间祭祀膜拜着的九天圣母华胥氏。
相传,今蓝田县华胥镇一带,即当年华胥氏生活并生伏羲和女娲的地方。大约在七千年前(有说八千三百年前),这个位于灞河中下游的地方还是一片开阔的泽国地带,水丰草茂、林木葱郁、可渔可猎、陆渚相间这便是史书记载的上古华胥渚的地方。那时中国的社会形态正是由原始的母系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期,一个著名的氏族部落就聚集在骊山与白鹿原间的华胥渚周围,其女首领就是华胥氏。这个部落由于华胥氏以及后来的伏羲、女娲等许多非凡人物的出现,使之较早地脱离茹毛饮血而进入礼俗农耕的原始文明,成为后来连轩辕黄帝也梦寐思求的“华胥之国”。
上古华胥渚在《资政录》、《西安府志》、《通志》等诸记载中都明确指出:“在县北(指蓝田县城北)三十五里,伏羲母居也,今有华胥沟、华胥窑、枯枣树、毓圣桥等俱在。”这里所说的华胥沟、华胥窑即传为华胥氏生活居住之地,毓圣桥传为华胥氏生伏羲的地方,这些遗址遗迹至今仍在。华胥氏死后,葬于华胥之渚,即今蓝田县华胥镇东面一公里处的羲母陵。
远古时期,男女之间还处于群婚、乱婚状态,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有关那些远古帝王的诞生之说,大多托之于精气神灵,显得荒诞怪异,扑朔迷离。如传说神农氏的母亲名叫安登,她因看见了一条神龙,便心中感动,怀孕生了神农;黄帝的母亲叫附宝,因看见电光贯绕星斗,心中有感,怀孕生下黄帝;少昊氏的母亲嫘祖(皇娥),梦见太白星精灵从天而降,不觉心动而孕,生了少昊帝等。而早在神农、黄帝、少昊之前的太昊伏羲氏的诞生,更是概莫能外:《孝经钩命诀》便有“华胥履迹、怪生皇羲”的记载;《路史》亦记述:“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嫟游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跧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宝椟记》也记曰:“帝女(指华胥氏)游于华胥之渚,感虹而孕,十二年生疱羲(指伏羲)”;《帝王世纪》则记载:“疱羲氏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华胥履之而生疱羲”。上述所言,不仅记述了华胥生伏羲的情况,也表明了伏羲是人类刚进入钻木取火时代最早的远古帝王。
伏羲不仅是中国远古时的最早帝王,也是中国原始文明的奠基人,是万世景仰的华夏文化圣祖。孔子系周易追述曰:“昔者疱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蓝田县志》录王心敬《伏羲传 》曰:“太昊伏羲氏,亦云疱羲氏,代燧人氏王天下,有圣德……宇宙文字之始始于八卦,八卦则画自伏羲,是则自开辟以来,虽神圣代作,皆有纲维,世道之弘功而伏羲,其开天明道第一人乎!此后一切阐道之典、谟训、诰、经史、论述皆自此推而衍之,而原其所生则于我关中。故今溯关学渊源,断当以伏羲为鼻祖,而论伏羲所自出,断当以蓝田为母国。”
华胥氏因生太昊伏羲帝而被后人称为羲母,或曰圣母,并世代立庙以祀之。《太平寰宇记》曰:“陕西蓝田县有华胥陵,道旁有古华胥碑;蓝田县有羲母庙三则,疱羲渊源于蓝田可知。”古时蓝田县有羲母庙多处,以华胥氏故地的羲母庙最久,现已无存。唯今县城北关的圣母庙仍在,名曰九天圣母庙,每年清明节至,都有万民朝谒。该庙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明万历中重修该庙时,县令王邦才曾作碑记曰:“圣母非他,即华胥氏也”。《蓝田县志》记载:三皇庙“在县西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女娲皆华胥所出,故祀于里”。
伏羲年轻时即帮助其母处理政事,成为部落的实际领袖,后来又代燧人氏而成为帝王,志在天下,其活动范围也逐步从蓝田西移至渭水上游的甘肃一带。但伏羲早期在故乡的活动还是有迹可觅。《法苑》记载:“蓝田大谷中有伏羲城,不知何时所建也?”《法苑珠林·宏藏》亦曰:“九空仙寺,仙人所居也,山有九窟,在蓝田大谷伏羲城侧。”记载中的伏羲城虽然早已随着历史的烟云消逝而去,但却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遐思。也许记载中的这个伏羲城就是当年伏羲“王天下”时,留在故乡的中国最早的帝王都城。
伏羲和女娲在故乡佐其母华胥氏治理“国家”的事绩虽无具体的文字记录,但数千年来流传的“华胥国”的故事,却无疑成为一种口碑档案,给这段历史予以佐证:《真率斋笔记》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季女赠贤夫以玛瑙转环,丹山白水,宛然在焉,握之而寝,则梦入其中。始入甚小,渐进渐大,有名山大川之胜,异木奇禽,宝室璀璨,心之所思,随念辄见,若游华胥国焉,因名曰华胥宝环。”这个故事显然又是从黄帝梦游古华胥引申而来.《列子》记载:“黄帝梦游华胥之国。华胥国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如处林,黄帝既寝,怡然自得;又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如华胥国矣!”《列子》是战国时所著,可见华胥国故事的流传之久。
所谓华胥国,就是华胥氏部落。伏羲和女娲兄妹在华胥氏生前死后的一段时间,积极推行改革,实施政略,完善婚嫁,制定礼乐,倡导农耕,把部落治理得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成为万民景仰,四方归附的“华胥国”。难怪连后来的轩辕黄帝在治理天下时,也无不时刻以华胥国为楷模,竟日思夜想,以致以在梦中游览了华胥国。果然,数十年后,黄帝也把天下治理得如同昔日的华胥国一样的繁荣升平。后来人们便根据这个传说,在华胥故地立碑存志。本文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于宋家沟(即华胥沟)一农户圈墙基找得此碑,时该碑已成两段,约一米多高,正中镌“黄帝梦游处”几个大字。清《蓝田县志》记载的“今县北道旁有小碣,书黄帝梦游处”,即指该碑。
女娲氏在故乡的活动遗迹和传说要比伏羲的多,因为女娲不仅出生在蓝田,而且也长时间在蓝田居住活;即使后来伏羲死后,女娲代之而王天下,四处奔波,惩恶扬善,点化万民,但最后仍回到蓝田故居。《路史》记载:“女皇氏治于中皇山之原,继迁于骊。”这个骊就是今骊山南麓的华胥镇女娲氏谷,《太平寰宇记》中所说的女娲氏谷即指此地。女娲氏谷在当地俗称娲氏谷,又因谐音的原因而叫成了阿氏谷。《路史》有“女娲谷 ,一名玉山”之说,因古时概称骊山之阳为玉山,实际还是指骊山南面半腰的老娲氏谷。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女娲母为了教化众生,在外奔波了多年,有一天她回到娲氏谷故居,在村口遇见兄弟三人,原来这仨兄弟的母亲有病,老大去采药,老二去祈天,老三去抓鱼。女娲见三人贤孝勤劳,心中大喜,便点化他们去太白山修行,成为三太白神。直至民国末,在女娲氏的旧居阿氏庄和蓝田县城南三太白神的舅家蒋寨村,都还保留着三太白神庙。在白鹿原的蓝田县孟村乡,亦有一村,名曰女娲村,据说这个村也是当年女娲生活居住过的另一个地方,很古以前,这里就曾建立过女娲祠。
传说中的女娲氏有两大重要功绩:一是制恶龙、斩巨鳖、补天补地,拯救生灵,作为华夏第一位巾帼英雄形象,被后人尊为女皇、女神、九天玄女等。二是消灾施福,点化苍生,再造人类,像佛教中观音菩萨一样的慈悲形象,被尊为老母、圣母、送子娘娘等。因为女娲的旧居在骊山,故多称之为骊山老母。
《通鉴前编》记述:“初,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面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乃炼五色石补天。”《路史》亦云:“女皇氏……断鳖立极,地平,天成笙簧。”这个故事说的是在人类之初,因共工与祝融(亦说是颛顼)争夺帝位,直杀的天昏地暗。后共工战败,怒不可泄,竟以头撞倒天柱不周山,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漫漫,怪兽肆虐,人类惨遭灭顶之灾。女娲为了扶持乾坤,拯救人类,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修补天漏;杀巨鳖取四足撑起天穹;以炼石之灰渣填补地陷;斩恶蛟制服了洪水。经过多年艰辛奋斗,终于使天地复常,祸患平息。《通志》有载:补天台“在蓝田县东五里许,俗传女娲炼石之所;或谓即县东二十五里之烟粉台。”这里无论是说县东五里还是二十五里处,皆处于灞河之滨,漫川石头,皑皑磷磷。当地还有村名曰石头滩,就在烟粉台的附近。这里的石头自然是取之不尽的。
传说,女娲虽然战胜了灾害,使天地复常,但人类经此浩劫,死亡殆尽,仅剩下女娲和伏羲二人。为了不使人类就此灭绝,女娲欲和伏羲结为夫妻,以延续后代,但总因碍于兄妹而犹豫不决。天帝知道后,命二人于骊山将两扇石磨向山下推去,若石磨重合,则为天意作合。结果两扇石磨恰好重合在一起,于是女娲和伏羲便结为夫妻,生儿育女,使人类一直繁衍到现在。后来人们便在传说推磨的地方,即今蓝田与临潼交界的骊山上建立人祖庙(亦称人种庙),供奉着人祖爷(伏羲)和人祖婆(女娲)的神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祭人祖的会日,四方男女,川流不息拜祭。人祖庙地址,“地貌若华”故称“天华”,意为 “天中之花”,“人间中华也”夏在古时为大的意思,华夏渊源,自此而来。
另外还有一个女娲抟土为人的故事,也是说遭受天塌地陷的灾难后,人类灭绝,女娲为了再造人类,便每天捏5男5女10个泥人,于室外晒干后再烘暖CR。有一天突降大雨,女娲慌忙把晒着的泥人往回拿,结果还是有一些泥人被雨水淋得缺胳膊少腿,据说从此便开始有了那些生理残缺的人。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上面的故事自然是极为荒诞,但如果透过那幽悠的历史隧空,置身于7000多年前那种荒冥的上古世界时,你非但不觉得荒诞,反而会认同这便是那时的历史真实。远古人们对那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自然现象,只能从虚幻的神灵意志方面去理解。他们在没有文字记载,只有极简单语言表达的情况下,把当时发生的情况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远古神话。如今,高矗在蓝田的女娲补天雕像,正是女娲家乡后人对这位杰出女皇业绩的崇拜和继续弘扬。
其实史载和传说中的三皇从没有定论,也远非只有三位;一些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其它人也被尊为皇,受到敬仰。皇的本意就是高大辉煌,像天空的太阳一样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反映了人们对之的无比敬仰和崇拜。像尊卢氏这样的人物在《汉书、古今人物表》记录伏羲时期的就有19位,其中包括女娲氏、共工氏、有巢氏、葛天氏、昊英氏等,尊卢氏位于葛天氏和昊英氏之前,列第10位。而在《帝王世纪》中将尊卢氏列葛天氏之后,昊英氏之前。还有《庄子》列举的十二人古帝系统和《六韬》列举的十五人古帝系统中,尊卢氏都位列其中,足以证明尊卢氏当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尊卢氏是一位晚于太昊伏羲时的杰出人物,他对人类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钱币,以币治世,开创了人 类货币交流的先河。《荒史》记载:“尊卢氏之立政也,官天地、府万物、革天下故,唯以币行,抱德阳和,以顺天下,而世用宁焉。”尊卢氏创制钱币后,人们便可以用币随意购回自己所需要的货物,也可以把自己剩余的货物卖掉,积累钱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对远古经济和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蓝田也是尊卢氏的故乡,县境内有尊卢氏陵。《荒史》称:“尊卢氏死后,葬浮肺山之阴。”浮肺山即蓝田山。《太平寰宇记》谓:“尊卢氏陵在县东三十里”,亦是指蓝田山。《通志》也称:上古尊卢氏陵“在蓝田玉山之西”。蓝田山、玉山、浮肺山皆为同一山的不同名称;玉山之西就是浮肺山之阴,三种记载是一致的。唯《路史》在“与蓝田得尊卢氏埰”的记载下面,有注曰:“今县西有尊卢氏陵”,县西即白鹿原上,与前三种说法不同。蓝田县遍布史前遗迹和无名古冢,到底何为尊户氏陵,还有待破解。
蓝田是蓝田猿人的故乡,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那么,蓝田作为三皇旧居之地便容易理解了。早在100多万年前,生活在灞河上游秦岭山地的蓝田猿人,随着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和自身进化的需要,其中的部分便开始沿着灞河向下游的渭河以至黄河流域实施缓慢地迁徙发展。灞河中下游两岸的骊山南麓和白鹿原便成为他们从巢穴到地面生活,从单纯的狩猎和采集到迈向农耕,从蒙昧荒蛮到走向文明的最直接、最理想的过渡地带。考古发现,这些地区广泛分布着先民们从猿人到古人、到新人、到现代人的各个时期的生活印迹:如60多万年前的陈家窝猿人遗址,数万年前的大量旧石器遗址,白鹿原东头的“皇家地”古遗址,六、七千前的新石器遗址及大量夏、商文化遗址等。先民们在这些地区经过漫长的聚集经营,使灞河两岸地区较早地得到开发,其中略早于半坡仰韶文化时期的华胥氏部落,便是这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而那个传说中的华胥国的兴起以及应时而生的远古帝王和先贤们的出现,便也是顺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