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忆说80年代末他在西单商场看到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书《为了告别的聚会》,他说那是第一本流入中国的昆德拉的小说,甚至先于那本著名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单是这个书名就可以一把把我拉回1989年,时间定格在那一刻,绝不会错。一个比我年长的人向我推荐米兰.昆德拉的一系列书,第一本自然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然而我最有印象的是<<为了告别的聚会>>和<<玩笑>->----那时候,我更被故事吸引,不懂故事背后的用意.然而即便只有这点收获,也解了当时多少的尴尬。
法籍捷克裔作家米兰.
昆德拉的许多小说都是以前苏联入侵布拉格为大背景,
就像斯提芬.
茨威格的作品都是以二战为背景一样.
背景这回事,
在女人的小说里甚至可以被轻视到"
忽略不计",
在男人的小说里一定是"
浓墨重彩",
仿佛是他们叙事的坐标和原点.
<<
为了告别的聚会>>
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有温泉的小镇上,
人物有八个,
时间是五天.
从一个姑娘怀孕后对已婚情人的纠缠开始,写这个姑娘谨慎地试图通过胎儿来达成对于情人爱情的渴望;写男子试图说服姑娘打胎来摆脱这次爱情的危机;写姑娘的情人一心要发现姑娘的不忠并且来竞争对于姑娘的爱情;写男子的妻子一心要揭穿男子的不忠行为以满足自己恶意的嫉妒快感,还写了另一个即将离开自己祖国的男人和他的准情人。
时隔多年,我对这个即将去国的男人还怀有略略的印象,因为这作为一个特定的类似作者身份的影子,也常常活跃在其他的作品中.在<玩笑>里,他的口袋里时刻揣着一枚药丸----一枚可以随时致命的药丸,只要他活厌了,在几秒钟内就可以选择死亡.他仿佛站在了一个可以决定命运的制高点上,可是站在这一高点上,他看到的"生",却微妙的变化着.他度过了许多可怕的岁月和瞬间,全因为自以为掌控者生死大权.
最后,
那枚药丸----
其实,
嗨,
意外的什么也不是。昆德拉的故事有一种其实总是在说"
所有的盘算都会突然落空、所有的设想都大相径庭、所有的感觉都南辕北辙。"
冷不丁的让我提起这个是因为在文学城"流行时尚"里看到看到有人用这个做题目写了一个帖子:
"每年的八月底,一群具有乌托邦思想的人群在内华达的黑石沙漠(Black
Rock Desert, Nevada)中建立只“存活”一个星期的万人城市:Black Rock City(BRC)。
BRC就是Burning Man Festival(BM)每年举办的地方。
城市唯一提供的设施是厕所,唯一售卖的物品是:冰和咖啡。
其他任何生活用品均须自带,那没有电,没有信号,空气中弥漫的是音乐,沙尘和大麻味道,8天后,“居民们”离开,且 "Leave No Trace",所有生活垃圾自己打包带走,城市人间蒸发,又恢复成荒无人烟的沙漠。
城市居民们来自世界各地,社会不同阶层,有许多人是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家,学生,嬉/雅皮士,有无政府主义者和宗教狂热分子,也有一些公司的高管人员(Google),但大多数是像你我一样,公司普通的工作人员。"
2009年我们开车路过过那个地方,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荒漠的地方有这样一个聚会,像group camping,可是目的是什么?
"BM不适合每个人,但如果你喜欢晒太阳,喜欢旷野,喜欢做梦,可以喝酒,不拒绝抽烟,百无禁忌,笑哭不掩饰,身体也不掩饰,那是应该去,算是一次“生命的奇遇”吧。。。"
原来是一场成人的狂欢,相同的人聚集,也算是某一种性情中事吧.文中还提到了"竹林七贤"----那些才情俱佳,却甘愿归隐山林,漠视红尘荣华的人。其实当日的七贤外围也是有相当一帮人聚集,甩啊甩的,最后也只有这七个是个稳固的核心。
总觉得BM和七贤,搭不上任何的边界,而desert本身更多让人想到干渴和消亡,更像是某种歇斯底里的宣泄。有意思的是帖子用了这个题目,想想也很贴切,虽然内容已大相径庭。
再牵强的多想一点,其实人来到这世上一圈,也是"为了告别的聚会".和不同的人,相似的人,喜欢的人,厌恶的人,可以选择或者无法选择的人聚会着,目的也只有一个:为了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