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假币制造者们》想起
杜好书
电影《假币制造者们》(counterfeiters) 是根据真实历史而来的。纳粋德国的集中营里有一个假币制造车间,有一百多号人,多是有制造假币特殊技巧的罪犯,他们制造了一亿多的英镑,目的是破坏英国经济。
拍这个电影,得到了德国官方的支持,也得到了2007 奥斯卡最佳外国电影奖。可是德国的年轻人不去看这个电影,它的票房远远不如电影《倒下》和另外一个讲反纳粋的地下活动的电影《Sophie Schnoll》。
为什么?德国的年轻人去看这个电影,心里想,我的祖父辈是纳粋,杀人犯,造假币的? 心里不会舒服。影片里有一个“英雄”要想抵制假币制造。那时假的。真的原型人物是个捷克的共产党员,犹太人,专长照相制版的。但此人在集中营里也一样要求生,不是英雄。
再过二三十年,也许中国会拍个电影,红卫兵用皮带抽打老师。那时的青年观众看这个电影也会不舒服,票房不会高的。中国人没有德国人的那种认真劲,商业头脑强的制片商和导演是不会去拍这种电影了。真实的历史感就会埋葬了。
过去,中国共产党里的好人们,一般来说,都是鄙视金钱的。拿到份外的钱,稿费,外国客人送的礼物,都是上缴的。开放初期,出国回来的人,还把苦省下来的另用钱交党费。他们对毛泽东拿了多达几百万的稿费,是会很反感的。
也许过了多少年,有人拍个电影,讲的是,替毛泽东管账的秘书,一个初中毕业,学雷锋的理想主义的战士,在反对资产阶级法权学习中,对毛泽东继续拿稿费提了意见,毛泽东知道后,搞了个运动,把那个小秘书哑了废了的故事。毛泽东周围的大小人物,小秘书的亲戚朋友们可以把这个电影演得很真实和深刻。但到那时,年轻人不要看,还想不通,是毛泽东的稿费,那个秘书为什么反对。
真实的历史感正在被埋葬中,到那时,不会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