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清华:烈士以血荐轩辕,忠魂长留天地间!
蓝山烟霞
黄帝公孙轩辕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鲁迅诗作有名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意思是说,我要把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祖国。或者,我要以我的热血证明我对祖国的忠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无数为了祖国的解放和进步事业而贡献出满腔热血的先烈。
在1999年国家表彰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就有一位元勋,以自己的热血证明了他对祖国的忠诚。他就是二十三位元勋中唯一的烈士郭永怀!
郭永怀(1909-1968),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过程中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考上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7年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迁长沙,后再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郭永怀到西南联大后放弃原来的光学专业,改学航空。从此即以流体力学作为终身学术领域。
郭永怀1939年春天考中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名额。当年报考庚款公费留学力学专业的有50多人,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三人同登榜首。留学名额却只有一个,幸亏两位物理学教授叶企荪和周培源鼎力争取,这三位高材生才同时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
郭永怀在西南联大改学的航空专业原属清华。帮助郭永怀等三人获得公费留学资格的叶企荪和周培源也是清华教授,叶企孙还长期主管清华庚款留学基金。郭永怀出国留学前,是作为西南联大物理系研究生。于是郭永怀和清华也有了一些渊源。
郭永怀1940年1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只用半年时间即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并与在那里学习的钱学森、钱伟长等结为好友。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教。
1956年10月,郭永怀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九院)副院长等。郭永怀的事迹令笔者深为感动。所以笔者撰写此文,以表达对郭永怀烈士的崇敬之情!
笔者对郭永怀烈士怀有崇敬之情,首先是因为他从跨出国门的那一天开始,就抱定了将来要回国为祖国效力的决心。郭永怀取得博士学位后,获得美国一些名校和企业的邀请。郭永怀选择了到动力学科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康奈尔大学任教,但声明只是暂时服务,将来要回中国。郭永怀因此失去了从事涉及国防尖端技术的科研资格。
笔者对郭永怀烈士怀有崇敬之情,还因为他虽然曾经在国外工作多年,但回国以后,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精神,比起绝大多数从未出过国的人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郭永怀回国后很快投入“两弹一星”等战略项目。同时还要和钱学森一起筹划和领导力学所全面的工作。此外,他还担任科技大化学物理系主任,承担三峡大坝抗核武器攻击的研究,为工程兵策划建立防护工程研究基地等等。
1960年,中共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郭永怀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3大支柱。彭桓武负责理论部,郭永怀负责设计部,王淦昌负责试验部。郭永怀的工作其实就是将核装置武器化。
在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高原,在核试验场新疆罗布泊,郭永怀担任场外试验委员。他在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与年轻的科技人员一起喝苦水,住帐篷。在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动力学难题。
郭永怀同时兼任着中科院力学所和核武器研究院(九院)领导职务,在北京和海拔3000多米青海试验基地之间来回奔波。2003年郭永怀的妻子,85岁的李佩回忆说“他人高高瘦瘦干巴巴的,星期六星期天都在上班。上班不开窗户,也不喝水,总是忙忙碌碌”。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蘑菇云升起的时候,郭永怀泪流满面坐在了地上。1965年以后,郭永怀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又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郭永怀参于设计的东方红号卫星响彻太空。
核弹,导弹,卫星,合称为“两弹一星”。在中国的高级科学家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于多个项目都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笔者对郭永怀烈士怀有崇敬之情,更是因为他在生命将要结束的危难瞬间,仍然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飞赴北京汇报工作。飞机在北京上空约400米高度时突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郭永怀不幸遇难,时年59岁。
在清理飞机遗骸时,人们发现郭永怀和他的警卫牟方东紧抱在一起。当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然完好无损。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郭永怀和他的警卫牟方东的骨灰埋藏於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郭永怀的塑像下。
“我以我血荐轩辕”,正是郭永怀烈士壮丽生命和毕生实践的最佳写照!
---(完)
力学所在清华南,有俺大学同学实习,分配在那。郭永怀先生的事迹了解于80年代。今天读到,仍让人肃然起敬,可歌,可涕,可惜!
可歌,可涕,可惜!
乘兴而来,即兴而发,
好 !
那我们就握手而归吧,
祝周末愉快.
人在异乡为异客 敬上.
阁下的话,使我想起,以前在《茶坛》本人曾经和别的网友讨论过关于“北大人”及“清华人”。
事缘有网友发帖,称“北大心理系85级的王龙”评论,说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没有一个正常的,都他妈的神经病!”“清华男女都是木瓜”之类”,令我很反感。
我认为,王龙作为北大文科学子,了解北大,因此有资格评论北大。但他有什么资格说清华学子“是神经病”,“木瓜”呢?他了解清华学子吗?
在1952-1985年这段时间内,清华一直是一所纯工科大学。我认为,王龙作为北大文科学子,对纯工科的清华人是不了解的,因此他其实并没有资格来评论清华人。
于是本人发帖,说“北大的人喜欢把清华与北大并立,拿来说事。清华的人就不这样。”“北大的人喜欢高谈阔论,爱发惊人之语,动辄‘北大清华如何如何’。清华的人(这里专指工科)相当低调,闷头做事,没有时间和兴致去作无厘头的高谈阔论,而且几乎从不将北大与清华并立,拿来说事”,等等。
论坛的跟帖通常是不被保存的。所以人们发帖不像在博客这样慎重。也许我当时的帖中也有什么话令人感到不愉快,本人还真得表示歉意!
阁下完全没有必要为你的前一个帖作任何“道歉”,因为我丝毫没有感到自己被冒犯!
我觉得大家来逛《文学城》,并发跟帖,都是“乘兴而来,即兴而发”。真的不必太过在意。“言无不尽,尽兴而归”就好!
再次祝阁下愉快!
我相信楼主是个非常豪爽大度,而且热血爱国的男子,起源于以前看过兄台和别的网友在别的贴子里有清华,北大之类的争论, 可能我太敏感了,其实我也无资格去说其他人,我的这番话落了下乘,自以为是了,在此道歉,我自己要多一点反思自省.
再次谢谢好文,也期待楼主的进一步精彩.
郭永怀到加拿大后,只用半年时间即获硕士学位,当然主要归因于他本人的聪慧和刻苦努力,但也和他在出国前近一年(1939-1940)的研究生学习有关系。这一年的研究生学习就是他与清华的渊源。
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生命行将结束的危急关头,和警卫牟方东紧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我想是因为他和警卫都对祖国爱得太深,而做出的一种本能的行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中国媒体理应负起责任,多报道正面消息和英雄人物,以鼓舞全国人民士气。激励青少年“见贤思齐”。可惜国内媒体在这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我们海外华人是否可以略尽绵薄之力呢?
本人简单写一下郭永怀与清华的渊源,本意只是想要解释一下,为何本人既非媒体人,又非南开,北大或科大人,而要来写郭永怀呢?实是被他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并非要掠人之美。更不表示本人有狭隘的清华情结。其实本人是一个非常豪爽大度的人。
人在异乡为异客 朋友的诗写得真好!本人非常赞赏!
祝各位朋友愉快!
楼主别把好东西一古脑都归清华了,
不以清华人看非清华人,
不以大陆人看非大陆的华人,
以中国人看其他中国人,
以中国人看其他非中国的人,
才能放眼世界,准备崛起后中国人重当老大,
哈哈,一点感慨,别放在心上。
《2012龙年春读郭永怀前辈有感》
生死之际护公文,
今日海归何所遁?
丹心一片耀星汉,
血荐轩辕奉忠魂。
两弹一星奠国尊。
崛起山河年年春,
清明时节报君知,
又有北斗照昆仑。
只可惜今天的媒体很少为“见贤思齐”而努力。而是模仿西方大搞什么”负面新闻“。但愿西方的衰落能给国内媒体带来某些启示。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许多哲人先贤,志士英烈,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见贤思齐”,先贤,英烈们的精神将鼓舞后人,继往开来,奋发图强。
正像《中华世纪坛序》所说: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晖,磅礴东方。祝二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