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图)

(2010-09-24 16:15:19) 下一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庄冬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示例】俗话说:~,所以我们对这些人的看法应该理解。

咱想写这个题目的帖子很久了,一直没有合适的材料。多谢彩云舒网友引“奴气”出洞,最最最合适的材料出现了!再加上今天小鬼子的法律在钓鱼岛出尔反尔自打耳光也让咱很高兴,今天就把这个帖子写了吧。

故事是这样的,托千古一帝的洪福,咱见识了朱元璋皇帝的气魄大得惊人的“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就写了个叫《咱也对对朱元璋的气魄》的帖子(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点击进去看,没兴趣就算了)。

没事干了网友看了咱的帖子说:“夏为村户冬为庄,春秋期率”

咱觉得他写的特别地好就回了:“咱五体投地,五体投地 ”和“顶着大礼膜着拜,五体投地”

为什么咱想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个题目的帖子很久了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材料?

因为,能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东西往往比较复杂,比如说《红楼梦》不仅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让“淫者见淫”哪!

所以啊,咱需要的是比较简单的能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东西,大家也可以想象这样大东西不多见。

那么,咱今天要说的这个比较简单的能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东西是什么呢?

其实呢,咱今天要说的这个能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东西不仅比较简单还很可能是最最最简单的哪!

咱今天要说的这个最最简单的能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东西只有四个字:五体投地!

简单吧?

这里,请允许咱再次感谢彩云舒网友引“奴气”出洞,最最最合适的材料出现了!

我最后再说“五体投地”的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那部分。

千古一帝网友看了咱的“顶着大礼膜着拜,五体投地”就想到了“五体投地”的生理部分庄七率对曰:五体肘膝头 (“五体投地”;五体=头+两肘+两膝),后来又在他的《文章的气象》里评论说:“庄七率对曰:五体头膝肘 (俗气)”。

大家看看,“五体投地”的让人见“俗气”了吧?

当然啦,咱不是说千古一帝网友是个俗者见“俗气”。不过也苏好像也说过不要评判别人的话,他好像是说如果你评判别人的话你也会同样的被评判的。只是谁又没有一点点“俗气”在身上呢?就连一般人都往往以为大气的皇家气魄也是与"粪土当年万户侯"相反的世俗价值观,似大实俗。

当然啦,咱自己也不例外,咱也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俗气,而且咱还希望成为最最最俗的第一俗人哪!如果人们提起咱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咱是他们碰到的最最最俗的俗人,咱就以为咱成功了!

“五体投地”的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那部分咱最后说。大家已经看到了“五体投地”让人“俗者见俗”了。即便是《红楼梦》也只是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和“淫者见淫”三个哪!“五体投地”已经做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和“俗者见俗”三个了。

可是还没完哪!咱第三次谢彩云舒网友引“奴气”出洞,最最最合适的材料出现了!

那就是:庄七率对曰:五体头膝肘 (奴气)

大家看看,“五体投地”的让人见“奴气”了吧?

也苏的话出现在 Luke 6:37   Do not judge, and you will not be judged. Do not condemn, and you will not be condemned. Forgive, and you will be forgiven.  不管你信不信也苏吧,但是也苏的一些话还是有道理的。咱就不judge别人,咱也不condemn别人,咱也不forgive别人。

当然啦,“奴气”跟“俗气”有本质的不同,“奴气”的出处“奴气者”实在恶心,成语说得好“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嘛,所以呢,咱就不恶心咱的那非常有限的几个读者啦!

到这里,“五体投地”已经做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和“俗者见俗”还有“奴者见奴”四个了!

现在,咱就说说“五体投地”的能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那部分。下面是我古狗来的:

×××××××××××××××××××××××××××××××××
五体投地:(adulate;prostrate oneself before sb. in admiration])指两肘、两膝和头顶着地,佛教最恭敬的礼节,比喻敬佩到了极点。

五体投地:成语,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在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五体投地】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 (《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 “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解  释】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印度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出 处】 《梁书•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佛光大辞典
  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
  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载,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达虔诚。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即:(一)行礼者于右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二)行礼者于左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三)行礼者于右手着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四)行礼者于左手着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五)行礼者于首顶着地之时,愿使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观无量寿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释门归敬仪卷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释氏要览卷中](参阅‘稽首’6117、‘礼’6582)

佛学:五体投地
  (梵pan~ca-man!d!ala-namaska^ren!a van-date)
  印度礼法之一,为佛教最郑重的礼拜法。即两膝、两肘及头顶着地的致敬法。又称五轮投地、五轮着地、举身投地顶礼、接足礼。《毗婆尸佛经》卷下云(大正1·158b)︰‘时彼天王遥见世尊,五体投地,礼世尊足而作是言。’又《梵摩渝经》云(大正1·884c)︰‘即兴整服五体投地,三顿首曰︰归佛、归法、归命圣众。’皆是其例。
  在印度,五体投地为最敬礼,相当于《大智度论》卷百所举三种礼中第三的上礼。《大唐西域记》卷二所举九种致敬法中,也有五体投地及五轮俱屈之名。其作法是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先右膝着地,再下左膝,接着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作接佛足之念,再以头着地,良久方成一拜。而将中指、拇指相拄,或以掌承面,或掩地,皆非本仪。《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云(大正14·699a)︰‘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今我亦尔,共诸众生同证觉道。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令诸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法。愿我首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
  此即五体投地作法之次第及意义。晚近,在中亚一带发现了不少与此相关的图画。
×××××××××××××××××××××××××××××××××

大家看了这些以后如果还不以为“五体投地”的能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话,那么请看:






难道大家还不认为“五体投地”的能让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