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侃侃“不战而屈人之兵”

(2010-08-04 11:53:36) 下一个



侃侃“不战而屈人之兵”

庄冬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来自《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全篇附在后面供大家参考)的第一段: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那么,孙子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概念是孙子作为“善之善者”或者说好中之好的情况提出的,而且是跟“故百战百胜”相比之下,因此是在能够战胜敌人的前提下所追求的更牛的结果,也就是说那是战争中的最佳结果或者说是理想情况或者叫最高境界。其次,无论我们干任何事情对于最好的理想的结果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都不要说战争这样的生死存亡的事情是必须作最坏的准备了。虽然“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善之善者”的概念是个理想的情况,但是它却给了我们一个战争价值观。

当然,“不战”的意思很清楚,问题是“屈人之兵”的“屈”是什么意思。一般的理解,这个“屈”是“屈服”的意思,当然还有人提出过别的比较模糊的说法。

孙武是春秋时代人,也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是战国时代的孙膑写的,反正无论如何《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里谋的“攻”的目的就是攻城略地,如果能够不战也就是说不失一刀一枪一兵一卒就得到对方的城和地当然是要比损失一些刀枪兵卒好。“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和“全伍”说的就是不失一刀一枪一兵一卒。

那么,你不失一刀一枪一兵一卒就得到对方的城和地当然很好,但是还有一个细节的技术问题,那就是被你“屈”了的对方的兵到哪里去了。因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说没有“战”嘛,因此被“屈”了的对方的兵就都还活着。那么,他们是逃跑了呢?还是投降了?

既然孙子认为“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又是“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是好中之好,因此被“屈”了的对方的兵应该不是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跑了因而有机会卷土重来,所以被“屈”了的对方的兵应该是全部都被“屈服”结果尽数投降。

由于孙子谋的“攻”的目的就是攻城略地,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损失最小化而同时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将要得到的城市的破坏最小化,这是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的第一层原因,第二层原因是努力减小自己的损失和对城市的破坏是可行的。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不仅仅是一个战争理念还是一个战争价值观而且这个战争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可以也应该在实战中力求的。不然的话,你胜利打下了一个城市,要么你的士兵损伤惨重要么城市破坏惨重,你的胜利还有什么意义呢?特别是如果你在战争中没有考虑尽量努力减小自己的损失和对城市的破坏的话,那你就是在减小你自己的胜利的果实。

所以,我以为《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里提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概念指的是那“不战”的结果不仅使敌人“屈服”了而且敌人还尽数投降了,这样才是“善之善者”或者说好中之好的情况。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应该指出: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作为消灭敌人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消灭敌人之辅助手段和作为保存自己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战争实际中,虽有许多时候以防御为主,而在其余时候以进攻为主,然而通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

从毛主席的这段话的角度看“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就无法达到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主要目的。因此既然“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的是“善之善者”好中之好的情况,那就是敌人全都“屈服”尽数投降。

那么,如何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善之善者”的结果呢?孙子提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当然还有向对方灌输自己的宗教和价值观,让对方相信自己是以对方的幸福为目的和使对方爱惜生命失去牺牲精神从而丧失战斗力等等等等。

可惜的是,后来人们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从《孙子兵法》的整体分离出来孤立地摘出这一句来理解这个概念,其结果是他们认为只要是没战起来同时又达到了某种目的就是了。

昨天,我写了个叫《丢掉幻想,中国人还不配“不战而屈人之兵”》,贴出去以后得到了很多回帖。我在这里再简单地一并回答一下。

我先说几个例子。

由于孙子谋的“攻”的目的就是攻城略地,一方面希望自己损失最小化,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将要得到的城市损失最小化,比如说当年解放军和平解放北京等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由于张学良的东北军跑了,虽然很憋屈也应该不算屈服了,因此日军是不战而驱张学良的东北军,所以可以说张学良没有给日军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快乐。当然啦,不战而驱人之兵也是很快乐的。

有人认为防守也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很难想象防守的一方如何在“不战”的情况下叫不仅使敌人“屈服”了而且敌人还尽数投降了,反正“空城计”那种迫不得已的险着儿让敌人跑了最多只能算是“不战而驱人之兵”(“驱赶”的“驱”)让敌人跑了而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屈服”的“屈”)。关键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孙子兵法》里是作为“善之善者”说的,因为不得已而为之的险着儿“空城计”不仅不应该是“善之善者”而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就更不用说玩“空城计”的时候是根本谈不上战胜敌人的了,所以“空城计”不算“不战而屈人之兵”。

再说几句美国。因为表面上看美国掌握着如此多的世界资源又有最先进的武器还有话语权和“民主”和“人权”等等等等,似乎美国最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条件,其实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有人问我,你是否认为美国也不配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以为其实美国更不配。美国不战而屈过谁人之兵呢?

当然啦,美国强大和先进的武器是很吓人也可以使一些人屈服,但是武器却不可能使人心服。抗美援朝以后,越来越多的小国和穷国不屈服于美国的武器了。

当年美国在越南战的天昏地暗都不能屈人之兵,今天还有阿富汗。现在,美国在伊拉克战的天翻地覆也许屈了伊拉克人之兵。伊朗兵看见美军在伊拉克的辉煌是不是屈了呢?

我认为美国更不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不是美国的武器不吓人,而是美国人太相信和依赖他们的武器,如果美国人不战就显示不出人家武器的先进,再就是虽然被武器吓倒的“人”有很多也还是有限的或者说这些“人”数量也许很多也是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

当然啦,美国不仅有武器还有“民主”和“人权”等等等等。可惜的是人家自己都不相信这些东西可以屈人之兵,美国人还是相信武器吓破你的胆更牢靠。

哦,对啦,美国对付中国还有“得先生(就是民主)和塞先生(就是科学)”、“普世价值爱惜生命”和“军队国家化”等等等等。

什么好东西都不可以过分,完全不重视武器自然不好,但是过于强调科学技术有唯武器论也就是跟龙王比宝的倾向。

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所以军队的政治性是重要的。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家化了,中国的军队跟美军的政治性方面和牺牲精神方面的差别就少了或没有了,那么如果中国的军队跟美军打起来还有什么可以比的呢?那就剩下战术和武器啦。如果中国的军队跟美军比战术和武器,也就是完全不比人民性和牺牲精神的话,那么谁占优势也就是说胜算大一些呢?那样一来中国的军队看见美军是不是又会跟张学良的东北军看见日军差不多呢?

我前面问了美国不战而屈过谁人之兵呢?

现在我回答美国用“民主”的颜色革命不战而屈了苏联和东欧共产国家之兵。

可是,中国之兵也会被美国不战而屈吗?

可能性当然存在,只是颜色革命这个在其它共产国家屡试不爽的对付共产政权最有力的武器在中国好象暂时还不太好使。

为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因为文革,颜色革命在中国也没市场了,人家反共的人们最恨文革,因此坚决不搞颜色革命。这样一来,颜色革命这个对付共产政权最有力的武器在中国就被大家放弃啦,特别是知识分子都反对文革。结果呢,不搞来颜色革命的客观效果就是维护中共统治,因为对付共产政权最有效的武器是颜色革命,但是人家不仅坚决不搞颜色革命还要子孙后代都坚决不搞颜色革命。

这都是因为文革搞“过”了让中国人不舒服了的原因,就好象预防针会让人不舒服了一样。预防针会让人避免生大病,文革给了中国对颜色革命的抵抗力。

说到文革就必须提一下“内斗”概念。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好内斗,其实中国人的好内斗比起欧洲人差远了。对于这一点大家只要想一想为什么当年的五月花号上的美国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到美国吧。哦,对了,那时到美国来可不是来享福的啊!至少事实是历代中国人的内斗没有到让中国人大批量地冒着生命危险背井离乡离开中国的地步。当年到美国来修铁路的华工还打算回国哪!可惜斯坦福(对啦!就是开斯坦福大学的那个斯坦福,只不过斯坦福大学是他儿子的斯坦福,因为是为了纪念他那夭折了的儿子!)开始说好了有船费的后来也没有了。所以啊,多谢文革,中国人有了漂洋过海背井离乡的理由了,好在这年头远渡重洋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还是来享受“民主”、“资本主义”和“人权”的福的啊!

最后我说一点我自己的和哲学教科书不同的哲学。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我以为哲学教科书提到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如语言和制造工具)是属於量方面的。我以为人和动物的唯一的质方面的区别是人以同类为天敌。人以同类为天敌这个本性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准则。

如果人类相亲相爱,人类就不会有原子弹,人类就会在大陨石前束手无策,人类就会在外星生物前束手就擒。人以同类为敌这个本性驾驭着人的行为。由於是同类,自然赋予的爪牙基本相同。人要在与同类竞争中获胜就只有发展身外之力:物者如器;精者如神。这就有了物质工具:用于和平叫工具(无形的如计划程序);用于战争叫武器(无形的如战略战术)。这就有了精神工具:用于和平叫道德;用于战争叫正义。强胜弱败,直至现在。

所谓“以弱胜强”是假象,其中的所谓弱者只是弱在有形的肉眼能看得见的部分。可怕的事实是,人们不都能看到“以弱胜强”中的所谓“弱者”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力量的总和是大於“强者”的。这就是投降派的市场。所以,武器只是战争中最明显的部分。只见武器是强者败于弱者原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没有以人为天敌的意识的人只是生物人,只与动物有量的区别,而与动物没有质的区别。这样的“人”只有人的形状而没有人的本质或者叫精神,他们只能服从人,因此他们是不能代表人和领导人的。


*****************************************************
附:《孙子兵法》 第三篇 “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加上后来我回网友的帖子



同意你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实力为基础的。

你举的秦国和赵国的例子也是说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实力为基础的。你提到的蔺相如的故事是长平之战以前,外交的成功必须有实力做后盾,弱国无外交 嘛。因此蔺相如的外交手段的成功不仅不是弱小的防守方进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还是赵国灭亡的序曲,因为总希望不战幻想“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实秦国开始比赵国弱,后来秦国和赵国的实力一直是旗鼓相当的,就是长平之战时也是。虽然秦国稍强但不足以灭赵,所以廉颇坚守不出,后来赵惠王换将赵括首 先出击结果被困,而且那场战斗连秦国15岁的男人都上战场了说明了秦国也是倾其所有在决战,当然长平之战后赵国就基本上完了。所以我以为你提到的蔺相如的 故事与其说秦国显然是在实践“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如说秦国显然是在试探赵国的战争意志和战胜赵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是在实践尽量做到战前的“知己知彼”。 关于长平之战可看的玩意儿很多。

当然了,逻辑上和理论上弱小的防守方是可以搞“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弱小的防守方因为实力的问题搞起“不战而屈人之兵”来就需要特殊条件。

弱小的防守方搞“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是缺乏实力,因此缺乏基础,所以弱小的防守方无权决定战与不战(古代可以闭门不出),因为战与不战不是弱小的防守方可以决定的。

具体的现实,比如说中国的历史:弱的防守方满清对西方列强就无权决定战与不战,不战的结果就是割地赔款;还有弱的防守方民国对日本也无权决定战与不战,不战的结果也都摆在那里。

我怎么觉得你写到后来有点忘了你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实力为基础的。”的话了呢。没有实力的时候还考虑“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盖没有基础的海市蜃楼。难怪伟人告诫我们“丢掉幻想”呢。

说文解字也最好不要断章取义,虽然只看四个字很简练。

我也简练一点。不过请不要忘记我们不是讨论任何意义的“屈人之兵”也不是讨论随便那里掉下来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我说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1,如果“屈人之兵”是从孙子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那里来的。那就指“善之善者”的“屈人之兵”,而不是单单 “屈人之兵”这四个字的字面的孤立的单独的意思。如果只看“屈人之兵”这四个字而不看孙子说这四个字的上下文就是标准的断章取义了。

说“原定的目标”很好,也请不要忘了孙子说这“屈人之兵”的时候的原文。再说,打仗嘛,“原定的目标”一般都不是只有一个,根据敌我情况灵活机动是必须的。怎么能一根筋非要干啥不可呢?当然也有“原定的目标”只有一个的时候,那就是必须如何如何的下死命令的时候。

2,你要把“积极防守”,也就是不完全被动的而是有局部性进攻的防守叫进攻也行。只是我觉得孙子兵法对于防守没有分的那么细,消极防守和积极方式什么的。

诸葛亮搞空城计的时候司马懿的“原定的目标”也应该不只是一个。我猜司马懿的“原定的目标”应该不包括活捉或杀死诸葛亮,当然虽然不能说他想都没想过。准 确地说,活捉或杀死诸葛亮这个机会是偶然出现的。因为是跟诸葛亮过招儿,那么容易地得到街亭应该不是司马懿预料之中的事情。因此,很难说活捉或杀死诸葛亮 是司马懿原定的目标。如果司马懿原定的目标里面没有活捉或杀死诸葛亮这个目标的话也就谈不上放弃。就算活捉或杀死诸葛亮是司马懿原定的目标,那也是目标之 一,显然是最好的目标。因此,我们最多也是可以说司马懿放弃了原定的最好目标而不是放弃了原定的目标。

同样的解放军原本的目的也不是只有一个。面对美军出动的两支航母舰队,解放军撤了——(我猜最多是)放弃了解放军原本的(最好的)目的。

请你看孙子兵法同一篇“谋攻”里的这段话“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孙子建议“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不然的话就可能会有“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的结果。大敌当前,孙子建议(我估计孙子也会)“逃”了“避”了。你一定要把“逃”了或“避”了看成是屈了是你的自由。

再重复一遍,孙子说的“屈人之兵”比“百战百胜”更好的“善之善者”的“屈人之兵”。所以我以为,让敌人“逃”了“避”了不好说是“善之善者”,因为我以为比“百战百胜”更好是不应该让敌人“逃”了“避”了的。

最后,关于17度线一例——中国不“只是说”而是确实出了兵,只是规模比抗美援朝小很多罢了。弱的一方只是说话而没有无论怎么小的行动证明是没用的,我就不重复了。

加几句。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示弱,美军两只航母是示强,还是不好拿二者相提并论,因为诸葛亮当时没有实力因此没有真假虚实变化的余地而美国有实力有真假虚实变化的余地。

具体的说就是司马懿有试探的选择,他没有试探是戏剧因为面对活捉或杀死诸葛亮这样的可能性不试探一下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小人物小诱饵玩空城计比较实用,大人物诱饵太大实在是不好玩没有余地的空城计。

因为美国有两个航母舰队在那里明摆着是示强,因此有打和不打的余地,所以解放军不好试探。

想当年毛主席的“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真是把十分有限的力量玩到了极致了。

孙子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比“百战百胜”还要好的“善之善者”,而且是在“谋攻”篇里说的。后人把“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七个字拿出来做字面上的理解再加入新的内容当然是人们的自由。

我在《侃侃“不战而屈人之兵” 》也说啦“当然,“不战”的意思很清楚,问题是“屈人之兵”的“屈”是什么意思。一般的理解,这个“屈”是“屈服”的意思,当然还有人提出过别的比较模糊的说法。”

我说的“比较模糊的说法”就是我以前看到过的“短缺”或“不足”的说法。我不记得作者了。谢谢你找到原作者的名字。

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是因为我以为“善之善者”指的是理想的最佳情况。作者孙子提出他认为的理想情况只是说明一个价值观的去向,以最少的代价达到目的,代价越 少就越好。“不战”就是战都没战自然是最少的代价了,但这只是理想的情况。因为说的是“善之善者”,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应设法追求的。

既然是说理想的最佳情况,那就是对自己的最好和对的人的最坏的结合。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呢?孙子说了是“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实现这个结果的方法是“不战”,因为只要战了就会有损失,这是明显的。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呢?孙子没有明说。其实这也是明显的,最坏就是最好的完全彻底的反面,就是“全破国;全破军;全破旅;全破卒;全破伍。”这样的结果除了敌人投降还有别的情况吗?别忘了,因为是不战,自己没有损失的同时敌人也应该没有损失或损失很小。

“善之善者”说的是理想是最佳,让敌人跑了因此可以卷土重来自然不理想也不最佳。

“以最少的代价达到目的”这个价值观当然也适用于守,因为守的时候也可以考虑“以最少的代价达到目的”。

虽然守的时候可以考虑“以最少的代价达到目的”,但是诸葛亮的空城计既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更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范例。一来空城计是迫不得已绝不是 “善之善者”,诸葛亮自己也不仅不会再搞空城计还要尽量避免再搞空城计。所以空城计不是兵家的“善之善者”(虽然是娱乐的“善之善者”),作为兵家如果能 避免空城计的话是一定会避免空城计的。真正的兵家是绝对不会把空城计作为“善之善者”去追求的,因此空城计不是“善之善者”也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完 全说文解字的话,空城计确实说没有战,但是“屈人之兵”了吗?即便是按“短缺”或“不足”的说法,空城计也没有“屈人之兵”。是不是说文解字里要加上 “屈”也有“跑”或“撤”的意思呢?因为司马懿应该没有“短缺”或“不足”的问题,只是不想中埋伏。

空城计的成功不是“善之善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破空城计实在是太容易了,那就是试探一下,因此空城计是不可以提倡的。

你说的“又如,中国只是说美军地面部队过(越南的)17度线我就出兵,美军地面部队就楞是不敢过17度线,是中国“不战而屈了美国之兵”。”

首先,你说的是不准确的当然也是不对的。因为中国不只是说,事实是中国和是苏联都派军队参加了越南战争,只是比较抗美援朝要小很多。中国的“我就出兵”的 战争意志不只是说而是有实际事实上的出兵做为证实的,因此美国就没有不信一旦美军过了17度线中国就会跟抗美援朝那样参战的余地。

当然了,在越南小规模的出兵显示战争意志是抗美援朝的红利。有了抗美援朝,接近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中国的抗美援越才有可能。

在朝鲜战争的时候,如果中国也像抗美援越也想接近于“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样小规模的出兵就不行了。美援朝时可不可以考虑“不战而屈人之兵”呢?想想为什么抗美援朝时不可以考虑“不战而屈人之兵”吧。

如果中国在越南战争时只是说话而没有出兵的话,那样就跟诸葛亮的空城计差不多了。美国人不会像司马懿试探一下都不试探一下滴。美国人只要试探一下就晚了。

中国在越南能够做到接近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因为有抗美援朝和中国小规模参战的事实显示了中国的战争意志。抗美援朝时就没有小规模参战的可能。

这也证明了弱者想字面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笑话。弱者的战争意志是必须有行动来展示的,谁听弱者的只是说话呢?不会的,因为那一层纸是一捅就破的,只要试探一下就足够了,而且对强者试探一下只是举手之劳。

你举的例子“当然被屈的也有,如96年台海危机,美军出动两支航母舰队,解放军撤了。。。”

把“撤了”理解成“屈”了是你的自由。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攻”的时候。孙子说“五则攻之”。以强打弱的攻者做到或近似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本来就是孙子兵法的原意。

“投降”当然不是“屈人之兵”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是在说“善之善者”的时候,特别是“百战百胜”都不是,那么作为“非善之善”的比“百战百胜”更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难免需要解除敌人的战斗力。让敌人跑了因此可以卷土重来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不是“善之善者”了。

干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资格的,追求某种很高的境界就更需要资格,抗美援朝时中国的话就没有用,抗美援越时中国的话就有用,这个有用的资格是志愿军打出来的。 “以最少的代价达到目的”并不是什么人都同意的,当年也有以斩首级的数量记功的军法,即便是今天的兵家也有对杀伤的嗜好(美国人叫“trigger happy”)。

当年,面对列强的船坚炮力,我们没有资格谈“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只能是割地赔款。

面对鬼子,我们没有资格谈“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只能是“以空间换时间”。事实是“以空间加资源加老百姓身家性命换时间”而且你得到的时间和鬼子得到的一样多。

抗美援朝时,我们也没有资格谈“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就是抗美援朝就是战了。

可以想象,如果是国军在麦克阿瑟的美军面前恐怕就要被“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因为国军在鬼子面前就表演了很多次美其名曰“曲线救国”的被“不战而屈人之兵”。

今天的美军有没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资格呢?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好像没有,可是有不少中国人认为阿拉伯人傻。但是美国在苏联和东欧共产国家搞的颜色革命就是标标准准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我们很多中国人是学了普世价值的人性和爱惜人命的意识都很强而且还成天批判抗美援朝是错误不珍惜生命,如果这样的中国人多了,如果这样的思维统治了中国,或者说的具体一点如果柴玲和吾尔开希之类的统治了中国,美国在中国上演标标准准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易如反掌滴。

“以最少的代价达到目的”并不是什么人都同意的,当年也有以斩首级的数量记功的军法,即便是今天的兵家也有对杀伤的嗜好(美国人叫“trigger happy”)。

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的是以最少的代价达到目的价值观,这就是它的生命力。

但是,弱者或者叫守者的面对美国的中国人是不是应该考虑“以最少的代价达到目的”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我以为中国人不配或者说是没有那个资格,一方面因为那样做不仅没用还会惹火烧身,中国人应该考虑的是准备半个中国成为火海的战争意志而且还要以实际行动让敌人知道并确确实实滴相信没有任何疑问。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应该指出: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作为 消灭敌人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消灭敌人之辅助手段和作为保存自己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战争实际中,虽有许多时候以防御为主,而在其 余时候以进攻为主,然而通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