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叶周

温柔的海是美丽的,汹涌的海充满了挑战。生命的历程如同沧海,个体的生命是汇聚成大海的水滴。
正文

话剧的记忆(1)

(2010-06-11 22:56:05) 下一个
        元旦,我在上海观看了由焦晃领衔主演的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该剧首次上演于1836年4月。如今,舞台上讲的是一百七十多年前发生在俄国的故事,却时时令人想起生活中的现实。或许这就是伟大名家作品的生命力,内涵中总是蕴涵着属于人类的普遍的哲理。

       那个美妙的夜晚,舞台上的演员阵容来自原来的上海青年话剧团,年逾古稀的焦晃领衔主演年仅三十的假钦差一角。与他配戏的演员大部分年纪也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焦晃的表演数十年来始终坚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学说,注重人物行动特殊形式的发掘,积极发展自己的创造手段,在风格上强调心理生活的细腻和层次,速度节奏和形体语汇的准确生动。真是宝刀不老,潇洒丝毫不逊当年。看着他们在舞台上惟妙惟俏的演出,让我这个久居异乡的归来者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演出结束后演员集体谢幕时,面无倦容的焦晃手捧着鲜花充满感情地望着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说了一番话:我们原先青年话剧团的同事们,聚集在一起演出一出50年前就准备排演的戏,当时这出戏没能公演,现在我们终于有机会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尽管我们已经并不年轻了。今天我们继续有这股热情聚集在这里,因为我们怀念以前的长江剧场,怀念以前的上海艺术剧场,在话剧的鼎盛时期,我们在那里经常和观众见面。

     50多年前,焦晃和他的同学们在上海戏剧学院受教于熊佛西、朱端钧、胡导等前辈名师,并由前苏联专家叶·康·列普科夫斯卡娅亲自带班教学。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们就在专家的指导下,排演《钦差大臣》,整整准备了两年多的时间,但1959年毕业公演《钦差大臣》的计划还是流产了。未能上演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讽刺喜剧。

     后来焦晃和他的同学们,走出校门,走上舞台。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上海已经形成了海派话剧的风格特色。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通过上海人艺和青话,最早呈现在中国舞台。由焦晃主演的《无事生非》风靡一时。而此后他还出演了一系列莎翁的名剧,因此而被誉为“莎剧王子”。青话排演的话剧《年轻的一代》,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后来又被改编成电影,曾经激励了当时许多年轻人的热血。
 
     70年代末,在上海话剧很受欢迎,常常是一票难求。为了看戏,往往不顾严寒和酷暑,花半个多小时,骑着自行车从家里跑到长江剧场,或是上海艺术剧场去等退票。长江剧场在南京路上当时上海的最高建筑国际饭店旁边,夏天时尚有凉风从高层建筑前吹过,冬天就寒风阵阵让人受不了。但是尽管如此,也不减我对话剧的热情。演出前在剧场门口徘徊来,徘徊去,幸运时可以从别人手里买到票。运气不好的时候只能空手而回。这次回上海,经过南京路,才发现长江剧场已经不复存在,被拆掉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