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牧的梦呓

清流从不争,涓涓万物洗
正文

毕加索为什么会在绘画艺术上取得成就ZT

(2010-04-06 20:25:46) 下一个
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木甘。
                 
   毕加索(1881-1973)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
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
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
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
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
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
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绘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超过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正是在这一方面,他们与此前的欧洲画家走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他们的作品刚出现时受到已经习惯于古典绘画形式的观众非难,1874年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遭到批评,从此以后,“印象派”和“印象主义”就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称呼像莫奈这样一批艺术家们的作品。
  

  从欧洲绘画史的发展进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画家笔下,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被引入画面,绘画由此变得清新明丽而有生机。艺术家追求真实的努力在印象派时代达到顶峰,然后开始回落。从马奈到塞尚,欧洲绘画传统在自我否定的同时又在自我完善,这样的进程构成了整个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框架。印象派画家虽然在开始其艺术活动时受到误解甚至嘲讽,他们共同活动的时间也没有持续很久,但他们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并波及音乐和文学。到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直到今天,印象派绘画在世界各地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仍然超过绘画史上其他流派的作品。利用像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或塞尚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这次画展将介绍法国印象派的演变:它的开始、发展和它对后来绘画艺术的影响。参观者不仅可以观察到这些杰出画家处理的题材的多样性(涉及风景、静物和肖像),也可以观察到他们绘画经验的发展。一些代表作品的展出,使这次画展显得很难得。这次来中国展出的印象派作品共51件,法国印象派的主要画家可以说囊括无遗———莫奈11件,西斯莱5件,德加4件,雷诺阿4件,马奈3件,毕沙罗7件,凡汀———拉图尔、莫里索、巴齐耶等人也都有作品与中国观众见面。其中像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酒馆女招待》,德加的《舞蹈课》、《咖啡馆,又名苦艾酒》、《年轻女人像》,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睡莲》,雷诺阿的《半身像,阳光的效果》,毕沙罗的《蓬图瓦兹:艾尔密塔日的坡地》,西斯莱的《鲁弗申的花园小路》等作,都属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
  

  印象派绘画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观众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在法国文化年活动中,集中展示印象派绘画,开创了我国对外艺术交流史的先例。这次与中国观众见面的5l件作品,属于法国国家收藏珍品,大部分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是专门收藏近代美术作品的国立博物馆,它位于巴黎塞纳河畔,是世界各地的艺术朝圣者巴黎之旅的必选站点。奥赛博物馆一次拿出这样多而精的印象派作品,送到远隔重洋的中国展出,堪称世纪性的艺术盛会。这次画展希望向民众提供一次机会,在中法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认识中法文化相近和区别的东西,中法文化共有和互补的东西。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面对勤奋的毕加索和天才的创作,你会不会毕恭毕敬呢?

最新消息:2004年5月5日,西班牙着名艺术家毕加索(PabloPicasso)一幅1905年的油画作品《抽烟斗的男孩》(Garcon a la Pipe)5月5日在纽约苏富比(Sotheby)拍卖会中,以104,168,000美元售出,创下了单幅画作拍卖的最高金额纪录。
路透社报导说,这次拍卖打破了凡高(vanGogh)作品《加歇医生的画像》(Portrait of Dr.Gachet)1990年所缔造的拍卖纪录,当时的拍卖价格为8,250万美元。
据悉,此前有兴趣投得《拿着烟斗的男孩》的名人包括:软件巨擘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化妆品公司雅诗兰黛(Estee Lauder)的继承人罗纳德、莱奥纳尔•兰黛、以及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韦恩。
苏富比曾预估这幅油画「可超过7,000万美元」。5月5日的创纪录天价包括苏富比的佣金,成交价格实际为9,300万美元。报导说,这幅画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会上由一个匿名的买家得标。拍卖行不愿透露买主的任何信息,并拒绝暗示买主国籍。
毕加索在24岁时画了这幅画,画里面的是一个年轻的巴黎男孩左手拿着一个烟斗,头上带着花环。画中男孩名叫“路易”,毕加索后来形容这名男孩是最常拜访他的访客之一。BBC报导援引苏富比拍卖行消息说,这幅画在拍卖前就创下最高的预估价格7,000万美元。
结果到了拍卖时价格一路猛涨,最终拍卖价为9,300万美元,另外还要加上拍卖佣金。在此之前,在拍卖会上成交价格最高的毕加索画作是"双手交叉的女人",在2000年11月以5,500万美元卖出。
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凡高有3幅。 5月5日的拍卖使毕加索这幅在1905年完成的画作成为价格最昂贵的一幅画。
巴伯罗•毕加索(1881-1973)这位在艺术史上始终为人所追随与颂赞的人物,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毕加索自幼有着非凡的艺术才能。毕加索又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人们试图划分毕加索的创作阶段。但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他每两三年都要用一些绘画上的创造发明把批评家们难住……研究者们规定了许许多多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

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泊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必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回答者:yyfreeliang - 经理 五级 12-12 22:22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