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半缘心
垂樱千条剪绯云,
古树新芽又一春。
落英缤纷花亦妒,
惟有绿波怜其纯。
垂樱千条剪绯云,
古树新芽又一春,
翠鸟鹇来花几瓣,
为惜落英不抚琴。
层次好。由花木,引进鸟禽,最后引进人。
但基本上不合律。这不要紧,可以作为古体诗。
不要跟不明则问的。为了押韵,但还是不合律(2,4,6全是平声),而且意思重复。
简单来说,近体诗要求形式的规范化。譬如你现在这首每行七字共四行的,叫七言绝句。要求第一,二,四句最后一字押韵,全平声或全仄声。第三句的最后一字不押韵,但要与韵字平仄相反。然后第一,二句里头位置相同的字则平仄相反;第二三句的相同;第三四句的又相反。但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可以通融。这是因为重点音节落在第二,四,六字上。
例如不明则问改你的诗后,“如”是平声,这是不对的。同时,“今”押了“琴”的韵,却脱了“云”的韵。
这是最一般的形式。还有其它繁琐而细微的要求(我也不全知道)。八句的律诗则更复杂。
我的看法是,近体诗的规范化形式在唐代已经被耗尽了。宋代已经没有多少鲜活生动的好近体诗了,于是才把创造力转到词上去。因此我觉得现代人没有必要执着这个规范。其实在唐代这个规范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名篇“渭城朝雨浥轻尘。。。”的第二三句是相反的(安了个名堂叫折腰体,其实就是另类)。又如家喻户晓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前四句完全不合律。而强求的话,以杜甫的能耐,为了做到“诗律精严”结果还是写出过生硬拗口的句子。(什么“鹦鹉粒,凤凰枝”的。我记不得了)。
因此我认为,近体的格律作为参考就可以了。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就生活在格律建立之前。写的时候与其字字斟酌以律害意,不如反复吟哦,看它流不流畅。推敲句法韵脚是否节奏得当就可以了。你可以上网搜一搜顾城写的“近体诗”,几乎都不合律,但都很有意思。譬如这首近乎打油的:胡尘一入哥特西,罗马万金拜单于。原来全欧皇太岁,却是汉家夜遁骑。(我可能记错了一两个字)
还有就是最好不要用普通话写。它只有四声,更要命的是没有入声字(屋,竹,入这些发音短促的字。例如杜甫的“日暮有佳人。。。”)。其它字则有不少平仄与韵母的混乱。例如用普通话读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就同时有这两个困扰,即无入声字和韵母混乱。
如果要了解格律的细节,古狗“近体诗”“格律”等字眼则可。
牧歌诗第二句第四字是平,第六字便要仄,“如”是仄吗?
by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