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张艺谋的还童术》读后感

(2010-01-22 10:15:49) 下一个


通常,向 “ 大师 ” 级挑战,会让人陡生鹤立鸡群、标新立意之感。张艺谋向传统艺术的演绎手法挑战,通过获得西人的审美首肯和市场运作的巨大成功而荣登中国电影界的老大宝座,确实煤芏嘤胁拍苡形幕?耐??衙獬约缚潘崞咸选V皇钦乓漳逼涫导让挥腥缑浇楹退?耐卸?谴档哪敲瓷窈跗渖竦?“ 后现代 ” 和超脱,也绝不象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庸俗和可笑。

如果我们某些情趣高雅的大众看不起张导,他们尽可以从自己做起,设法鼓励推出他们认可的能充分体现中华文化、艺术精髓的电影和艺术作品来吸引那些在艺术欣赏口味上摇摆彷徨的观众,从而抗衡张的电影洪流。遥想面对四面八方来势凶猛的批驳口水时,张导是如此羽扇冠瑾、稳坐钓鱼船般地谈笑风生,到底是大众在嘲笑张导呢,抑或张导在嘲笑大众?能成为三教九流和正统学者的双重靶子本身,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成功和荣耀?毕竟,张艺谋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艺术家一路走来而终于撅起的。

《十面埋伏》的故事情节是俗套的,演绎的却是一个永不俗套的英雄美人的经典。让爱情成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其实也是对庸俗尘世的悲叹。现实是如此地残酷,可人们还是应该有美好的想象和追求。这便是类似故事的永恒意义所在。至于怎么表现这种主题,那是艺术手法的问题。

不承认东方暴力之美的存在和它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作品、甚至现实中的角色是眼大无光之举。东方的暴力之美体现在惩恶扬善、英雄救美的酣畅淋漓与道义中,体现在孙子兵法和赤壁之战的智慧里,也体现在各朝各代行行色色的官欺民、夫压妇的传统伦理的精神压迫之快感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张本身就是一个美化东方暴力之美的艺术家。他的电影多充斥了一种严重的二奶情结或太监情结。一方面他对西方袒露这种中华文化中腐朽糟粕之处来满足西人高高在上的人文精神及关怀,另一方面他对这些只是传统文化某一侧面的孜孜不倦的渲染给人一种他是如此眷恋某些令人恶心的糟粕的感觉。可悲可叹!

从艺术家的探索和勇敢精神而言,张艺谋应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创新从来是件易言难行之举,况调十几亿众口原也是天方夜谭罢了。几千年来,不也就只出了五大经典小说,出了唐诗宋词元曲?新诗到现在还不能普及是什么原因?张在某种程度上开拓了艺术家的视野。也许这种创新很大一部分是借鉴了西人的东西,但张的艺术还是和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了的,不然老外也不会卖他的账。

无可否认,有些人和部门对张导是吹得过头了些。但在西人面前树立我们自己的大师形象有何不妥?毕竟是咱中国人的骄傲。那个好赖坞的斯比尔伯格就一定比咱张大师高明?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需要一些文化、体育艺术等的形象大使在某个角度代表国家的形象。比如姚明,比如张艺谋,比如巩丽、张子怡,等等。

只要那些嘲笑张的大众还继续在看他的电影,就证明张还是有可取之处的。纵观张的票房成功和大众们边看张导电影边取笑其电影之可笑的口水满足感,难道不是双赢局面么?何乐不为哉?!

至于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应该算是电影艺术独特的手法之一,跟西方的美学暴力扯不上。张当然是视觉大师无疑。张的艺术教之李安也还是更洒脱与写意。这部分体现了张受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熏陶之深要超过李安。张在电影表现手法上确实越来越写意抽象。而这种抽象在电影这样一门以视觉艺术占先机的特定艺术中是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带来的审美愉悦的。当然,抽象写意只是艺术形式的一种,无限美化某种艺术形式的优越大可不必,也不见得这种形式就是至高无上和唯一的。须知人们的艺术欣赏和审美情趣原可以各不相同。

如果说只靠某种艺术形式就能获得如此的突破和轰动效应,张的确是中国电影艺术上的娇娇者。不承认不行。

拭目以待的是:张艺谋的下一个艺术突破会是什么?反叛传统玩过了,嘻笑历史玩过了,抽象、后现代玩过了。。。他还会让国人西人吃惊么?还是他真的已是日暮西山、江郎才尽,然后便象无数曾经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师们那样对最终无法超越自我而作 “ 落花流水春去也 ” 之感慨?

2004-1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