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石泉(1909-2005),当代著名学者,易学研究名家。1909年10月18日,他出生于灌云板浦一个显赫的盐商家庭,自小便受到良好的私塾教育。1915年考取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三年后考取南京第三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数学系。当时,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方东美先生从海外学成归国,任职该校并教授西方哲学。程先生得遇方东美先生,并受其影响,竟然弃理从文,改习哲学。
1933年,从中央大学毕业之后,程石泉先生任职于考试院,不久与上海企业家胥仰南之女胥霞青女士结为连理。先生幼年便喜《易经》,此时便开始了对易学的专门研究。一年后即发表《雕菰楼易义》一文。在方东美先生的鼓励下,先生发起易学研究会,邀请当时的易学研究专家,如李证刚、钱叔陵等人于家中研讨易学,而结集成《易学讨论集》,为当时国内最早讨论易学的论文集。
1937年,程石泉先生留学英国,就读于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主攻古希腊哲学,后转读伦敦大学大学学院。他曾先后亲炙李文斯顿(Richard Livingstone)、莫瑞(Gilbert Murray)等古希腊研究名家,1939年,受二战爆发影响,先生不得不中止学业。归国后,即担任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的英文秘书。1941年弃政从学,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先生携眷赴美,继续求学。1963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以《宋词中的象征主义》为题,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则先后供职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1974年,受方东美先生邀请,程石泉先生便经常往返于台美之间作短期讲学,并历任台湾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及东海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因年事已高,1993年他不再担任教职,但依然著述不辍。程石泉先生学贯古今中外,于中西哲学、文学、佛学皆有涉猎与发明,其代表作品有《孔子之前后》、《哲学、文化与时代》、《中西哲学比较论丛》和《柏拉图三论》等。程石泉先生对于易学可谓倾注毕生的心血,先后撰成《易学新论》、《易辞新诠》、《易学新探》,合称为“程氏易学三书”。它融会易之辞、象、数、图、史及理,并贯通易形而上原理与西方哲学科学思想,可谓体系精备,新见迭出,为推动易学研究贡献甚大。
附录:程先生主要著作:
1、《论语读训解故》与英译本(The Confucian Analects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Corrected Text of Lun Yu, 1986年,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2、《孔子之前后》(1975年,先知出版社);
3、《文哲随笔》(1976年,先知出版社);
4、《易学新探》(1979年,文行出版社,获教育部学术著作奖);
5、《中西哲学比较论丛》(1980年,东海大学出版社);
6、《哲学.文化与时代》(1981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组)
7、《中西文艺评论集》(1981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组);
8、《思想点滴》(1986年,常春藤书坊);
9、《柏拉图三论》(1992年,东大出版社);
10、《教育哲学十论》(1994年,文景书局);
11、《易辞新诠》(1995年,文景书局,获中山学术著作奖);
12、《易学新论》(1996年,文景书局)等。
走进易学家程石泉
-----易学名家程石泉先生访谈录*
樊美筠
(《世界文化论坛》主编)
樊:听说您曾经给一个大人物作过英文秘书。来找该大人物求官谋职的人如过江之鲫。您若趁机弄个一官半职应该易如反掌。不知您为何非但没动这个心思,反而挂冠而去,给该大人物来了个不辞而别?
程:我对做官实在是没有兴趣。学问才是我的钟情所在。人生就这么短,违心做自己不
喜欢的事,没有意思。
这既是他一生的心愿,也是他的文化关怀。东美先师曾有诗赠我:
曾向钟山伴老松,琼华秀出锦屏峰。色融丽日晴霞地,香泛希声密义钟。
横溢生机侔造化,搴来元气与陶镕。随云舒卷存天壤,缥缈游文喜再逢。
对它的爱恋终生不愉?
其一,一些人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看着一无是处,并常常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科学主义的立场上来批判它;其二,以后的几代人都因此与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联系,形成“断根”的一代。
程:我认为,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是一项新的哲学综合,在历史上这是二千多年来
西方方哲学家发自个人的第三次伟大的尝试。虽然欧美哲学界,几十年来一直是分析哲学称霸,但怀特海哲学家的影响正方兴未艾。怀氏之后,哈特肖恩,小约翰·柯布博士,大卫·格里芬博士继承了他的哲学,并更将它发展到不同的学术领域中,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也因此成为怀氏哲学的重镇,坚守着它,很了不起。
樊:.2002年北京“怀特海与中国:过程哲学与价值哲学”国际会议上您的致辞非常精彩
许多西方过程学者对您表示钦佩。从专业的角度讲,您觉得《周易》哪方面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最贴近?
程: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在某些意义上接近于《易经》,二书对于宇宙创化的新新不停,生生不已,有相似的观照,都旨在寻找可能的通路来表达宇宙创化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