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布施的功德

(2010-02-05 02:22:15) 下一个
布施的功德

释尊在祗园精舍向僧众讲述布施的功德:
“如果附近发生火灾,聪明人会想到风向、水源等事,预测危险的程度,马上搬出家财器具到安全地区。纵使房屋被烧得精光,也还有财产留下来。接着,能毫无困难地恢复家庭生计。
“布施的状况也是如此。凡是明白人生无常的人,在无常之风吹来以前,就已经自动地布施行善。所以,自然会得到福德之报,其乐无穷,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反之,愚笨的人一听说要起火,只会傍徨焦虑,担心火势接近房子,犹豫之间,火势被强风一吹,烧燃着房屋,财产也被一烧而光,结果全家陷入饥寒交迫中,叫苦连天。
“那些吝啬鬼不懂布施的真实意义,忽视人生的无常。他不晓得财富也是无常,所以拚命蓄积财产,苦心积虑不让人知道,费尽心机不让人抢走。待他一命呜呼,平生积蓄也四分五散了,与那些痛惜房屋和财产被烧的傻瓜,没有什么区别。
“舍不得布施,当然得不到福报了。凡是喜爱布施的人,会深受人们的爱顾与尊敬,名扬四海,信誉卓著。这些人死后,不论出生天界,或投生做人,都能得到富贵、欢乐的果报。”


布袋和尚

  五代後梁开平年间(九○七~九一一年),四明奉化(浙江省)突然来了一位行为怪诞的和尚,皱著额头,腆著大腹,身背一条大口袋,逢人便乞,见物便讨,讨来的东西随手便放入口袋之中。说也奇怪,那口袋似乎有了魔法,无论放进多少东西总是不满。他是谁?从哪里来的?大家谁也不知道,总之他身上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好在奉化民风淳朴,人们见他生活窘迫,只要他乞讨,能给便给了。这样,那位奇怪的和尚便在奉化住了下来。因为不知姓名,又见他一条布袋终日不离身,人们便称他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虽然奇怪,却也有许多好处∶一是他为人随和,乞讨的时候也不过分,一般总是只要一文钱。二是他能预言人事,而且凶吉皆有效验,所以每天找他来占卦算命的人极多;布袋和尚也不怕麻烦,只要有人来,必定给来人占上一卦。三是他与孩子们很合得来,在他身後经常跟著一大群孩子,与他一起嬉闹。
  在孩子们的眼中,什麽都是有趣的。有一天,他们突然使起坏来,追著布袋和尚满街乱跑。他们是想看看布袋和尚的布袋中到底有什麽宝贝。布袋和尚被追得没办法,只好在大街上把东西倒了出来。哪里是什麽宝贝,不过是钵孟木鞋、鱼肉饭菜、瓦砾石块而已。孩子们大失所望,布袋和尚的兴趣却来了。他把倒在地上的东西一件一件地捡起,口中不停地念道∶「这是什麽?噢,是饭钵。」「这是什麽?噢,是孟盆。」「这是什麽?噢,是瓦片。」「这是什麽?噢,是砖头。」如此等等,直到他把地上的东西捡完了,口中的话才念叨完毕。最後,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块粪便,用纸包著说∶「啊呀,这不是弥勒内院里的东西吗?怎麽跑出来了?」说罢也随手放入布袋之中。这下可把孩子们吓跑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道上呆呆站著。正好有一僧人路过,僧人问∶「你站在这儿干什麽?」布袋和尚说∶「我在等个人。」僧人说∶「等人?是等我吧,我已经来了。」布袋和尚便伸手入怀,摸出一个橘子递过去。那僧人一看有橘子吃,急忙伸手去接。可布袋和尚却把手缩了回去,说∶「噢,你不是那个人。」
  又一次,一位僧人想看看这位布袋和尚有何修为,问道∶「什麽是佛祖西来意?」布袋和尚放下口袋,叉手站在那儿,一句话也没说。僧人又问∶「只这样,没别的了吗?」布袋和尚又布袋上肩,拔腿便走。那僧人看对方是个疯和尚,也就起身离去了。哪知刚走几步,却觉背上有人抚摸。僧人回头一看,正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伸手对他说∶「给我一枚钱吧!」
  布袋和尚到底是谁?此事只有奉化蒋摩诃知道。蒋摩诃特别敬信佛法,对僧人尊敬至极。在别人看来,布袋和尚虽然怪诞,但蒋摩诃却发现,与他交往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所以,蒋摩诃便成了布袋和尚的朋友,常随布袋和尚一起游玩。
  时候长了,他知道布袋和尚本来叫契此,曾到过闽中一带。在闽中,有位陈居士对布袋和尚供奉得很周到。陈居士曾问他年纪多大,他回答说∶「我的布袋与虚空同年。」原来,布袋和尚不想在闽中呆了,便来到了奉化。本来,蒋摩诃知道的也就是这些,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布袋和尚的重大秘密。那天,他与布袋和尚一起到河中洗澡,突然发现布袋和尚的背上有个洞眼。蒋摩诃一下便想起佛像背後的洞眼来,他指著布袋和尚说∶「你是佛。」布袋和尚忙叫小声,告诉蒋摩诃说∶「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自此之後,蒋摩诃便跟著布袋和尚念《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也不敢把布袋和尚是佛的情况宣扬出去。
  到贞明二年(九一六年),布袋和尚於岳林寺东廊盘之上坐化了,死前留偈说∶「弥勒真弥勒,合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人们将他葬在封山。据说,当他入葬之後,仍有人在道上见过他。他对人说∶「我不小心把鞋带来了,得赶紧还回去。」说完就走了。那人回到家中,方知布袋和尚已经去世,便把自己在路上见过布袋和尚的事说了。大家不信,跑到山上挖开布袋和尚的坟一看,果然只剩下一双鞋,人已不见了。


布施的功德利益

1.一个人如果没有布施之功德,就会时常遭贫穷困乏之苦。大多数慳吝之人,都会堕入饿鬼道,纵得投生为人,也会贫贱苦恼。

2.如《圣摄论》中云:「吝嗇之人堕饿鬼,纵得为人亦贫困。」

3.《净戒阿笈摩》中亦云:「彼吝嗇人守财奴,不行些微之布施,终堕饿鬼恶趣道,大肚凸起如鼓然。」

4.《圣摄论》云:「菩萨行布施,永断恶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享无边受用,终能成佛道。」

5.一个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决不能作利他之事业的,因此也就决定不能成佛了。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则生生世世可以永断恶鬼趣,永离诸贫穷,能断诸烦恼,享用不尽,受诸快乐。

6.《龙树诫王颂》云:「如法行布施,能净除诸障,对治方便中,以布施最胜。」

7.《入中论》云:「眾生皆愿得欲乐,若乏资财乐甚难,资财由布施而来,故佛先说布施德。」若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摄受眾生,乃能进而置彼等於佛道也。

8.布施能紓解正在受苦之眾生,使其成熟向道。多行布施之人,容易成就无上觉道。《菩萨藏论》云:「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圣宝鬘经》云:「布施者,菩萨之觉位也。」

9.布施的体性是以不贪著的心,将财物或所有广为施捨。

10.布施的种类可分三:财物施或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和无畏施大都著眼在使受者现世得到安乐,法施则主要是使受者於未来一切世皆得安乐。

11.在家菩萨应以内外之所有用为布施。如《庄严经论》云:「菩萨之身及资财,无有不施他人者。」

12.若是出家菩萨则一切皆可施捨,但三衣除外。比丘之三种法衣是不可用来布施的。

13.《入菩萨行论》云:「除彼三衣外,一切皆可施。」这是因为施捨三衣,就反而会损害他人的缘故。

14.财施:又可分为不清净财施和清净财施两种。前者应当捨弃,后者则应勤修。

15.不清净财施又可分为四种:

一、心不清净施:是指因邪心和下劣心之鼓动而行施捨。

(1)邪心之施捨是指为了损害他人而行布施,或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行布施,或是为了与别人竞争而行布施。

(2)下劣心的布施是说为了来世不会贫穷,或是为了得人天之受用福报而行布施,(这种意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所以是下劣心的布施,菩萨不应为之。

二、不施不净之物者:《宝鬘论》云:「菩萨不应布施毒药,炽火,武器等对受者的构成伤害之物,或乞者为伤害别人而索求之物。」

(1)菩萨不应施捨弓箭或武器等,只要是会构成伤害或造成苦痛之物,就不应施与。

(2)如果有极富的资產而只是布施些微之数,也非菩萨所应为。

(3)为了敛财而布施也是不应该的。

三、对不净之受者,善萨不应布施。例如:

(1)如果是邪魔的眷属,为了损害天道而前来向菩萨索身,菩萨不施与身体或支分。

(2)魔鬼所加持的眾生,疯子及神经错乱的人,菩萨不应施身。因为对这些人,行身施毫无益处,其精神亦不能自主。

四、菩萨应避免不清净之布施态度。

(1)在心不欢喜时、瞋怒时及失念错乱之时,皆不宜行布施。

(2)对坏人作布施时,不应作轻侮状或不尊敬的态度。

(3)对来乞者嘲笑、恐吓或威胁,皆非菩萨布施时所应持之态度。

16.清净之受施者有四种:

一、功德殊胜之受施者——此指上师(善知识),三宝等而言。

二、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此指父母等於我有恩者。

三、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无依无怙等深可怜悯之人。

四、於我作损害之受施者——此指自己之仇敌等。

17.布施之态度可由两方面来说:一是具有完美的意乐去行布施,二是具有完善的条件去行布施。

18.具有完美的意乐行布施:是指具足大悲心,为了利益眾生成就菩提而去行布施。

19.具有完善条件行布施:是指菩萨行布施时,应具足信心、恭敬,在适当的时候、在不损害其他眾生的情况下,自己亲手去行布施。

20.布施的时候应该一直都心生欢喜。这是说在未行布施以前,就心生欢喜;在正行布施之时,心中十分清净;在布施以后,心中不生一毫后悔之念。

21.以诚挚和尊重对方的心去行布施,这是恭敬的去布施。

22.自己亲手去施与是说,不要假他人之手,而是自己去亲手付与。

23.行此布施之时,不要伤及自己的眷属及所有,这是不损害别人行布施。因为,即使财物是属於自己的,但如果施捨之时,眷属们会痛哭流涕,那就不宜布施。

24.无畏施:是说佑护眾生,使其从畏惧中得到解脱。例如於狮、虎、君王、盗贼、洪水等畏惧中,为之作依作救。

25.法施:可分为四点来说:

一、法施之对象,二、法施之意乐,

三、法施之内容,四、法施之方便。

26.法施之物件(对象):是指受法者必须对佛法和说法者,尊重恭敬,对求法热诚和喜爱。

27.法施之意乐:是指说法者须断除不清净之动机和具足善良之意乐。

(1)断除不清净之动机,是指不应该为了名闻利养而说法;

(2)依靠善良之意乐而说法是说发起大悲心,而为人说法。

28.法施之内容:是说应该依照经典所示,无错谬地去说法。

29.法施之方便:如果有人来求法,不可以立即就为对方说法。《月灯经》云:「法施应如是,若人来求法,初不为广说,亦不立即说,问善观妙机,若确属法器,不请亦说之。」

30.如何增长布施之功德?《菩萨藏论》云:「舍利子!菩萨若知善巧方便,纵施捨少物亦获放大(指:功德)。智力而增长布施功德故、以慧力而广大布施功德故、以迴向力而倍增无量布施功德故。」

(1)以「智力」增长布施功德者:应当具足三轮清净之见,知布施人如幻化,知布施物如幻化,知受施者如幻化。

(2)以「慧力」而广大布施功德者:无论在作任何布施之前,先要思想:「这是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的缘故而行此布施的。」

(3)以「迴向力」而倍增无量功德者:瞭解此布施是为了使一切眾生皆获无上菩提的缘故,如是迴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

31.《菩萨地论》云:「不要只是为了获得善报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应该迴向於无上圆满菩提之达成。」迴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

32.在布施的时候,面对布施物心无贪著;施毕以后,也不因此而期望来生的果报。抱著这样的态度去行布施,其功德自然放大倍增。

33.《圣般若集颂》云:「菩萨行布施,永绝饿鬼道、贫穷及烦恼,一切皆永离,获无边财宝,除眾生疾苦。由行布施故,成熟眾有情。」

34.《菩萨地论》云:「由施食物故,得大力之身;由施衣裳故,容彩得焕发;由施车乘故,获坚固快乐;由施灯烛故,得眼极莹彻。」

35.若菩萨行无畏施,则不为魔难及中断障所扰。若菩萨行法施,则速能亲见诸佛,常侍佛侧,一切眾愿皆能速即圆满。

36.使布施清净之法:

(1)在布施时若能知其性空,则布施之功德就不会成为轮迴之因。

(2)若能以悲心而行布施,则不会成为堕入小乘之因。

(3)不离空和悲的布施,能成为无住涅槃之亲因,而成就布施清净。

37.行布施时须生起悲心,因为菩萨行布施是为了要解除眾生眼前和究竟的痛苦而为的,因为有此「不忍」之悲心才行布施的。

38.布施之果报有究竟和目前的果报两种。究竟的果报指圆满无上菩提之果位。眼前的果报者:如果施捨财物,纵然自己不要资财,资财也会自然而来的。因为布施的缘故,就可以摄受眾生,令他们趋入殊胜的法行。


真布施才有真功德

好殊胜哦!人家竟然捐了那么多来盖庙,我一定要捐得比她多,功德比她大。

今天这么殊盛的日子,一定要烧头香哦。这么多大法师,一定要挨着师父们坐,才能得到加持啊。

这位师父好厉害,懂得好多又能言善道,听得大家如痴如醉的,我一定要做大法师,懂得要比他还多,度的人要比他更多,得到更多的尊敬。

你每天学佛也是这样学的吗?你在兴奋什么呢?你在比较什么呢?布施、供养确实是功德无量无边,但真正的修行是这样子的吗?你是为了得到更多功德而布施、供养的吗?在一边作功德当中,是不是另一边在大量的减损功德呢?你布施的钱再多,能够比南北朝时代梁武帝多吗?他当时大力建寺、斋僧、推展佛教,使佛教在当时盛极一时。他认为自己以一国之君,大量的在作布施,而且自己率先勤修佛法,并将佛教普传到全国各地,功德应该很大。但彻悟如来心印的禅宗大成就者达摩祖师一口咬定:无功德!这下子真是给一天到晚在追求功德的梁武帝一记重重的当头棒喝了。

花那么多钱、作那么多佛事,怎么竟然连一点功德都没有?那怎么样才是“真布施”呢?有没有“真功德”并不是由花钱多少、作佛事多寡等事相上来评断的。重点就在于一个“发心”!梁武帝虽然作了很多佛事,但却经常计较、在意着自己所作的功德多少,就是因为着于这样的一个“功德相”,而着相布施与着相修行,因此都不是真功德与真修行了。

所以,当你在布施盖寺庙、斋僧或赞助法会等时,如果你是因为如此赞助有大功德而来发心布施的话,那么您不管花再多的钱,都会被你的“着功德相”布施所抵消,故非“真功德”。甚至于,如果你是因为不想捐得比别人少,在“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的偏差心态作祟之下,而想布施得比别人多,想要把别人比下去时,那你真正布施的功德不仅很小,而且由于你想把别人比下去,好胜、争功德的错误心理,还可能使自己将来堕入阿修罗界呢!

当你学佛之后,一心想变得比别人聪明、有智慧,懂得比别人多,辩论时能辩赢别人,乃至于因为你有在学佛、吃素、持戒或者修持无上密法等,便产生大我慢之心,有意、无意的看不起别人,好像别人是次等人种,而自己特别优秀一样。如此学佛修行,也不是“真修行”,而是在功德中掺毒,为自己将来种下堕入阿修罗界的因种。

如果你打坐、修行当中,身心产生了一此异于常态的变化,心里就兴奋无比;或者每拉一个人信佛、求道,每帮助一个人一些忙,心里就兴奋、欣喜一次;也或者当你一提到你的师父、宗派或修法时,你就会整个人兴奋起来,滔滔不绝、无法自己的停不下来,这时候,你就应该当下警觉到这种兴奋莫名的背后,是不是夹杂着源源不断的贪毒在滋长着?也就是说,当你每兴奋一次,就“中毒”一次。因此,不管你修行得有多精进,也不管你修行的境界有多殊胜,你都是在修行累积功德中掺毒,故亦非“真修行”。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作才是“真功德”与“真修行”呢?我们先看看佛陀在《像法决疑经》中所告诉我们一些依循的准则吧!

佛陀说,他老人家入灭之后一千年,众生开始进入像法时期,从这时期以后的众生就都很可怜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虽然勤苦修行,但不懂如来正理,因此所作甚多却获报甚少。许多人虽然也是在作各种善事,但却大多是求名、求利,不然就是要胜过他人(种“修罗”因),因此不是真心想要修行求解脱出三界。

像法时期以后,不管出家众或在家众竞相到处建寺盖庙,因此寺庙、佛像处处都有,不仅山林旷野或城中马路上有,就连巷子旁、脏臭秽恶之处也都有寺庙、佛像的踪影。寺庙虽多,有很多却任其老旧颓废无人管理。这时候大家虽花钱盖庙、供养三宝,但对三宝却不生敬重。也就是说,大家虽然花了很多钱在盖庙、斋僧,但却着于功德相,求名、求利、求胜他,贪念布施之功德大小。

佛陀又告诫我们,与其盖了一大堆的新庙,又任其毁坏不管,获罪无量,倒不如将一些老旧而破落毁坏的塔庙、佛像与经典,重新加以整治、修补,反而功德更大,其福甚多。这一点告诫,对已处末法时代的我们,真是一针见血,实在是值得我们深自警惕的啊!

此外,也有众生看到别人布施作功德,为了名声、为了面子,就是倾家荡产也要花大钱来布施,但是当他看到一些贫穷孤苦的人,却对他们百般刁难与呵骂,还把人家赶走,连一分钱都不给。佛陀说这种布施的人,叫做“颠倒作善”、“痴狂修福”,是“不正修福”,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们花费了大笔钱财,却获福甚少。佛陀进一步的说,如果有人以无量之身供养十方佛菩萨及声闻圣众,不如有人布施畜生一口之食,后者的功德比前者大了百千万倍以上。佛陀更明白指出“布施”的真义,他在许多经典里面说到的布施,主要是希望出家、在家人能修慈悲心,以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但是很多弟子却不解佛意,而专施“敬田”——佛法僧三宝,不施“悲田”——贫穷孤老乃至动物。在这两种福田当中,以布施悲田功德最大。

虽然从外观上看起来,布施的表相都只是把钱拿出来,但随着你发心不一样,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当你又要布施盖庙、斋僧、赞助法会、打斋时,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心里,有没有过多的兴奋?有没有要把别人比下去的心?是不是因为别人说这样作功德很大,所以你才肯掏出钱来布施?还是说,你是真心出于虔诚与恭敬,希望因为你的发心,使更多人得到佛法的帮助与利益而得到解脱!在精进学佛之余,是不是也应该常常让自己好好冷静下来,放松身心,仔细看看自己背后推动你修行的那股动力,到底是贪与慢,还是一心求解脱痛苦无明以及一心为利益天下苍生的所谓“智慧”与“慈悲”?因为只有悲与智双运,才有可能让你真正超脱三界之苦,究竟解脱!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