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谈“空”性(一)

(2010-01-22 08:28:11) 下一个
       很早以前,我就写过一篇关于“空”的日志。现在回头看看,那时还是见地不够,有些浅薄。所以想在现在的见地上谈谈佛法所讲的“空”。也算是就我所了解和理解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觉得这个“空性”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是这个世界的空性;第二,是修行证悟以后达到空的境界。
       说到这第一点就得引用经典《心经》来说了,就是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这句话有很多人问过我,有些是好奇,有些则是别的想法。首先我要纠正一般人的一种观点,他们是断章取义,没有读读《心经》中这句话的上下文,还有很多人就是在这个“色”字上“做文章、下功夫”,也真是难为他们了。其实《心经》中此句中的“色”是指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一。广而言之,这里的“色”指的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里的三界指的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然后回到“空”性这个话题,佛法认为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是空的。如何去理解呢?其实空并不代表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变化,没有常态的意思;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四法印中所谓的“诸形无常”。这一层没有常态的意思因为找不到一个确切的词来表达,所以借用了“空”这个词。但很多人误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进而就认为佛法是消极的,鼓励人去弃世、离世、出家。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说具体一点来看,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每一分每一秒无不是在变化之中的,没有哪一样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都在变化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还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嘛。佛法总结起来说就是“成、住、坏、空”四个过程。比如:地壳运动产生了一座山,然后它就被我们所看到,我们认为实实在在存在,然后经历岁月,风化,再次的地壳运动,或者是别的原因,最后又消失了。所以简简单单二百多字的《心经》里面就已经讲到了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那么理解了这个“空”性有什么用呢?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空”性,人就不再会执着了,就不会去贪、嗔、痴了;因为这些有形的物质世界是无常的,于是就不再造六道轮回的因了。其实这个世界的道理就那么简单,就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佛和众生的区别也就在此,所谓“迷者众生,觉者佛”。
       那么修行证悟上所能够达到的空性就是修行功夫上的境界了,证悟到空性就是证悟到了佛的境界。这里就不能说太多了,因为我自己并没有修行到那个境界,但确确实实是存在那一种境界。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证悟空性,任何法门任何门派最终都是要求达到这个境界,所有的过程都是一种方法。当然,方法有快有慢,但无好坏之分,这取决于你的福报、善根、慧根和缘分,你遇到什么方法就是什么方法。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设了八万四千个法门,适合各种根器的众生,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条路可以走。最终都可以证悟到空性,都可以成佛。从最简单的角度上来说,修行就是把“我”给空掉。众生就是因为有“我执”而去造业轮回,当通过修行将“我”空掉以后就没有那个问题了。但是我们大圆满法门的见地又有所不同,大圆满见认为:每一个人本来就是佛,现在无非是业力太重,看不到而已,通过方法把灰尘脏东西去掉了,本性自然而然就显现了。所以就不存在将“我”空掉,而是找到本来性空的“我”。那时候才叫做“常乐我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清天 回复 悄悄话 缘来如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