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学杂志

巴黎文学杂志由陈湃先生创办于2000年。是巴黎中华文学社刊物。
正文

吟诵“长联”话故乡

(2010-03-27 06:08:29) 下一个

吟诵“长联”话故乡

多伦多 赵瑞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悬挂在我家乡昆明的“大观楼长联”,是清代诗人孙髯翁的180字长联,它被誉为“海内第一联”。不仅对仗工整,词釆华丽,蕴涵深刻,且以云南的典型史事和昆明壮丽的景物交融一体!主题深化:

上联写空间、景界,重在“看”,描绘滇池与四围景物,文字优美、气魄宏大;

下联写时间、历史,重在“想”。追朔历代王朝征剿云南史事,委婉沉郁、意境苍凉。

不论走到哪里,每忆起这副“长联”,家乡那莽莽苍苍,纵横交错的山脉就会呈现在我的脑中;那一碧万顷、烟波浩淼的“五百里滇池”,立即“奔来眼底”。

12

这座屹立在云贵高原中部的城市,多少年前,曾被形容为 “野烟瘴气”的蛮荒之地;是中国历代王朝谪戍官员的惩处之地。可是她天籁自然雕琢,形成了“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美丽旖妮的自然风光。而且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鲜花如潮,四时不断,如明代谪戍云南的状元杨慎所写:“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滇海曲》)。

当你踏上昆明的土地,就会看到田野里、山坡上、公园中,处处万紫千红,芬芳馥郁,茶花、梅花、玉兰、海棠、兰花、缅桂、樱花……数不胜数,就是走进大街小巷,名目繁多的盆花异卉,也会从阳台上、玻璃窗外,向你引颈张望。素有“云南茶花甲天下”美称的茶花,更是遍及云南各地,漫山遍野火红一片,一树万朵。

紧傍城区的西山、滇池,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滇池,既有内湖的抚媚,又有大海的壮阔。周围河道纵横,既有渔田之利,舟楫之便,又有点缀风景,调节气候之妙。在滇池畔,青山环抱尤以西山清秀,它绵亘数十里,形成美人卧波之状。山中古道盘旋,林木幽深,寺观隐现,别具雅趣。山顶的龙门石雕,全长一百多米,石窟、石道、石佛像、石匾联、石几案,全部工程系父子二人,(父逝后子承父志)相继攀悬崖石岩,雕凿而成。费尽了一生精力的石雕,最后当雕凿佛像“魁星点斗”手中的笔时,不慎把石笔凿断,儿子遗憾、伤心至极,从龙门跳下身亡。至今,魁星手中握着一只竹笔,观者无不为之惋叹!

当你置身龙门,上仰危崖,下视深渊,顿觉惊心动魄。放眼滇池,水天一色,白帆贴波,鸥鸟遨游,又感心旷神怡。

紧依滇池的“大观楼”,亭台水榭,曲栏回合与滇池自然合抱。孙髯翁的长联就悬挂此处,根据史料,作者孙髯翁,单名髯字,号颐安,性喜植梅,曾自镌一小方印,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髯翁非云南人氏,祖籍为陕西三原,其父为清朝武官来滇供职,遂随父前来,定居昆明。他自幼聪颖,才气超群,喜习诗文。因目睹科举黑暗,无意仕途,广交诗人墨客,吟诵挥毫。

在文禁森严的雍干时期,把胸中感慨倾注于一百八十字的“大观楼长联”中,一时轰动文坛。晚年的他寓居昆明螺峰山咒蛟台(今圆通寺内),以卜卦为生,改号为“咒蛟老人”。乾隆三十六年,其女婿迎孙髯翁前往弥勒县。并在那里授徒,桃李满门,但不久病逝。

孙髯翁之墓,现在弥勒县城西大街,墓为圆形石砌,墓碑正中直镌“古滇名士孙髯翁先生之墓”,两侧立石柱镌有楹联,上联为:“古冢城西留傲骨”,下联为:“名士滇南有布衣”。

一代文人在昆明留下了不朽杰作,也在云南留下了他的仙风傲骨,以示后人。正如弥阳贡生所撰楹联:

“读大观楼一联,脍炙人口久矣,就萍天苇地,濡染笔墨生辉。布衣有何能?几历昆池劫灰,常图不磨文字;

出挹爽门半里,追绕马鬣依然,叹断碣残碑,灭没名流不少。吾侪非好事,一存滇西傲骨,以昭先正典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