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学杂志

巴黎文学杂志由陈湃先生创办于2000年。是巴黎中华文学社刊物。
正文

青葱的岁月

(2009-11-20 08:29:31) 下一个

青葱的岁月

   王健

 

电脑上连续看完《北风那个吹》,看到主人公牛鲜花,就如看到了我自己。好久不看国产片了,先是被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所吸引,当我一听到《白毛女》中的歌曲,眼前就出现了我们那个时代。当我看到了牛鲜花,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故事的内容跨越了三十多年,也正是我们这代人最美好的三十多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生的跌宕起伏,那境遇,那创业,那失落,那是真实的我。

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在故事找到我们自己,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位作者会真实的再现了我们这代人,再现了我们从下乡奋斗,到回城的拼博,到国家改革开放,下岗失业,到成功的走出自己的一条人生之路。有成功,有失败,把我们这代人的人生描绘的如此真实,这里不仅仅是伟大,更多的是眼泪。

电视剧一开始,我就被主人公牛鲜花的形象所吸引。啊!这就是三十多年前的自己。只不过我是个下乡青年,十九岁下乡的联欢会上,我站在台上唱一首歌就是《卖花姑娘》。下乡的第一年,我就成了市先进青年点的典型,大队的付主任。真是大会讲用,小会学习,天不怕地不怕。十九岁啊,花一样的年华,城里来的女孩子,要说担任青年点的点长,还可以,要让我管理大队的生产,我能懂什么?让我扎根农村闹革命,我心想和谁扎根啊,想起来真是可笑。

当我一看到牛鲜花在大队部放《北风那个吹》,我就想起我自己。当年大队的广播由我管理,经常在广播里带领社员们政治学习。因为习惯了大会讲话的高声,激昂,有时自己在台前,不论台下有多少人,我从不会紧张。不懂事的我训管制人员,和牛鲜花一样。作品从她的另一面,看到一个女孩子的纯真,爱美丽,喜欢艺术的纯情,这就是作品的最高境界。哪一个女孩子,不是这样呢?由于当时我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一个怎么样的我啊!

23

《北风那个吹》,好刻骨铭心啊!1976年的春节,不能回家过年,大队干部和青年到西山过春节,我这个大队副主任,市先进青年点的点长,组织着这个点里的春节活动。被管制的“四类”分子,让在现场批斗。杀头猪,还是一头病猪,五十多名青年,苦的见到肉哪管有没有病,大家抢着吃。让被管制人员给我们唱“北风那个吹”,有谁能想到这位丹东农业大学教授的心情。老教授悲戚地唱起了这首歌:“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年来到啊……”

我看着他眼中的泪光,想着他在远离村外几里远的草棚内多病的妻子,三个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挤在一个土炕上,三十晚上好不容易包的饺子,还没有到天亮,就让老鼠搬到洞里去了。这样的北风,这样的雪花,和着他们凄苦的泪。

我同情这位老教授,按我的身份这是绝对不行的。但自己当时年轻,还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无法上纲上线去理解所谓的“现行反革命”。直到1981年我做组织工作,搞“三案的评反”,我才真正知道这些错划的右派,一生的政治生命都毁于那个年代,株连到他们的孩子,遭受着同样的政治迫害。

教授的小儿子王正风是个18岁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有着一身的锐气,身上透着文化气息。小伙子正直,和我很接近,刚下乡的第一场夜战,我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是他接我的垄。以后我们在地里劳动,他常常帮我做。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也经常会把青年点里的馒头从自己口里省下来,带给他吃。

那时经常外出开会,在漫天飞雪的冬天,走在风雪中,我知道这个弟弟会来接我,但我们仅仅是像孩子一样的玩伴。当我抽调回城后,再也没有他们一家的消息,我再也没有回到那个我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他们一家也“平反”回城了,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到过几次丹东,我知道这座城市的某一个地方,生活着我的这位朋友。落实政策后的他们,会重新有了工作。王正风会考大学,工作,结婚生子,是否也会下岗失业,也会经历拼博,现在是否也很好呢?

我喜欢这部电视剧的真正原因,是它真实再现了我们的历史,大环境发展下小人物的历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