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巡抚
封疆大臣
抗倭守土
名垂青史 我的曾祖父徐延旭名垂青史
徐汝慎
我祖籍是山东临清,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大码头,《金瓶梅》所描写的故事就发生在临清,由于临清占着地利,所以自古就是商贾幅凑,文人 荟萃之地,我的前三代全是有功名的人,他们是进士出身,有的还中了探花,状元,从我祖父以上都做过四品以上的大官,他们的名字至今还保留在北京国子监里的 石牌上,我的曾祖徐延旭曾官拜广西巡抚,也算是朝廷的方面大员,《清史稿》中有他的传记,现全文录下:
徐延旭,字晓山,山东临清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出知广西容县。师克浔州,与有功,累晋知府。同治九年(1870),除知梧州。光绪三年 (1877),迁安襄荆郧道。八年(1882),晋广西布政使,命督办海防,得专奏事。时法人谋占全越,巡抚张之洞、侍读张佩纶先后疏荐,堪军事,会南定 陷,朝命出镇南关,与提督黄桂兰、道员赵沃筹防,未行,越官刘永福,战胜怀德府纸桥,状其绩以上。九年(1883),出关至北宁而还,顿龙州,被命为巡 抚,敕趣永福规河内。延旭上部署防守状略,云固广西边疆,必守北宁;固云南边疆,必守山西。左军前锋分驻北宁,涌球,去城止十二里,一旦有事,援之则无辞 于法,听之则有 于越,不如徙军入城,城固,我储粮屯戍所也。并简锐扼浪泊湖北岸,为山西声援,别募勇百人,扼月德江,与陆军相表里,附请吏部主事唐景崧留军。初,法人犯 顺安,越未败,遽乞和。延旭奏言:“越人仓促议和,或谓因故君未葬,冀缓须臾;或谓因废立嫌疑,朋兴党祸。越臣黄佐炎等錄寄和约,越诚无以保社稷,中国又 何以固籓篱?刘永福现驻山西,法人拟益师往攻,请毋撤兵,用警戒备。”越王阮福昇嗣位,遣使告哀,并恳允其诣阙乞封;复具和约二十七条,及黄佐炎禀上之枢 府左宗棠,檄前布政使王德榜募勇扼桂边,朝命受延旭节度。其冬,力疾,再出关驻谅山,越军进取,分袭海阳,嘉林,缀敌势。并请拨船严扼海口,断其出入:谕 仍力守北宁。于是令左军黄桂兰、右军赵沃协防其地。适山西陷,延旭犹虑兵力薄,复遣使入关募勇,通旧五十余营,厚集于此。随令广间谍,安地营,禁扰民,严 冒饷;然沃等皆寡识,桂兰尤侈汰,与越官张登坛日事宴乐。登坛故通法,嗣以有郤泄其事。上命延旭罢登坛,或囚而杀之,延旭以力不能制而止。日唯筹军火济 师,以为兵力厚,可恃以无恐。桂兰复希风指,侈谈部下能战,延旭益信之,遂六上书请战,上不许,敕保守未失陷地,毋贪功。十年(1884),法军陷扶良, 三路攻北宁,桂兰溃奔太原。李鸿章电奏失守,延旭犹上言西联滇军,东防江口,北宁断无他虞。上责其饰词。会岑毓英抵保胜,部署边外各军,遂命延旭军属之。 初,延旭之任西抚也,未及两月,亦知桂兰等未可恃,嗣以临敌易将,操之急,易生变,以故,诰诫备至。而桂兰等且纵兵剽砍,越民不堪命,忿滋甚。是役也,群 反噬,城乃陷。延旭上其欺饰状,并自纠,请治罪。上怒,诏革职留任。法军乘胜入芹驿关,复命力捍之,毋再失。延旭以景崧军护军,收残兵,更约束,令驻屯 梅。时谅江、朗山、狼甲相继屠溃,谅山教民且蠢焉思动。延旭鉴覆辙,严禁防军向越官索夫米,有伐一草一木者斩,越民仍不知感。适德榜至,劝延旭勉自支振, 图再举。于是更严勒粤军,仿楚勇制,力求后效。而逮问之命下,吏议斩监候,改戍新疆。追论举主,之洞、佩纶,均被诃责。延旭未出都,病卒于坊,自有传。
从这篇传记可以看出,我的曾祖父不仅能文,而且善武“堪军事”,是朝廷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才蒙张之洞和张佩纶的举荐,膺抗法援越之重任。北宁之失守,原 因有三:其一,越南王朝懦弱无能,不能抵抗法军,遂使中国军队孤军奋战;其二,延旭的策略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如果朝廷拨水师扼守海口,完全可以阻遏法 军,使其不能顺利地包围北宁;其三延旭用人不当,对黄桂兰过于轻信,从而导致北宁大败,值得注意的是,延旭对黄桂兰并非没有戒心。他早在任广西巡抚时,就 知道黄是一把破椅子,不能依靠,只是考虑到“临敌易将”,可能会激生变故,所以才对黄反复叮嘱,北宁失守之后,他一面上书朝廷揭发黄的欺饰之罪,一面请朝 廷治自己的失职之罪,可见,他并没有完全为委过于人,而是勇于承担责任,确实是一个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忠贞之士,他对黄桂兰的迁就,对张登坛的姑息,对 越南百姓的护惜,无不显示了他为人宽厚的一面,结果,迁就致祸,姑息养奸,自己也锒铛下狱,几乎丧命。他严于治军,爱惜越南的一草一木,但“越民仍不知所 感”,读到这里,真让人泣下,冤案冤狱,代代有之,我曾祖这样一个精忠报国的的封疆大吏,结局竟然如此凄惨,天理人心何在?我为有这样一位曾祖感到骄傲, 我的血脉里流着他的血,也流着他的精神,我希望他的精神能够薪火相传,被他的后人们永远传承下去。
我小的时候,曾经听家人讲过他的许多传说,常常会引起我的对先人的思念,他在任广西 巡抚时,最是体恤民情,经常坐着轿子下乡搞调查研究,有一次,他经过一个大树林,林内阴深蔽日,鸟鸣猿啼,这时,就见前面有一头大象卧伏在地,挡住去路, 我曾祖心中甚觉诧异,就吩咐手下人把大象哄起来,大象站起来,缓缓向前走去,曾祖一行跟在后面,走了很远,大象在一个土堆旁停了下来,并用鼻子示意他们挖 开,等挖开土堆一看,原来里面埋着一对大象牙,曾祖命人将象牙放在马上,大象这才转身跑进树林,这件事确实很有传奇色彩,大约曾祖素有清名,以至能感动异 类吧,据说我曾祖嫉恶如仇,性格刚烈,他的脑门儿上有两道青筋,呈“人”字形,每当他情绪激动时,这两道青筋就会变成红色,特别是他在审案或拟杀奸人时, 只要他青筋一红,手下人就知道他要开杀戒了,便立刻做好行刑的准备。他还是个爱民如子的人,怜贫惜老,有一副慈悲心肠,他在广西为官时,曾收养了不少当的 孤儿,送回山东老家,这些人长大后都在山东安居乐业。
曾祖去世以后,朝廷了解了北宁失守的前后经过,感到徐延旭虽然有失察之过,但定罪太重,“革职”亦属不当,更枉论“斩监侯”了,于是为他平了反。当时,慈 禧太后问张之洞,延旭可有后人?张之洞回答,有两个儿子,这兄弟二人就是我的祖父徐埴和他的哥哥徐坊。慈禧立即宣他二人进宫,让他们俩当场做一篇文章,看 他们学问如何。结果,慈禧认为徐坊的学识更好一些,就让他做了溥仪的老师。我的这位堂祖父徐坊,字梧生,他是在陈宝琛之前担任溥仪的“家教”。关于这段史 实,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有详细的记载。这样,我的堂祖父就成了御前行走,官拜二品,也算是朝廷为我的曾祖“落实了政策”。
(我的曾外祖父徐坊一生没有大著作问世,却在读书人中间颇受尊重,这不但因为他确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还因为他是一位名闻遐迩的藏书大家。于是,他又得以在清帝退位后进身小朝廷,有了御前进讲的资格。徐坊是在陆润庠、陈宝琛和伊克坦之后被授为"毓庆宫行走"的,这项任命的"谕旨",颁发于1913年9月22日。旨日:"前学部国子丞徐坊,著在毓庆宫行走,并著加恩赏给二品衔、在紫禁城内骑马,钦此。"到1914年2月6日,溥仪又传旨"徐坊著加恩赏食二品俸",虽较"食头品俸"的陆润庠、陈宝琛、伊克坦稍差一等,但对入宫不足半年、资历又不堪比的徐坊来说,"皇恩"非薄也!1915年1月30日,徐坊与伊克坦同受"在紫禁城内乘二人暖轿"的恩赏。同年2月12日,溥仪又传旨准徐坊"穿带膆貂褂"。卒后为正一品封典。摘自<溥仪轶史>)
博主注:作者徐汝慎徐延旭的曾孙女今年84岁,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河南洛阳工业学院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居住在南京女儿家中,著有自传记《苦茗》,现征得同意予以发表部分章节。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