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年冬季的时候,心里莫名都会有些忧伤,也许是好多不愉快的事都发生在这个季节,终究,春天的来临,必然先要经历寒冬的酷寒,自然如此,人大概也是如此。现在回想起来,当初自己在长时间的反复思考中,好像也是在寒冷的季节终于下了这个决心,回到中国去,也许是太多个新年独自度过,也许是内心对职业的目标追求一直不甘心,也许对亲人的挂念,终于在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回到了北京。
坦白的讲,一个人,如果刚好已经没有试错的年龄,那么回国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在国内经历了公司,体制内不同环境的工作,不可回避,年龄35岁,几乎是个硬指标。当然,如果是百人千人计划,那是另外一个故事。我只想说,如我一般普通的做着工程师工作的人,特别是人到中年,其实是没有太多机会可以选择。即使在美国拿到team leader,first line manager的职位回到国内,或者做了几年到了这个职位,你会发现,好像你碰到了另外一个天花板,在自己的国家,在陌生的城市,同样会遭遇人脉的困局。当你碰到本土派,或者海归派的说不清的力量的时候,那种无奈,现在想起来,和在美国好像没有本质的差别。
不知道当初自己的勇气从何而来,也许是心里的那个目标,太想实现了。虽然两年之后没有如前老板预言的回到中国一定会发展很好,但是也算如愿进了自己心仪的公司。在这个如巨人一般的公司里,本土化的氛围,让我不得不进行快速切换。当然我碰到从DEV做上去的老板,不得不佩服technical skills,也碰到PM做上去的老板,管人说话滴水不漏,在最有可能帮助自己升迁的一个组,也是在这个公司里碰到对自己最好的一个老板,有技术实力有在新加坡的工作经历,可能是运气差一步,这个产品最后卖出去,组里所有人全部打散分到别的部门。
所有这些经历,得到一个经验,即使自己特别想进的公司,还是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它的架构和经营规则,如果自己有时间和机会去接受,那么无妨,如果自己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试验,那么还是应该慎之。因为换到新的一个组,或者重新换一个工作,其实都是一切重新开始。越是大一些的公司,提拔一般都是从内部开始,从外面进去的人,需要的恰恰就是要熬时间。而这一点,对于人到中年的人来说,其实是很不利的一个被动行为。
而换工作,在中国公开问年龄,是无法回避的,记得在这个公司之后,我曾经接到一个在T3航站楼里打显目广告的公司的电话,说到最后,对方很明确的问,你是哪一年的,我们美国老板要知道。无论你晕还是不晕,现实没有你可以选择的权利。我知道公司的选择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太多的机会了。进了体制内的单位,又发现,学历博士几乎应该是标配。有的时候也会很沮丧,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对于单身没有结婚的女子来说,不利的因素更多一些,有时候感觉是努力也没法改变。在回国几年后,忽然有一段时间特别后悔,拼命想回到美国去,拿到不错的商学院的录取,每次签证的时候,无论前面的问题感觉如何顺利,最后总是有一个刀枪般见血的问题,你结婚了吗,然后就是拒签。在收集了好几张的拒签单之后,走在结冰的未名湖边,竟然感觉不到冬天的冷,人完全麻木了。那么对于单身的女同胞来说,普通人,选择回国,应该要慎之又慎,有些时候,努力也没法改变。
当然,回头看来,我想自己在回国的八年里,总体也是有得有失,唯一安慰的是,在工作上,无路如何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愿望,即使在那个公司里没有职位的升迁,毕竟公司文化还是有很多正面的影响,这样一份工作经历,在后面的找工作中,或多或少还是会有帮助。现在在一个每天和首席科学家共事的环境里,也许是把在公司里没有经历的都补回来吧。
普通的人的一生,得与失,也都是早早晚晚,最后大家都差不多吧。所谓勇气,有的时候就是无畏,不过更多的时候,还是应该谨慎,毕竟,我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