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

讲述我自己的故事
正文

圣诞节随想

(2009-12-23 23:48:22) 下一个

        圣诞节又到了。这是一年中最开心也是最忙碌的时候。

  前两天参加了教堂的一个圣诞联欢会,看到了许多精彩的节目。有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歌唱,有青少年乐队的精彩表演,还有中老年唱诗班的演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少年乐队那负有激情的演奏和少女舞蹈队的几个精彩的舞蹈演出。

  这些少男少女们都是些随父母而来的第二代移民,花朵般的年龄。虽然稚嫩的脸上仍可看出孩童时的天真,但他们的表演却是相当的成熟。许多孩子早已是久经"战场"的老手了。对我这个不懂艺术的人来说,他们的表演似乎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从她们灿烂的笑容和阿娜的舞姿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从他们激昂的演奏和高亢的合唱中,我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生活里正是有了这样的年轻人才使生活变得如此的朝气蓬勃,丰富多彩。看着这群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我似乎看到了未来的明星,社会的栋梁。难以想象没有鲜花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年轻人的生活该是多么的枯燥。

  我想到了在中国的年轻人——那世界上最为活跃的一族。他们似乎各个都是那么多才多艺,能文能武。无论是严肃认真的文艺作品,还是半真半假的个人博客,甚至连那些幽默滑稽的恶作剧都能活生生的体现出这批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聪明才智。文艺舞台上,体育竞技场中,科学领域内,常常可以发现他们的身影,看到他们的光环。我觉得今后中国的各行各业里不仅仅是后继有人,而更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是正面的评价还是反面的批评都无法遮盖这群年轻人初露的锋芒。

  可喜的是,这群年轻人的活力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聪明才智上,也表现在他们的行为意识中。从北京奥运会上那些面带微笑的志愿者中,我看到了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中国“鸟巢一代”,从四川大地震中奋勇当先的志愿者中,我看到了负有开拓性和同情心的中国当代年轻人。

  相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却是扼杀年轻人前途的枷锁。而这往往是许多父母所期盼与希望的。我常常在许多大公司里看到一些大学毕业后就马上找到工作的那些"幸运儿"。对许多人来说,这些孩子是前途无量的,一毕业就在大公司里工作,有着可观的收入。可我每次看到这些"幸运儿",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暗暗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将来可不要象他们那样生活平坦得连一点波折都没有。

  我计算过这些年轻人的年纪。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是按步就班地接受正规的教育,那么大学毕业时将是二十二、三岁的样子。如果这时便找到那种稳定的工作,座进那间大约五、六平方米的比监狱还小的立方体里,一天关上八个小时,为了那点"可观"的收入而饱受公司制度的约束。这实在是可悲的。如果按加拿大现有的规定的退休年龄65岁来计算,那么这将是一个40多年的有期徒刑。

  真正可怕的是那本应属于年轻人的活力与朝气却在那每天八小时的牢狱中被抹杀、被耗尽。这怎么能算是幸运呢? 这其实是一种可悲的稳定,一种愚昧的保守。我宁愿去鼓励那种自由自在的追求,而不敢恭维这种一成不变的守旧。

  我高兴地看到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成长。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他们已不再盲目地追求空洞的政治与人权,而是实实在在地投入到社会的服务中去。他们也不再一味地崇拜西方的民主与自由,而是去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与爱好,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兴趣与潜能。这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强大的动力。

  在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四川大地震和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后,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将经历更多的风雨,经受更多的考验,同时也将增长更多的见识。我为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而骄傲,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我相信下个世纪一定是属于中国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