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观下面哭丧帖有感。。。。

(2023-01-05 10:32:58) 下一个

毛周去世后老百姓的悲丧是有区别的,这点是事实,无需否认。

至于有人说他(们)自己当时不是悲伤而是高兴,俺可以相信他(们),不是事后的胡扯。

阶级的烙印吗。

这里想说的是,老百姓对毛周去世的态度的差别,一个更忧伤,一个更震惊。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周是人,而毛是神。

我相信,你父母去世时你的悲伤程度比周去世时更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明你不是人。

哈。

但这显然不表明你父母比周伟大,甚至也不表明你自己认为你父母比周伟大。

你悲伤,是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

所以,悲伤程度与伟大程度无关,只与亲近程度有关。

教徒喜欢说神迹,其实神话而已。

毛做的事,比起神迹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事情,即时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多少年后,亦必是神迹。这一点,周比其他人更清楚,所以才有他绝不反对毛的决定一说。

举个例子:

上山下乡。

其实你也知道,在美国高中毕业爬藤,如果你孩子有数月非洲“插队”的经历,是不是比SAT考满分还管用?

这和毛思想是不是不谋而合?

至于上山下乡为何到后来大家都不说好?

说到底,还是周及其官僚们在执行中出了偏差。

毛说的是: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可是执行起来就变成:扎根农村一辈子!

谁有两辈子啊?

这不是执行的问题是啥?

假设一下,把下农村变成一种锻炼或是职前培训,而不是终身职业,结果是不是大不相同?知青们是不是会趋之若鹜,就像美国孩子以去非洲为荣一样?

老实说,我自己现在有时侯就会想,如果我当年在农村插过队,是不是上大学后会更珍惜机会?更加努力?

答案是肯定的。这也为我后来的洋插队经历所证明。

另诗为证:

西出洋关去故国,

年近不惑补插队。

乡音依旧鬓未衰,

君问归期我问谁?

 

扯远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

毛不是神但胜似神,与你我服不服无关。

啥时候你看到国内外的老百姓上街游行举周的像而不是毛的像的时候,你再来跟俺阿哥游。

 

以上是对几个扯淡帖的观后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