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生活散记

5年多的蒙特利尔生活,使我在内心深处有了对魁北克的归属认同感。我将对它的爱通过一个个汉字表达出来,将自己生命中一段最灿烂,也是最艰难的时光记录下来。回头看时,都是自己人生宝贵的财富。
正文

去魁北克城看 Celine Dion 演唱会

(2009-08-17 20:44:18) 下一个

去魁北克城看 Celine Dion 演唱会

虽然这些天一直忙着整理行李,做搬家前的最后打包工作,可是席琳·迪翁 Celine Dion 的演唱会是天大的事,不干活也得去。

协和旅行社共动用了两台大巴, 100 多人浩浩荡荡前往魁北克城 Quebec City 。一车中国人,一车老外。很多老年人也兴致勃勃地去做一回她的 Fans 。

古老的魁北克城

演唱会是在晚上举行,下午 4 点多我们就到了,于是先在老城里悠哉闲逛。阳光烘托着热烈的夏日气氛,慷慨着地照耀着这个北美最古老的城市,到处都是庆祝魁北克城建城 400 周年的条幅旗帜。人们几乎都跑到户外来了。

它建于 1608 年。 20 来个法国人从大西洋顺着圣劳伦斯河来此登陆,在这里安顿下来,随即法国政府声称他们拥有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这就是后来加拿大国家的诞生地。可是在 1768 年,一直窥视着这块肥沃土地的英国军队打败了法军,法国被迫签字把它转让给了英国。怪不得直到现在法裔后代们还是很痛恨讲英语的人,总想着独立,把自己的地盘夺回来。我的好朋友 Anne ,说从小她妈妈就不允许孩子们与讲英语的人来往,说他们是强盗,是无耻之徒。我自己呢,由于在魁北克生活了这么多年,一直享受他们的福利待遇,心里的天平自然是向着他们的,也跟着痛恨起英国人来。(其实那些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的本土印第安人又应该恨谁呢?)

我们在古城闲逛。到处都是别致的古老建筑,街头艺人在各显神通,绘画的,唱歌的,演奏的。这样一幅风景是我最想往并且享受的。对比起前几个星期去过的温哥华,那里的一切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古迹,没有什么街头艺人画画卖唱,老外对华人也没那么礼貌(在那里华人已经占了总人口的 23 %了)。所以当我回到蒙特利尔,感觉就像回到了引以为自豪的家乡。魁北克城和蒙特利尔比较相像,不同之处嘛,前者更古旧一些,纯文化一些,而后者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又渗透着生机勃勃的商业气息。沿着圣劳伦斯河漫步,地下的古石墙标示着城市的历史,天上的海鸥又带来生命的朝气。我的头发在晚风中飘扬着,居然一首优美又熟悉的旋律随风飘来: Down the lane I walk with my sweet Mary, hair of gold and lips like cherries. It's good to touch 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那是一首抒情的英文老歌,是我青春时的美好记忆。

我们在老城的中心街上找到一家餐厅,点了意粉和 Pizza ,坐在斜阳里看风景。栅栏外面一个老者在拉着手风琴,他和他的曲子都成了怀旧影片里的镜头回放。旁边则是一家接一家的画廊,他们要么为客人现场画肖像,要么售卖城市风景画,一般都是黑白复印的,然后亲自图上色彩或添加几笔。由于这里人工珍贵,所以那复印件一经他们的加工,就立即增值了。 2005 年和老公来过这条街,我们还买了两幅城市风景画,如今还挂在他办公室的墙上。

魁北克的 Celine Dion 情结

演唱会定于晚上 8 : 30 开始,我们 6 点钟就开始闲逛着往会场的方向走去。一路欣赏着风景,拍着照片,还不急呢。可是越走人潮越大,不用看地图了,跟着走吧,他们肯定都是去音乐会现场的。人潮越聚越多,密密麻麻,似一条大蟒蛇在蜿蜒。我们还开着玩笑:对大多数加拿大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一生中见到最多的人了吧。导游说:今晚有票的场内观众将是 10 万,场外还有 20 万的“旁听者”。不禁慨叹: 30 万人从全国各地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赶来,为的就是一个人: Celine Dion 。可见她的魅力有多大啊!

加拿大是个不温不火,态度中立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人或事。好不容易 横空出世了个 Celine ,一个被上帝恩宠有加的女子,一个声带横跨五个八度音域的天才 ,就像一个全民偶像般被大家崇拜着,热爱着。而在她的出生地,魁北克, 她 已经不再是 Celine Dion ,而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一个为“国”争光的民族英雄,一个肩负着传播魁北克文化,获取世人的了解与支持的使者和最佳代言人了。

Celine 出生在 Charlemagne , 距离蒙特利尔 50 公里以外的小镇上。我去过那里,是个典型的法裔小镇,到处是法语的标识,市民们也只讲法语,甚至听不懂你跟他讲的英文。这个人口才几千的小镇,如果不是出了个大歌星,也许世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它的所在。当时我们这些中国“企业家”前去商务考察, 为了表示重视, Charlemagne 市政府 “茶点的伺候”,市长还亲自出来接见我们,并隆重地掏出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为我们致辞。说来说去就是那句“来 Celine Dion 的家乡投资,肯定没错!”。 看得出来他们很是为自己小镇飞出了一个闻名世界的金凤凰而感到骄傲。镇上不单只为 Celine 竖立了纪念球,更将一条最主要的大道以她的名字来命名――即便这是违背“魁省命名委员会”的主旨的: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条街道采用活人的名字的。

出了名的 Celine 不忘本,每年圣诞节时,都要回来小镇上,亲自去超市买上一大堆东西,分送给亲友乡里。

我们在 Charlemagne 镇看到了 Celine 生于斯长于斯的房子,他们一家 16 口生活了数十年的蜗居 。 是独立的大 House ,虽外表不够华丽,但给 16 口人住还是足够了。这个大家庭正是典型法裔家庭的缩写。在“婴儿潮”时期,法裔妇女们专心在家生孩子,那时的家庭以“人口众多”为幸福,但像 Celine 妈妈这样一连生了 14 个孩子的还真不多见。这个好强的英雄母亲,不单只一手拉扯大所有的孩子,还把自己对音乐的热爱遗传给了他们。这是一个音乐世家,每逢周末,一家 16 口就在 自家经营的俱乐部里为乡邻表演。 Celine 在 5 岁的时候也开始跟着哥哥姐姐们登台献唱了。

如今这个临街的大房子早卖给别人做生意用了。从窗子探头望进去,里面房间间隔很多,前院后院空间也算足够。房子的正对面,是一家超市连锁店 Metro ,据说这是 Celine 家控股的。那天很凑巧,我们刚好在超市门口遇见了 Celine 的哥哥:穿着超市的黑制服,笑意盈盈,一个阳光青年。而且他今天晚上也来表演了,当然这是后来才知道的,暂且不表。

为了这次省会魁北克城 400 周年大庆, Celine 专门回 来免费演出,以表其最真诚的祝贺!当今世界歌坛顶级女歌手的回归给故里带来的意义深远非凡。

演唱会被主办方安排在“国家战争公园”举行 ---- 这个当年被英军击败,将耻辱遗留至今的战场所在, 可见其寓意之深刻,用心之良苦。魁北克,这个被当今总理哈泊承认为“ A nation within a country ――国中之国”的法裔省份,一直挣扎奋斗在强大的英语世界的包围中。魁省人民生就具备强烈的反抗精神,骨子里遗传着血液中流淌着对英语世界的仇视与愤恨。他们竭尽全力地去捍卫自己的语言与文化,抓紧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把“魁独”(魁北克独立)精神向外人灌输宣扬。 在加拿大,每个省份都有一句口号作为其励志用的座右铭,比如阿尔伯塔省的口号是:“ Strong and Free 坚强与自由”,体现了西部牛仔的奋进与不羁;安大略省的“ Loyal she began, loyal she remains 自始自终的忠贞”,表达了保皇党对大英帝国坚贞不渝的忠诚; 而魁省的一句“ Je Me Souviens 我不会忘记!”却言切切血淋淋,痛彻心肺地泣诉着他们对失去土地后的怨愤,刻骨的仇恨啊!主办方相信,以 Celine 的影响与号召力,其演唱会必定吸引来自全世界媒体的报导与关注,届时这个“国家战争公园”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也将再一次地被大家提及和重温。

不过这个公园也太荒芜了吧,就是一大片凹凸不平的土地,满是杂草和石子。他们老外有时候也真是的,好像是该认真的地方反而不在乎。这种地方也可以开演唱会!

令人惊艳的法语歌曲及法裔歌手

我在加拿大也看过几次正规的音乐会,都是室内的,对号入座。也看过室外的,什么国际爵士乐节啊,法语音乐节,非洲音乐节啊,但那些都是免费的,人也没那么多。所以对今天这种规模至大,影响力超前的室外音乐会没有一点经验。当我们进入会场,才知道后悔没有提早来了。人太多了,没走几步就走不动了。虽然我们的票上有区号,却没有座位号,更没有凳子,所有的人都得站着!我们在拥挤的人群中只能辟出小小的一隅空间紧张地站立着,在距离舞台约四五百米的地方。这个位置说明,我们不可能看见舞台了。好在周围是几个大屏幕。

会场里嗡嗡嗡的一片法语声,从下午进城到现在几乎就没听过英语。我们把这些观众当作风景一样来欣赏:法裔人士普遍比较优雅,体态苗条,对自己的外貌比较在乎。我们只要随便一转头,或按一下相机快门,绝对就能有几个帅男靓女进入视线。还有那走来走去巡逻的警察,英武健硕,帅气逼人!这个人种就是这样,即便男士六,七十岁了,也各个腰杆挺得笔直,举止端庄,沉默中散发着自信与尊严。

大屏幕不间断地播放着 Celine 的访谈,天空中直升机骄傲地轰鸣着,大探照灯四围扫射着 …… 天色将黑, 8 : 45 的时候,她出来了!

现场一阵呼啸。我们个子矮,站的又靠后,看不见她,只能将视线转向大屏幕。印象中 坐在家里听 Celine 的 CD ,体验到的是一种空灵的境界,那是一个女神在宇宙的孤独翱翔。而如今置身现场,感受到的却是另外一种动感的气氛:她甫一开口,就似点燃了一把火炬,熊熊火焰里释放着巨大的能量, 刀刃一般直穿人心,观众们不自觉地就由她领着在黑暗中 狂奔,呐喊。她有本事一下子就攫住了人们的心!

两首独唱热身之后,现场气氛就已经达至沸点了!然后,就是嘉宾们一个接一个的上场。无论是谁出现,都会引起一阵狂呼。我不太懂法语, 法语歌听得也不多,所以对这些法裔歌手不是太熟悉,但有些面庞是认识的,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经常见。老中青都有,感觉主办者把魁省所有可以代表各时代特征的歌星们都请来了。我们凭着现场观众反映的热烈程度,就能猜度他们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法语歌由于语言的限制,不能够像英语歌曲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而 Celine 为普及推广法语歌曲,提携魁省歌手却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作为目前全球唱片销量 No.1 的女歌手,据 2007 年 4 月的统计,她的唱片总销量已经突破了 2 亿张,而其中四分之一为法语歌曲,远销法语国家以外的世界各地。 Garou ,法语发音为“嘎户”,这个曾经在蒙特利尔地铁站里卖过唱的魁北克小伙子,成名于巴黎,第一次登上大舞台就是绝对的主角――在巴黎公映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扮演丑人卡西没多。然而,即便法国女孩子再为他痴情疯狂,但那毕竟是在有限的法语世界里。慧眼识英雄的 Celine 和老公 René 找到了 Garou ,帮助他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音乐的大门:不仅为他提供了最好的音乐制作班底,大着肚子的 Celine 还亲自与他合唱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Sous Le Vent ,迅速为他在国际歌坛打响了知名度。

这些都是我事后才了解到的知识。而其实当晚,大偶像 Garou 就正在台上,唱着他那首经典的成名曲《 Notre Dame de Paris ―― Belle 》(《巴黎圣母院――美人》)。可惜啊,当时我还不认识他呢,他唱歌的时候,我还和女伴们开着玩笑:咳,这个小伙子好帅好性感哦!尤其那沙哑的声音,好迷人啊!

Celine 和嘉宾们的表演给现场带来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 无论是哪首歌,似乎都是家喻户晓,现场观众都会跟着一起拍手一起高歌。我们说,这些歌就像我们在中国看《同一首歌》大型演出中听到的《小芳》啊,《太阳最红》之类的歌曲,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对于人家的《小芳》我们却没一点感觉,不禁感慨文化差异真的可以说是难以弥补,那些从小就浸透到骨子里的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恶补回来的。怪不得那么多跨国婚姻不能长久,尤其是对于比较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来说,对自己的文化不理解真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

当某个时候,台上呼啦啦上来一大群人,男女老少,一起欢歌漫舞。 我们几个像傻子似地呆站在那里,不知其所唱所云。旁边是貌美的女孩热烈地歌唱扭动,终于她们动了恻隐之心,一个女孩主动趴在我耳边用英语大声问:你是不是不懂法语?我委屈地点点头。她说:现在台上的嘉宾 都是 Celine 的家人,她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来了! 我张大了嘴巴,甚是吃惊。其实我学过几句法语,刚刚听介绍时我有留意到 Famille 这个词,是家庭的意思,但没想到是这么大的一群,人口太多了!我数了半天, 5 男 9 女,刚好 14 个!这么说她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在这了, 果然一个名不虚传的音乐世家啊! 他们唱着传统的魁北克民歌 La Bastringue ,有的拉着手风琴小提琴弹着吉他,有的呼呼哈哈地喊着口号,又是踢腿又是转圈,就似我们夏天在乡下看到的民间歌舞般活泼热闹。 他们的表演感染着台下的观众,所有人都随着音乐的节拍一起鼓掌歌唱。

这一家子纵是有万般音乐才华,也得倚赖 Celine 的名声,才得以有登台表演的机会。 一个在旅行社做大巴司机的朋友告诉我:在蒙特利尔市郊的一个集市上,她某个姐姐经常在那举办小型音乐会。她拥有自己的歌迷,都是上了年纪唱老歌怀旧的一辈。

为了这场音乐会,我和朋友山长水远地来到魁北克城,再赶在天亮之前跑回蒙特利尔,为的就是亲耳聆听一下这歌坛天后的天籁之音,以及那些曾经深深打动我心灵的曲目。然而,在大广场上足足站了一个晚上的我,也没能等来盼望已久的 The Power of Love, My Heart Will Go On…… 。后来忽然想明白了:这可是在魁北克城,魁独的大本营啊,我怎么可以期待在他们的地盘上听到用英文演唱的歌曲呢!稍早前 The Beatles 前 披头士 乐队的成员 Paul McCartney 保罗 · 麦卡特尼受邀前来为魁北克城 400 周年庆典助兴,尽管他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整场都异常友善地用不太熟练的法语与观众进行着交流,却仍旧遭致了全省媒体的一致抨击和指责。他们说:我们坚决不能容忍一个来自英国的歌星在这里为我们演唱英文歌曲,这是对我们 400 周年庆典的巨大侮辱!

不禁想起一个画面,在蒙特利尔曾经去过的“魁省省庆晚会”现场:那是一片蓝色的海洋(魁省省旗是蓝色的),沸腾的人群山呼着魁独口号,群情激奋,斗志昂扬 …… 想象中的文化大革命也不过就是这样的吧。去之前朋友还紧张地告诫我 : 千万要注意人身安全,这夜大家会非常激动!还有千万不能举个加拿大国旗进去,否则一定得挨板砖 ……

魁北克,我为你哭泣

终于听到了一首我熟悉一点的歌, S'il N'en Restait Qu'une (je Serais Celle-la) 《 如果世上只剩一个她 ( 我将是那个她 ) 》,还是我的录音师阿荣推荐的。前几天我说要在演唱会前复习功课,让他给我推荐几首 Celine 的好歌,也真巧,他就推荐了一个法语专辑给我,我也就在搬家的百忙之中听了一遍,记住了。如今一听到,听出亲切感了。所以说,如果没有共鸣,即便舞台上站着个巨星,我们也只有犯困的劲。

周围的人群可不是。见到好多老人,白发苍苍的,一站也是四,五个小时,还一直扭着屁股拍着手。什么时候中国老人也能有兴致在大半夜步行一个多小时来看一场流行歌手的演唱会,也跟着唱,跟着跳,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年轻了。

擅长做现场演唱的 Celine, 几句话就能令 女孩子们亢奋地尖叫,幸福地抹眼泪。这夜,在她的家乡, Celine 也表现得非常感性,几度哽咽。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记载的都是她努力奋进的美丽回忆:在 Charlemagne 小镇上,我们看见 5 岁的 Celine 与家人一起为乡邻们卖力地表演; 12 岁的时候,在蒙特利尔,她 后来的经纪人丈夫 René Angélil 抵押掉了自己的房产,为当时不名一文的 Celine 出版了第一张唱片专辑。四年后的 1984 年,小有成绩的她就已经高高地站在了蒙特利尔的奥林匹克体育场,这个曾经举办过 76 年夏季奥运会的地方,为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献唱。为了打开英语世界的大门,不会一句英语的 Celine 刻苦学习语言,终于在 1990 年出版了专辑 Unison, 这是 继她 14 张法语专辑后的第一张英语唱片。从此, Celine 走出了魁北克,走向了英语世界!

随着 Celine 在歌坛之路上越攀越高,魁北克人对她的情结也愈趋复杂。他们为同胞取得的成绩骄傲的同时,却也渐渐感到了失去她的危机。现今全世界都需要 Celine ,她一个小小的身躯不可能分身去满足所有的要求。随着她把主要精力放在美国,专心于英语专辑的制作推广,家乡人民想要再见这个魁北克姑娘的机会可是越来越少了。

Celine 却总在强调: “ I’ll be a Quebecker-Canadian. I’m from Quebec and every time I go to a country I say that. It’s my roots, my origins and i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me. 无论在哪,我都要说:我来自魁北克,我始终是一个加拿大人,一个魁北克人。那里有我的根,我的故土,以及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她的魁北克情结是深深地扎根于心底的。 Celine 把她 人生最重要的婚礼安排在了蒙特利尔老港的圣母大教堂 Notre- Dame Basilica 举行,这个北美最古老之一的天主教堂也 是她儿子 Rene Charles 受洗的地方。 她开设的烤肉店 Nickles 遍布全省;在与蒙特利尔一河之隔的 Laval 市有她的家,高尔夫球场 , 写字楼及生意 ……

扯远了 ……

Celine 银光闪闪地在舞台上转着圈,小背心,紧身长裤,她 好像不喜欢裙子打扮,那些裤装更显颀长苗条的身材。那些嘉宾,也许是法裔歌手的原因吧,也都打扮得非常优雅,尤其喜欢几个男歌星,就是简单的黑衬衣,西裤或牛仔裤,可那份简约中透着浓浓的雅致与贵气。不象近邻的美国流行歌手,要么浓妆艳抹丰乳肥臀,要么怪里怪气吓死人。虽然我们听不懂,不过也能感觉得出法语歌其实挺好听的,唱起来和汉语歌曲有点相近,都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发音,不象英语歌,一连串地吐出来。法语歌曲总是很抒情,所以比较耐听。

最后出场的是一个年迈的女士,身材已经臃肿变形。只见她慢慢踱下台阶,站定。 Celine 赶紧拾级而上,亲自去迎接这位长辈。女士轻轻地抬起手臂,慈祥地楼过 Celine ,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现场观众纷纷投以敬意的目光和掌声。不用问,这 一定是个重量级的人物!“人物”一开口,那浑厚高亢的女高音立即把全场都震慑了,淹没了鼎沸的人声,淹没了同样以高亢著称的 Celine 。人们在 她的歌声里幸福地留着眼泪;舞台上的嘉宾和工作人员也在留着眼泪;一边与她合唱的 Celine 也在留着眼泪 ……

(后来得知,这位尊贵的女士名叫 Ginette Reno , 已经 68 岁了 , 是 60 年代蒙特利尔的红歌星。最具戏剧性的是,她曾是 Celine 老公 René Angélil 力捧的对象,可惜她没有进军英语歌曲世界的野心,于是 René Angélil 就转而将精力投放在了 Celine 身上,于是一代世界顶级歌后诞生了!)

进场前导游告诉我们, 11 : 30 必须回到大巴上。我们就在 Ginette Reno 震撼的歌声里,一步三回头地 往外走了。出了会场,回到了大街之上,还见人山人海,今夜 Celine 的 fans 可能都聚到这了!临街的店铺灯火通明,酒吧 Disco 前聚集着大群年轻貌美的男女。到处是摇滚的节拍,空气中弥漫着食物与咖啡的香气。今夜,在魁北克城,无人入睡!

(我们是在凌晨 4 : 30 回到蒙特利尔的,疯狂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