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纸上谈兵说粟裕和淮海战役

(2009-07-27 07:29:30) 下一个



纸上谈兵说粟裕和淮海战役

纸上谈兵说说粟裕的最大战略贡献:改变了中央军委让他下江南的命令和让中央军委决定在江北消灭国军。

其实当时的中央军委也已经比当年反围剿的时候成熟多了。既然开始中央军委不计划把敌人消灭在江北,一定有他们的道理。

那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我以前没有读到过,但是我纸上谈兵地猜测是中央军委当时就考虑了解放全中国的最终目标。粟裕把敌人消灭在江北的建议就必须回答把敌人消灭在江北的任务完成了以后的过长江的问题。

解放全中国,长江是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长江问题,是早在江南埋下钉子呢?还是像后来实际发生了的事实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呢?这并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问题。无论选择那一个,都还是有相当大的赌博成分在里面的。

不能事后论英雄嘛,因为成功是很多人的努力的结果,当然战略战术的正确自然非常重要。因此,粟裕的最大贡献也不是黑白分明正确无疑的。

如果渡江战役失败了呢?或渡江战役伤亡惨重呢?

在渡江战役的结果不明显之前,中央军委的原计划也不是黑白分明错误无疑的。

所以,不能完全凭成败论英雄嘛。我们中华文明深厚一些,中国人应该明白这一点。

最后说几句淮海战役的指挥。象淮海战役这样的史无前例的战役是没有章法可循的,几个野战军的协同作战也不是单单靠命令就可以实现的。人嘛,谁没有一点荣誉感,说难听一点叫私心呢?设一个“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确实是显示了毛主席处理这样前所未有的事情的伟大,或者叫用人的英明。由于毛主席的极端特殊性,领导和指挥被混合了。一般来说领导的不参与具体指挥,但是当有些具体指挥是有关全局和战争进程的时候而具体指挥的将领又不能充分贯彻毛主席的意图,毛主席也参与了一些具体的指挥。在淮海战役中,有一个负责任的“总前委”是非常必要的。我猜粟裕的作用基本上是“指挥”而不是“领导”,而“总前委”的作用基本上是“领导”而不是“指挥”。当然啦,淮海战役这么大的事情,毛主席又怎么可能会不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呢?

其实呢,共军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跟共军不强调个人贡献有关,比较强调老百姓的支持和战士的英雄事迹等等,特别是跟共军不强调指挥员的个人贡献有关。我记得有一个授军衔时的故事是一个国军的投诚将领被授了将军向毛主席表达惭愧之情还提到某个共军将领应该受将军衔的故事。毛主席对他说那个共军将领是共产党员授不授衔都没关系。这样做在战争时期显然是有利的,但是有一利就必有一弊。还是那句话“人嘛,谁没有一点荣誉感,说难听一点叫私心。”和平了,争一点军功也在所难免。至于邓小平嘛,争一点军功也许是就跟他当时的领袖地位需要树立权威有关吧?但是一个领袖人物的所谓“私心”也是为了实施他的政策和策略,这又到底是为了谁呢?其实领袖人物的“私心”实在是一个不好说清楚的概念,因为他已经是老大了没有别人可以奖励他了。所以嘛,邓小平争一点军功还是有政治目的的。所以毛主席说邓小平政治上强嘛。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