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的十大好处

(2009-08-19 10:23:56) 下一个

文革的十大好处

1。防止颜色革命(人民政府最怕人民运动。提高人民政府对人民运动的免疫力)。

2。进入准战争状态(越南战争)抗美援越

3。维持冷战进程(冷战即当代赤壁,美魏,苏吴,中蜀),以不搞甚至破坏经济的现象隐藏战略目的(崛起和发展)。中国文明由局部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化发展。不破不立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4。清算内部血仇,为后来的市场经济做了准备。团结力量,增强中国人的凝聚力(中国人从1840年既是一盘散沙)

5。让“极左”力量退出历史舞台(纯精神追求成份接近100%的人们,在以弱打强的战争时期抛头颅撒热血前仆后继需要他们)由战争时期到和平时期(或创业时期到正常经营需要物质追求成份大一些现实一些的人们)转化(特别是在精神追求成份高的和物质追求成份高的人们之间的竞争中前者的胜出几乎是肯定的)

6。警醒“极右”势力(第一和第三号走资派彻底打倒)打击腐败,如果没有文革今天的当权派腐败起来会更加肆无忌惮

7。制造虚的近似无限的政治价值以换取实的有限经济价值(说的是国际。国内就是用人民公社彻底改革土地私有制和消灭了地主阶级。)

8。跟西方关系正常化(特别是跟美国和日本只有在毛主席的绝对权威下才可以办到的,因为无法想象如果毛主席没有做这些事的话别人可以办得到)。

9。文革中中国的中学外语教育从俄语到英语也为改革开放准备了外语人才。

10。人们对文革的批评中的所谓说假话也为适应后来的市场经济做了准备,因为老实人是经不了商的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落地窗 回复 悄悄话 随便说几个文革的好处

1。防止颜色革命(人民政府最怕人民运动。提高人民政府对人民运动的免疫力)。

2。进入准战争状态(越南战争)抗美援越

3。维持冷战进程(冷战即当代赤壁,美魏,苏吴,中蜀),以不搞甚至破坏经济的现象隐藏战略目的(崛起和发展)。中国文明由局部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转化发展。不破不立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4。清算内部血仇,为后来的市场经济做了准备。团结力量,增强中国人的凝聚力(中国人从1840年既是一盘散沙),因为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化不是一夜完成的。推翻政权的造反和革命是军事战争,巩固政权就要反革命了反的也是军事战争。然而推翻前政权不仅必须推翻的不只是的造反和革命是军事战争推翻的前政权,更必须推翻前政权的文化基础,也就是说巩固政权就要文化革命了。中国历史改朝换代换汤不换药就是没有文化革命的结果,相同的文化瓶子装上不同的朝代的酒

5。让“极左”力量退出历史舞台(纯精神追求成份接近100%的人们,在以弱打强的战争时期抛头颅撒热血前仆后继需要他们)由战争时期到和平时期(或创业时期到正常经营需要物质追求成份大一些现实一些的人们)转化(特别是在精神追求成份高的和物质追求成份高的人们之间的竞争中前者的胜出几乎是肯定的)

6。警醒“极右”势力(第一和第三号走资派彻底打倒)打击腐败,如果没有文革今天的当权派腐败起来会更加肆无忌惮

7。制造虚的近似无限的政治价值以换取实的有限经济价值(说的是国际。国内就是用人民公社彻底改革土地私有制和消灭了地主阶级。)

8。跟西方关系正常化(特别是跟美国和日本只有在毛主席的绝对权威下才可以办到的,因为无法想象如果毛主席没有做这些事的话别人可以办得到)。

9。文革中中国的中学外语教育从俄语到英语也为改革开放准备了外语人才。

10。人们对文革的批评中的所谓说假话也为适应后来的市场经济做了准备,因为老实人是经不了商的,为后来的跟西方美国的经济竞争做准备,不仅军事竞争是兵不厌诈,经济竞争也是兵不厌诈


村庄 回复 悄悄话 不记得啦!只记得我说过中国重思想方法,因此没有体系。西方重工具方法因此有体系。比如说数学,中国有《九章算术》就是一些题目里面包涵了方法却不是固定的有解答的学生在解答这些题目中学习却几乎没有公式。没有体系比较有体系有教育和交流的相对不便,却有思维自由的好处。没有体系的教育和交流的不便给传承和普及带来不利,对中国人的智力的发展似乎没有太大的阻碍。所以新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普及教育,有人指出学圣经两千年中国人的文盲率基本上没变化;而学毛主席语录则大大地提高了中国人识字率。我也是瞎掰
落地窗 回复 悄悄话 突然想起,应该还有教育问题。我记得你曾经写过关于教育的问题,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其实教育是否迂腐,和教育的具体内容是西方的数理化英美,还是东方的四书五经没有太多的关系。四书五经修身的启蒙照样能教出毛泽东那一批的拔萃人才,西方的文化知识照样能教育出现在的一批思想僵化教条的精英分子。这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问题。
我觉得教育的根本目的第一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其实就是为了被质疑,被挑战,被超越而不是固步自封。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就有这方面的先期实践作用。
建国之后的全民教育,不同于曾经的私塾学堂教育,只有很少的人才有机会去接触。而全民教育的一个问题也许就是模式化程序化。当只有少数人接受教育的时候,可以择名师而从,可以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有针对的教育,而当教育成为了一项基本要求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质量下降,还有模式化。而一旦教育的目的成了为教育而教育(升学),而不是为了明世理,明志向,就走向歧途了。而如果教育的地位(譬如高等学府)太高的话,很容易扭曲教育的初衷。
所以如果达到一定的全民教育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高等教育的地位放得低一点再低一点再低一点,这样才不会因教育程度不同而出现各种歧视,扭曲教育的本意,也扭曲很多学生的天性。而当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一家工厂,一个农社的地位之间的剪刀差不那么大的话,教育这个问题才会回到它原本应该代表的意义上来。
我瞎掰半天,你那篇文章里是怎么说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