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我的”谈起

(2009-06-10 08:02:42) 下一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小宝宝开始用“my, my”这个词。其实,小孩子生下来是很单纯的,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是自然的,空气、大地、湖泊、草地、鲜花,而渐渐地我们把一些“自我”的概念给她,她开始认识书是我的、玩具是我的、到后来演变成为车是我的,房子是我的,等等。这让我想起新书《The new earth》中一个同样的场景。作者指出,当小孩子们因为被别人拿走书或玩具大哭的时候,他伤心的其实不是玩具本身,不在乎它的质地、颜色,重要的是那是“my”。人类常常在物质中找寻自我,靠物质来表现自我,但最终会在物质中迷失自我。

    这本书写的很好,是至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因为书上写了大量的人的意识深层的东西,所以可能被国内限为禁书,我希望能经常写出一些章节跟朋友们共享。只是会由于自己翻译、理解上的局限,可能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The egoic mind is completely conditioned by he past. Its conditioning is twofold: It consists of content and structure. One of the most basic mind structures through which the ego comes into existence is ident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字面意为鉴定认识它来自拉丁语,翻译过来大致就是“我”和事(我将它翻译为物质)溶为一体。通俗地举个例子讲,女士们买的化妆品,很多的时候,你不是买这个产品而是“identity enhancer”, 因为它们价格高,独特,“我的”个性才能体现。如果人人都能买得起,它们即失去了psychological价值,剩下的只有物质本身的价值,也就没有了对“我的”吸引力。整个消费群都是在试图在物质中找寻“自我”,而Ego的满意度是短暂的,人们又开始不断地找寻、不断地消费。这似乎很符合当今中国人推崇地自我、个性,而西方人却开始大谈回归自然。

    老人们常说“万物皆有灵”,西方文化中,人们也相信万物即使所谓无生命的物质都有其精神(spirit,我觉得中文用灵字更贴切)。而当社会物欲横流的时候,人们就无法嗅到宇宙万物的芬芳,也就无法探寻生命本身的奥秘。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无暇去体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常人是被物欲所支配。建议你观察自己与事物的关系,没有了这些物质,你就比别人高一等或矮一吗?你经常谈到你拥有的东西,以提高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吗?当发现别人拥有的比你多,你会生气、不满吗?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我们不能短时间内改变,但给自己一个空间,留意观察,你就会慢慢减少Ego, 慢慢提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