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不转帖

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个人资料
木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虎妈育儿理念和实践的核心是自私和狭隘

(2011-01-16 07:56:56) 下一个

虎妈育儿理念和实践的核心是自私和狭隘

 

木愉

 

最近华 尔街日报上登载了一篇文章,标题叫中国妈妈为何高人一筹。现在传播甚远,闹得沸沸扬扬,连美国公共电台今天也采访了作者蔡美儿 Amy Chua)。这篇文章还是一个美国 人推荐给妻子看的。她读了后,连连对那个美国朋友说,她差得远了,根本没有对孩子如此苛刻教育。回到家,她把这篇文章让小儿子读,小儿子一边读,一边挞 伐。

 

我回到 家,也读了这篇文章,发现中国家庭大都这样严格教育孩子的,区别只是程度。作者是个中国妈妈,是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有两个女孩。一开篇,她就说,人们都 发现中国人的孩子学业优秀,又大都会几种乐器。羡慕之余,会好奇,中国家庭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在作者看来,道理很简单,就是严格的教育。比如她家,有几条 规矩,不能看电视,不能玩电子游戏,不能到外面参加过夜聚会,不能得A以下的成绩,不能……在作者看来,学习并不总是带来快乐,只有用强迫的手段,才能让 孩子学习。西方家庭的家长总是正面鼓励为主,生怕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而她总是不惜用否定性的字眼激励孩子。在她看来,否定并不会让孩子的自信泯 灭,相反,只会催人上进。

 

晚上带 小儿子到体育馆锻炼的时候,我在车里跟他讨论了这篇文章。他对那个母亲的做法完全反对,认为生活要快乐,而生活在那种家庭环境里,不可能快乐。我说快乐总 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连一份好工作都没有,甚至失业,那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他不同 意,说:“没有好工作,也可以快乐。你看好多人并没有好的工作,赚得不多,却也快乐。”我反驳道:“如果没有好工作,连吃住都难保证,哪里还有钱去追求快 乐。比如你喜欢玩电子游戏,没有钱,连网都上不了,就无法快乐起来。”

 

前两 天,因为下雪,学校关门,他呆家里。我布置他读一本小说,是我最钟爱的小说家John Grisham写的,叫《The testament》(遗言)。想不 到这本书成为了小儿子辩论所使用的论据。他说,这本书里的主人翁是个富人,却一点不快乐。我知道他还没有读完,有心激将他读完。就说:“你才看了个开头, 哪里知道人家不快乐?”他立刻言之凿凿,反驳道:“开头就说这个人有很多股票和房产,但是不快乐。最后又说他经常生气,说明他的确不快乐。”看来,他很快 地把全书浏览了,把主人翁的大体背景都了解了。我只好说,一般而言,富人要比穷人快乐些,当然不排除个别例外。正如你看到有的穷人也快乐一样。但是穷困潦 倒大抵不会为人带来快乐。

 

其实, 我并不完全赞同那个母亲,教育得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有的孩子,你像蔡美儿一样咒骂“垃圾”,他可能会像马一样得到鞭策;有的孩子则可能破罐子破摔,跟父 母的期望越来越远;有的孩子则可能离家出走,甚至选择绝路。对孩子得严格,但是也得有度,超过了那个度,也许孩子学业上出类拔萃,却在情商上是个低能儿。

 

最让我 不能接受的是蔡美儿规定孩子不能参加“school play”(校里的演出?),也不能自己选择校外活动。根据她的其它“不 准“规定,我可以大胆地猜测,她不允许孩子花费时间在跟学业和她要求的学习项目不相关的其它活动上,这些活动应该包括公益活动。

 

中国人 在国外很多社区最为当地人诟病的是自我中心,不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不愿意在时间上和金钱上为社区作出贡献。蔡妈妈的育儿实践就有这种嫌疑,都这样育儿的 话,华人的下一代只能让周围的人厌恶甚至仇视。孩子们也许在学业上成功了,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但他们也许在做人上却是跛足的,不能德艺双馨,德才兼 备,难得为周围的人认同和接纳。

 

据说蔡 妈妈已经已经收到成千上万封指责她的信件,多是指责他虐待儿童。可是今天蔡妈妈在接受美国公共电台采访的时候,还是很自鸣得意。说,不管别人如何批评她的 育儿方式,她不care, 只要她的女儿们爱她,就行了。采访人问她:“她们真的爱你吗?”她毫不迟疑地回答:“是的。”

 

蔡妈妈 是菲律宾华裔,出生于美国,从文化上而论,应该是美国人,可从她的文章里看,却看不到一点美国文化的影子。她还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耶鲁法学院是美国 政治家的摇篮。培养美国精英的耶鲁法学院教授却居然有这种反美国主流教育理念的理论和实践,也是咄咄怪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1)
评论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我也把拙作和留言读了第二遍,获益良多。
噢颜颜 回复 悄悄话 这文浏览第二遍,因为保存博客是你的这篇文。
这次细看留言,大乐,:)。
yanlan 回复 悄悄话 好像《圣经》上说,孩子是上帝暂时委托父母保管的,父母是不是应该私自占有并且强加于其意愿,这个问题有待商榷!ANYWAY 我赞同楼主的观点。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nightrose的评论:
谢谢评论。现在一时的欢乐跟未来大半生的快乐的确不能同日而语。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扬子江酒店的评论:
我想是的。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八月里的小雨的评论:
彼此妥协。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飞来寺的评论:
你批评得有道理。我是就一般而言。
木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虎妞娃娃的评论:没有读全书,不过窥一斑见全豹。
虎妞娃娃 回复 悄悄话 1.WSJ上的文章是她的炒作,如果看了她的书,其实程度上还是相差蛮大的。
2.书里其实她自己意识到其实推妈不推妈,要看小孩子的性格。她的老大就很好,老二是她最后妥协了。
3.书里有些观点还是很同意的。
4.如果她不是十分extreme,也不会出书,更不会上NYT的畅销榜,对比个例的时候,不能百分百的借用。
飞来寺 回复 悄悄话 虎妈并不Chinese,她确实不懂中华文化的精要。
但她的文章可以引发思考很多更深层的社会、文化问题。
我基本同意你的观点:“虎妈育儿理念和实践的核心是自私和狭隘”。但从你最后一段所反映的,觉得你把学校、学历和人的品格挂得太紧。美国近来内外出的问题,不就是人们太迷信精英了,背离建国时的一些基本价值所引起的吗?“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这句话太精准了。

八月里的小雨 回复 悄悄话 你小儿子多大?他听你的,还是你听他的?
Pach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扬子江酒店的评论:
有道理。另外个人观察在平常生活中动不动觉得被歧视的人往往都是自己歧视意识极重的人
扬子江酒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funanhe的评论:
对,大家千万别当真,她就是要炒作。她小时候估计一听到人家叫她“Chinese”,她就和人家急,你们当真认为她这么认同中国文化?愿意自己把自己归为“Chinese Mum”?你们身边有多少ABC愿意别人叫他们“Chinese”?何况几十年前?
dalet 回复 悄悄话 出人头地的功名意识就是此类中国母亲的本质。
物质至上的唯物主义会得到美国老左的认同
funanhe 回复 悄悄话 那姓蔡的就是想多卖几本书,大伙别当真。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支持一下木榆。
有些美国青年(或美国长大的青年)把一时的欢愉和目前的享受等同于快乐,所以强调今朝有酒今朝醉,年轻的花季就一次,现在不纵情狂欢,找朋友,去酒吧,跳舞,以后上班工作了难免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朝九晚五,无聊之至。
其不知在为心中理想努力拼搏中也有快乐,虽然表面上看一些富人工作而挣大钱,可是很多白手起家的富人之所以工作拼命是因为他们享受工作,以苦为乐,喜欢工作的挑战和刺激。这是一些整天强调快乐的青年永远无法体会的。
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都不简单,不好做。像范仲淹当年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的穷人那么多,问题那么多,从政者还哪有乐的希望?只能说这种"乐"体现在为自己的理想事业工作上。现在被推崇备至的林肯,当年力争废奴运动,主持北方政府参与内战,受到各方势力攻击,已经自觉连任无望,写下了职权交接信,全靠当时战局扭转,北方军队一路挺进,把南方打得将近投降,才获得支持又当了一届总统。但是当史学家读到他签署废奴宣言文件的日记时,会发现他坚信这是他在职期间办的最好的一件事,自己也会因此被载入历史。
所以快乐不是简单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人总是有惰性的,现在想做的事和以后想做的事往往不完全一致。比如以后想去周游世界,但是现在又想休息娱乐,不把自己逼得太紧,不想攒钱或者加班。那么除非中彩票,又怎么能两者兼顾?所以中国父母有时逼孩子,是想帮他们看到未来的前景,为未来着想,而不是只活在现今。当然孩子成年以后有他们的人生理想,要是他们愿意过平常的生活而不想拼命努力,那也只好尊重他们的意愿了。
美丽风景 回复 悄悄话 木愉这个好。
完全赞同你家公子, 生活要快乐。
好孩子完全可以参加各种活动, 读书照样好, 才艺照样精。 这位AMY妈妈怎么可以以偏盖全, 以为中国妈妈都像她?基本属于心理不健康的那种。
pach 回复 悄悄话 回复bill007的评论: agree
pach 回复 悄悄话 这篇写的不错。其实不是推不推的问题。蔡的行为除了敢于直面说出自己的理念并相信自己-regardless of what others think外,其它看不出美国文化的影子,还有她言辞中隐含太多的歧视意识,让人惊叹。she is a true product of her parents, no doubt。

bill007 回复 悄悄话 这就是受虐后遗症,估计虎妈小的时候也被虎外婆虐待过。这样虐待出来的孩子就算学习再好也只是个高质量的奴才。
曾宁 回复 悄悄话 木鱼哥哥,贴过去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