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梦

我不过是喜欢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而已。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浅述菩萨道 - 转载

(2008-06-18 12:52:22) 下一个

文:淡然居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1b0f3701009jms.html

 

根据《巴利三藏》及其注疏,菩提或觉悟有三种:

 

一、正等正觉或三藐三菩提;

二、辟支菩提;

三、弟子菩提或声闻菩提。

 

弟子菩提又可再分为三种:

 

上首弟子菩提,这就有如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的菩提;

大弟子菩提,这就有如大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的菩提;

以及普通弟子菩提。

 

在佛陀时代,包括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在内,一共有八十位大弟子。现在已经不再有上首弟子与大弟子,而只有普通弟子。

 

想要解脱的人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修习至证悟三种菩提的任何一种,以达到他的目标。

 

现在将依据《巴利三藏》及其注释,谈谈一些为勤修菩萨道(大菩提乘者)而解释的诸波罗蜜,以便提升他们累积大菩提乘波罗蜜的技巧。

 

如果要详细地讨论诸波罗蜜,我们必须探讨波罗蜜的以下十六个方面:

 

一、什么是波罗蜜?

二、为何称它们为波罗蜜?

三、有多少个波罗蜜?

四、它们的次序如何?

五、什么是它们的特相、作用、现起及近因?

六、什么是它们的条件?

七、什么是污染它们的因素?

八、什么是净化它们的因素?

九、什么是与它们对立的因素?

十、如何修习它们?

十一、如何分析它们?

十二、如何组合它们?

十三、什么是成就它们之法?

十四、需要多长的时间成就它们?

十五、它们能够带来什么利益?

十六、什么是它们的果?

 

以下将逐步展开讨论。


什么是波罗蜜?

波罗蜜是与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相应、而又没有受到渴爱、我慢与邪见污染的高尚素质,例如:布施、持戒等等。

 

为何称它们为波罗蜜?

 

伟大的诸菩萨是至上的,因为他们基于他们的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素质的卓越,而成为诸有情当中最为超然者。

 

他们拥有无比的清净戒,定力既深且强、智慧既高且广。

他们那以禅定为基础的智慧能够如实地彻知诸法。

他们能以智慧之光照见过去与未来。

他们能够照见这世界及其它世界。

 

由于这些波罗蜜,最终他们得以体证涅盘而成佛,脱离了生死轮回。

 

他们教导趣向涅盘的八圣道。所以波罗蜜即是他们的性格或行为。

 

菩萨是成就与保护这些波罗蜜的人,而波罗蜜则是属于这些至上者的高尚素质。

所以,如果你们是菩萨,你们就必须成就这些属于至上者的高尚素质。

 

有多少个波罗蜜?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问佛陀道:「世尊,导向成佛之法有多少个?」

佛陀答道:「舍利弗,导向成佛之法有十个。是那十个?舍利弗,布施是导向成佛之法。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与舍是导向成佛之法。」

 

它们的次序如何?

 

在此,「次序」是指教导的次序。这次序是源自开始实践波罗蜜的次序,而这又是源自省思它们的次序。

先受到省思与实践的素质即先教。一般上,每一个波罗蜜以下一个波罗蜜为根基时,它就会带来更大的果报与利益。所以,具备戒行的布施有更大的福报,等等。


以下是另一个解释波罗蜜次序的方法的摘要:

 

最先举出的是布施:

 

一、因为它是一切有情共有的(素质),原因是即使最普通的人也能够修布施;

二、因为它的福报最小;

三、因为(和其它波罗蜜比较)它最易于实践。

 

在布施之后即举出持戒:

 

一、因为持戒净化了施者与受者双方;

二、为了显示布施能够利益他人,而持戒则防止伤害他人;

三、为了在显示获得财富之因(布施)之后,再显示能在未来获得投生到善趣之因(持戒)。

 

根据业报的法则,布施能够带来财富,而持戒则能导致投生到善趣,即天界或人间。

持戒清净者的布施能够圆满其愿。

 

在持戒之后即举出出离:

 

一、因为出离圆满持戒的成就;

二、为了在教善身语行之后就即刻教善意行;

三、因为持戒清净者能够轻易地成就禅修、证得禅那;

四、为了在举出舍离身语的违犯之后,即举出舍离意的困扰。

 

「出离」并不只是指舍离外在的物质,而是也包括舍离内心的烦恼。

 

佛教把烦恼分为三个层次:

 

一、潜伏性的烦恼,即潜伏在名相续流(心流)里的烦恼。

二、困扰性的烦恼,即浮现在心里的烦恼。

三、违犯性的烦恼,即已导致造作不善的身行或语行的烦恼。

 

持戒能够制止违犯性的烦恼,令它不能呈现于身行及语行。

止禅则能镇伏困扰性的烦恼,令它不能呈现于心中,尤其是在禅那或安止定的阶段。

智慧或观智则能根除潜伏性的烦恼。

 

在出离之后即举出智慧:

 

一、因为智慧能够圆满与净化出离;

二、为了显示没有禅定即不会有智慧,因为禅定是智慧的近因,而智慧则是禅定的现起;

三、为了显示利益他人的方法善巧智是出自倾向于他人的福利而修的禅定。

 

在智慧之后即举出精进:

 

一、因为通过激起精进才能圆满智慧的作用;

二、为了显示菩萨在观照众生为空之后,又为众生的福利而实行艰巨的工作;

三、为了举出必须在深思熟虑之后才激起精进,符合以下的格言:「深思熟虑者所做的事能够带来极殊胜的果报。」

 

在精进之后即举出忍辱:

 

一、因为精进圆满了忍辱,就有如所说的:「精进者通过激起精进,而克服了诸有情与诸行带给他的痛苦。」;

二、为了显示精进者的毅力;因为有耐心的人不会烦躁,反之能够持恒于自己的工作;

三、为了显示勤于为他人的福利奋斗的菩萨是不会渴求回报的,因为在他如实地照见诸法时是不会有渴爱的;

四、为了显示菩萨必须无瞋地忍受他人加诸其身的痛苦,即使是他尽了全力为他人的福利奋斗时(他人毫无道理地加诸其身的痛苦)。

 

在忍辱之后即举出真实:

 

一、因为只有具备了真实才会有持久修习忍辱的决心;

二、在举出无瞋地忍受他人加诸其身的痛苦之后,再举出自己说想协助他人之言是绝对真实不虚的;

三、为了显示菩萨通过忍辱而不会在遭受他人辱骂及虐待时心有动摇,以及通过真实语而不会舍弃跟他敌对的人。

 

在真实之后即举出决意或决心:

 

一、因为决意圆满了真实。这是因为决心不会受到动摇的人才能圆满地舍离妄语;

二、为了在显示言语毫不虚假之后,再显示不受动摇地依言实行,因为献身于真实的菩萨能够毫不犹豫地实践自己布施等之愿。

 

在决意之后即举出慈:

 

一、因为慈圆满了欲致力于他人福利的决意;

二、为了在举出欲致力于他人福利的决意之后,再举出真正应当实行之事,因为「决意累积菩提资粮者常住于慈」;

三、因为只有决心不受动摇者才能持恒地致力于为他人的福利奋斗。

 

在慈之后即举出舍:

 

一、因为舍净化了慈;

二、为了显示在提供他人的福利时,若遭受他人的折磨也须以舍心对待他们;

三、为了显示菩萨对祝愿他幸福的人也保持平等心的殊胜品德。

如是,当依上述的解释理解诸波罗蜜的次序。

 

什么是它们的相、作用、现起与近因?

 

整体来说,一切波罗蜜都拥有利益他人的特相、协助他人或不犹豫的作用、现起为希望他人幸福或愿证得佛果、及近因是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什么是它们的基本条件?

 

简略地说,诸波罗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一、至上愿;

二、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三、四佛地;

四、十六种内心倾向;

五、对布施等的利益及不布施等的过患的省察智;

六、十五种行、五神通及获得它们之因。

 

诸波罗蜜的第一个条件是「至上愿」,而此愿又必须具备八个条件。

 

此愿就是:

 

「能度者我当度之;

能解脱者我当解脱之;

能驯服者我当驯服之;

能平息者我当平息之;

能得舒适者我当令其舒适;

能证悟涅盘者我当引导他至证悟涅盘;

能清净者我当清净之;

能觉悟者我当令其觉悟。」

 

这是一切波罗蜜必须具备的条件。而此愿又必须具备以下八个条件:

 

一、人身;

二、男性;

三、因;

四、得见导师(即佛陀);

五、出家;

六、德成就;

七、增上行;

八、想要成佛的极强之欲。

 

(一)人身:只有得人身者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龙、金翅鸟等所发的至上愿是无效的。

为什么呢?因为其它身与必定以人身证得佛果的佛陀不相符。

诸位,如果你们有足够强的愿或善欲想要成佛,你们可能会在未来成佛。

但应当记得有这么一句格言:「若愿望就是马儿,乞丐就可以骑马。」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是发个愿就能够获得想要的东西,那么,穷人很快就会变成富翁了。

所以只凭发愿是不可能证得佛果的。

你们必须通过舍弃一切财富、肢体与性命去圆满十波罗蜜。如果这么做,你们就有可能会在未来成佛。

 

(二)男性:对于已得人身者,只有男人所发的至上愿才有效,女人、黄门、无性人及阴阳人所发的至上愿是无效的。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必定是男性的。

就有如佛陀所说的:「诸比丘,这是不可能的,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即女人能够以女性身体,而成为正等正觉的佛陀……

(三)因:这里是指已证得所需的原因、助缘。

即使是男人,他所发的至上愿必须在具足所需的助缘之下才有效,意思是他必须具足所需的基础,否则即无效。

此因是指:他必须有能力在听佛陀开示一首有关四圣谛的偈,而当时或刚听完时即证得阿罗汉圣果。他必须拥有足够的波罗蜜才能具备如此证悟阿罗汉圣果的条件。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