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耶稣受难十字架 上天降灾以色列—马太系列(4)

(2010-04-02 18:10:02) 下一个
要是按着马太受难曲三个小时的次序讲下来,那可要了庭榕的老命,庭榕为了写前面几篇马太的文章,已是不吃不喝忙到半夜。该曲的精彩乐段实在太多,所以只能挑选一些来欣赏,而且尽量做到使大家多餐少吃,不然一次吃得油腻过多,上吐下泻,估摸着以后没人要吃庭榕做的菜了。

— 引子
今天星期五,正是耶稣受难的日子,不妨听听巴赫音乐中受难的耶稣,感受主为世人所付的无比代价,以期我们为他的爱而感动,从而把心归向与他。
话说耶稣深夜带几个门徒,去一个叫客西马尼的地方,做野外小组祷告。犹大心想这正是月黑风高捉人的好机会,连忙跑到祭司那里通风报信。祭司得到潜伏密探的情报后,紧急出动一支特工小分队,成功抓住耶稣,并连夜押到公堂会审。祭司们群情激愤,你一个木匠竟冒充上帝的儿子,蛊惑人心,还行些骗术拉拢我们的人,抢我们的饭碗,死可忍,钱不可忍!
祭司们一致决定要斩草除根,把邪教的教主耶稣碎尸万段方为上策,可当时以色列被罗马帝国统治,需做罗马巡抚彼拉多统一战线的工作,才能处死耶稣。于是鼓噪当地百姓,以大无畏赶鸭子上架的气势,逼得彼拉多同意钉十字架处死耶稣。

— 受凌辱的耶稣
罗马士兵就把耶稣带进衙门,戏弄一番,用荆棘编的冠冕带在他头上,吐唾沫在他脸上,拿苇子打他的头。(马太福音27:27-30)
巴赫在此处采用的众赞歌是全曲中最著名的众赞歌,原歌来自十六世纪作曲家Hassler创作的受难世俗歌曲《受创伤的头》,巴赫充分发扬了他的忽悠才华,把这首歌曲重新整容,改头换面,使小家碧玉变成绝世佳人。在马太受难曲的十三首众赞歌中,巴赫就用了五次这首歌的曲调,可见其重要性,通过一次次的渲染,把宗教感情逐步推向高潮。只是每次歌词不同,或有调性的改变,或有和声的改变。好比歌曲有时像布什,有时像奥巴马,虽然肤色党派不一,但美国总统的身份是一样的。
“啊,头颅,布满血迹和伤痕,充满痛苦和轻蔑;啊,头颅,在荆冠下经受折磨和嘲弄;啊,头颅,曾经美好亲切,受到崇拜和赞美。
但是现在极端的污辱,全都涌向你!
你的面容这样高贵,在你面前这个强大的世界,应当退缩胆怯,
怎能向你喷吐污秽?现在你变得多么苍白!谁的目光像你的如此明朗,
世上不曾有过这样的光芒,怎能这样毫无羞耻地亵渎?”



— 耶稣之死
士兵让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来到各各他(骷髅地),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从正午到下午三点,黑暗遍布全地。耶稣在大约三点时,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甚么离弃我。
旁观的人里有听错的,误把以利当成以利亚(旧约犹太的一个先知),不由嘲笑道:“这个人呼叫以利亚呢。”请注意在乐段里,这句话是由合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一人听到这话后,还落井下石,拿醋送给耶稣喝。其余的人都幸灾乐祸:“且等着,看以利亚来救他不来。”这句话也以合唱唱出。
耶稣又大声喊叫,气就断了。(马太福音27:45-50)
耶稣在作品中一直以弦乐的伴奏形式出现,象征其神性。与之对比,其余人只以低音提琴伴奏。而当这段最后唱到耶稣之死时,弦乐却消失,象征了耶稣的死亡。耶稣是道成肉身来到世上,具有人神两性,当他最后频临死亡时,大声喊着上帝为甚么离弃我,令人泪下,其人性流露无疑。当福音传道人(讲故事者)翻译以利这句话时,巴赫把音提高四度,增加悲剧色彩。
旁观者的冷血讥嘲是通过急速的合唱展现,与耶稣的临死音乐形成鲜明对比。
你不得不说上一句,巴赫太有才了,一段宣叙调胜过世上万言。


紧接耶稣死后的众赞歌也是来自《受创伤的头》,是五次中的最后一次出现。更加悲哀沉缓,宛如安魂曲,歌词又带有安慰。听众的情绪被煽至高潮,多愁善感者莫要忘了掏手绢。歌词:“当那一天我必须离开这里时,而你不会离开我;当我必须承受死亡时,你会来到我身旁!当我的心灵忍受最痛楚的折磨时,你的恐惧和痛苦 ,会让我从苦难中获得解脱!”



— 天谴
 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到耶稣复活以后,他们从坟墓里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百夫长和一同看守耶稣的人看见地震并所经历的事,就极其害怕,说:这真是神的儿子了!(马太福音27:51-54)
不用说,讲故事的仁兄极尽其情,弦乐低音和键盘乐器推波助澜,一幅写实风格的画面。
点睛之笔:合唱唱出天籁之音,信仰之声:“这真是上帝的儿子。” 十分喜欢这句合唱,虽然只一句话,却不仅仅是罗马士兵的话,更是巴赫和所有信徒的心声。该合唱优美纯洁,犹如柔板的风格,使人依稀看见布鲁克纳和马勒在前方招手。

大祭司看着耶稣断气,才把悬在半空的心放了下来,要知大祭司为何如此胆战心颤,请看下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