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神秘的狂喜 — “走火入魔”之斯克里亚宾

(2012-02-26 17:46:13) 下一个
因电影《日瓦戈医生》而被广为人知的原小说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在其读中学时曾是斯克里亚宾(1872年1月6日-1915年4月27日)的邻居,后在他的自传体随笔《人与事》中回忆道:
“毗邻的别墅里(斯克里亚宾)用大钢琴演奏的第三交响乐或《神圣之诗》的片断与章节……天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乐曲呀!交响乐如同遭受炮火轰击的城市,接连不断地坍塌与倾倒,交响乐完全是由残垣断壁堆积起来的。乐曲中充满经过疯狂加工的、新的内容,如同生长中的树林充满生命与清爽那么新,树林在那天早晨披上了1903年而不是1803年新春的嫩叶。就像树林没有 片叶子是用皱纹纸或染色铁皮做的一样,在交响乐中也没有一点虚假的深刻,没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动听空谈,什么“像贝多芬”呀,“像格林卡”呀,“像伊万伊万诺维奇”呀,“像马丽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女公爵夫人”呀,他所谱成的曲子具有一种悲剧力量,它对一切腐败但又被人赞扬的,和对伟大但又十分愚蠢的东西嗤之以鼻,它大胆到狂妄的程度,充满稚气,它像放荡的安琪儿有些天然淘气而又自由自在。”

这部把少年帕斯捷尔纳克震撼住的第三交响乐《神圣之诗》,正是被斯克里亚宾视为自己创作生涯的转折之作,他在里面试验了新的和弦,即后来被称为著名的“神秘和弦”,他称道“这是我第一次在音乐中发现光,我第一次体会到欢乐中的沉醉、搏斗和窒息。”

虽然斯克里亚宾与拉赫玛尼诺夫师出同门,后人对两人的欢喜程度却是迥然不同,后期浪漫主义大师拉赫玛尼诺夫的曲目是音乐会的常客,而对斯克里亚宾的重视却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悄然萌芽,但大众依然对其的作品兴致不高,擅长弹他钢琴作品的音乐家也是寥寥。
这位被帕斯捷尔纳克视为俄罗斯文化胜利的化身,究竟怀揣何种稀奇古怪的思想,使得人们一提起斯克里亚宾,他头上的神秘主义标签便扑面而来,连他离奇地死于嘴唇的疖子也被认为是神秘事件,他计划的比瓦格纳乐剧更为大胆的《神秘剧》便随之与世人无缘,他曾宣称:“我将永生,我将在《神秘剧》的欢悦中窒息。”,可惜他过早地消失在神秘狂喜的前面。

简而言之,斯克里亚宾早期受到叔本华和尼采的影响,推崇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后又沉迷于象征主义和通神论,而在后两者中的神秘主义却是贯之其神韵的始终。
19世纪末从法国发起的象征主义运动在20世纪初的俄国兴盛开来,象征主义认为艺术应用间接的方式来表现更绝对的真理,把宗教神秘主义与所谓“原始性”的兴趣和复杂微妙的颓废崇拜结合起来。
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恶之花》的作者法国人波德莱尔这样描述::“在某些近乎超自然的心理状态里,生命的深远完整地在我们眼前的景象中袒露,虽然这景象可能常见,这景象就成为生命的象征。”
诗人之眼在幻觉朦胧之中更能体察事物内在的“隐秘深邃的和谐”,美的真实被掩藏在自然的外在表象里。
神秘主义与象征主义一开始就有着不解之缘,其后在俄国更是表现得如火如荼。
斯克里亚宾不单纯是一个音乐家,他热爱哲学,文学和宗教,对神秘体验和宇宙源头有着病态般地着迷。他的俄国文学朋友们对他的灵感刺激是显而易见的。
勃留索夫迷恋过:“我在秘密的空想中,创造了大自然的理想世界。这荒野、岩石、水,对这个理想世界来说,等于是尘土。”
其中最具天才素质的勃洛克对斯克里亚宾的影响尤其巨大,
“ 在酒吧、小巷、十字街头,
在电灯的梦境中,我度过不眠之夜,
追求着无限的美,
探寻者永远向往深巷传闻的人。”
1909年斯克里亚宾相识象征主义诗人伊万诺夫,伊万诺夫曾写过一种他追求的理想:“追求一种新的大一统,宗教和神秘主义的世界观,神秘主义对历史的解释,其追随者在观察每一件事是,内心深处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不受理性主义的束缚,以意识原本的整体为基础的宗教体验,照亮世界也拯救世界。”这同样为斯克里亚宾的后期作品写下一个精辟的注脚。
二十世纪初,斯克里亚宾开始对东方神秘主义哲学产生兴趣,他开始把音乐当作某种神秘的宗教仪式来思考。
斯克里亚宾以后又在布鲁塞尔接触到通神论,他的神秘主义观念日益加深,成为他的创作泉源,更把他的作品看成是为导致“狂喜至极神秘意境”所作的准备。
通神论不是一种宗教,而是宗教哲学,含有某些荒诞离经之论,其主旨是崇尚人的直觉,因直觉比感觉和理性更接近事物的真相,它相信世界的精神性和人的灵魂轮回。
心理学上的“自我疆界”或许可从另一角度解读神秘主义,当婴儿出生后的最先几个月,他没有自我疆界的意识,他认为他与这个世界是融为一体的,他饿了所以他妈妈也饿了,他动了动身体,这个世界因此也动了。等到渐渐长大,他慢慢意识到自己与世界区别,自我疆界的意识便会逐渐产生,一直延续到青春期,甚至到成年。
当一个成人的心灵不断提升,自我疆界不断扩大,达到与宇宙或与神融二为一之时,心中的喜悦甚至狂喜油然而生,这就是宗教所谓的神秘主义,此时此刻自我疆界全然消失,生命宣告完美完备。
很显然斯克里亚宾强烈向往自我疆界的融解,极度追求狂喜的体验。但在神秘主义的背景之下,斯克里亚宾的个人缺陷逐渐展现,应可推测至其童年心理阴影的影响,以致彰显出他的另一面,一个狂妄自大的“我”,幻想自己是弥赛亚来拯救世界,并表现出不少强迫症状,如洗手癖,触摸钞票前一定要戴手套。1904年他抛妻离子,与他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因为他坚信做自己所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他此举就是为了艺术而献身。很可能正是斯克里亚宾内心缺乏满足,才会如此固执地在神秘主义里追求灵魂的狂喜。
不管如何,斯克里亚宾构成了二十世纪音乐长河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的音乐已然是“超音乐”,“他集革命性和神秘性于一身,遥望便觉那是一条令人胆战心惊的道路。”

斯克里亚宾在为他未完成的《神秘剧》的预幕里写道:
你是谁
用自己响亮的声音在歌唱
用天国的沉默来装饰自己
我是最后的创造
我是敞开的幸福
我是珍贵的钻石
我是响彻一切的沉默
死亡
是白色的音响
我是自由
我是狂喜!


第七钢琴奏鸣曲
又称“白色弥撒”,技术极为复杂,象征神圣圣洁的力量。


交响诗《狂喜之诗》(以下视频为钢琴与小号版)
斯克里亚宾为此作品写长诗以作解释,摘录开始处:
“心灵 / 渴望生活
插翅飞翔 / 在虚无之巅
梦想之光中 / 升起神秘世界 / 妙哉其种种意象和感受
心灵在嬉游 / 心灵在渴求 / 以幻想创造一切 / 陶醉在爱之醇露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