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妙手

把装修做出文化来,把过程当成人生过,把技术揉为故事讲,把读者看作朋友待。如欲转载,请先联系。
个人资料
房崇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青春作伴下江南 4(扬州篇 下)个园、何园

(2011-06-01 07:29:20) 下一个

上一集里说到扬州近代因不通火车而衰,可是恰恰此时金正日的专列开进了扬州火车站,是我错了还是韩国记者错了?再一查,原来从南京经扬州到南通的铁路是 2004 年才通车的,我去国太久,老黄历靠不住了。显然,这也是江主席在任时,造福家乡的事。

 

在历史上,扬州的私家园林曾经胜过苏州。乾隆时的书《扬州画舫录》里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不分轩轾。”可是那以后一是盐商衰落,二是战争破坏,扬州的园林渐渐式微,苏州赢得头牌。扬州园林在鼎盛时超过 200 座,到民国期间剩下残破的 60 余座,大跃进和文革之后又减少到 30 座左右。据说文革中拆掉部分老园子建起了大会堂,但那大会堂后来长期闲置,只能做堆物的仓库。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或开放,或占用)大约只有十几座了,其中最著名而人人要看的,是何园和个园两处。我 80 年代中期来时,只看到了个园。听说何园原处于一个保密工厂的范围内,才得以侥幸保存下来。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建于晚清同治、光绪年间,现在号称是晚清第一园。建得晚也是它得以保留的原因,几十年前这些房子还能用啊。园主何芷舠曾在湖北为官,据说还当过驻法国的公使,所以园中有的部分是中西合璧。前些年国内在科学界以打假知名的院士何祚庥,就是园主的第四代后人。

 

我们到扬州正值周末,园中也是人流拥挤,难以静心观赏。我尽量选一些人少的照片,咱们主要看的是园林。何园可分为四部分,即东、西后花园、居住区和后来扩大进来的片石山房。

 

东园的接风亭。

 

西园的双层游廊复道。何园的游廊长达 1000 多米,贯通各建筑,是独有的特色。

 

西园水心亭和蝴蝶楼。电影红楼梦以及多部影视剧曾在此取景。

园主的居住区,可见中西合璧的风格。

 

路过一树桃花,正好有蜜蜂来凑趣。




片石山房在何园的东南角,我乍看这部分的叠石假山,就觉得更清雅脱俗,与前不同。后来得知,它是在园子基本建成后又买进的隔壁老园,扩容进来的。上世纪 80 年代,上海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考证,它是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石涛叠石作品尚存人间的孤例。但那时已经很残破了,只剩了靠墙的主峰危石,所以又从新整修复原,据说参考了石涛的画稿。我怀疑,现存的这些叠石风格,有多少是石涛的原貌,恐怕更多是出于陈教授的模拟吧?但确实不凡。现在整理照片才发现,我选的多一半都在片石山房里。














再到个园,比何园的面积小,但历史更久,建于清嘉庆年间。园主爱竹,种植了多种竹子,“个”就是竹叶的形象。个园的特点也是堆石假山,不大的园内却分出春夏秋冬四个景区。

春山只是全园的序幕,表示春天短暂应该珍惜,就是石笋与竹丛的结合。为了避人,没有拍入个园的门匾。



夏山是园中主体,采用太湖石,利用水面和石洞阴凉表示避暑之意。



秋山采用黄石,造型硬朗险峭,有肃杀的秋意。



冬山用晶莹的白石模拟雪景,墙上有风洞。这面墙透过圆窗看到春景,寓意冬去春来。



扬州园林的一个特点是用石取材广泛,因为本地不出石头,盐商可以用运盐的船从各地把石头建材运回来。而苏州本地盛产太湖石,就因地取材了。

看过瘦西湖和两个私家园林,我们都觉得这一天内容很丰富了。可是一位南京主人同学还没有忘了“晚上水包皮”,要让我们全面体验扬州。她可不简单,是资深美女作家,省作协副主席。我们30多人来到陆琴足艺,享受了一番洗脚的艺术。这个老板陆琴也不简单,本是一修脚女工,先成劳动模范,后做人大代表,每次都带着修脚工具去北京开两会,给主席总理都修过脚,以足艺成名。她现在已开设多家以自己命名的足艺馆,在扬州和南京都有分店。她是扬州三把刀在现代发扬光大的代表。

与洗脚工聊天,他们是来自安徽农村的孩子,阅人无数。一个天津出身在北京住了30年的同学自称北京人,立刻被揭穿。他们洗一个脚,只有1/8是他们所能得到的工钱。不禁感慨,人大代表老板赚得真不少。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