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修房工程进行当中,还没告一段落不够《房崇修房》成篇的时候,回过头来插上一篇进化史,是个不错的选择。用电视节目作比喻,《房崇修房》是实况转播,进化史系列就是纪录片,节目得花搭着放,观众才不烦。
这篇写家庭厅。我一直犹豫怎么写这个词,因为我不知道family room的中文官称是什么。我出国的时间太长了,出国前的生活太清贫了,见闻太有限了,80年代初家里还间间摆床,连客厅都没有,焉知什么又一个厅?我的中文词库里就没有这个概念。过去读外国小说听说过起居室,不知是啥劳什子,近来看国内豪宅广告,才悟出好像就代表family room。可是我不愿意采取这个译法,因为起居这个词含义太泛,老年间皇帝的日记(太监替他记)叫起居注,是吃喝拉撒睡都包括无遗的,准此,家里的哪个房间不可以称为起居室?得了,咱还是硬译,叫家庭厅吧。
1994年第一房。这房仅一层,没有family room,那就勉强把地下室的recoration room拿来充数吧。那时根本不懂板墙是款式老而档次低,还把日光灯当成像宾馆一样。从国内捡来别人扔掉的书法挂历,我就直接贴墙上了。只有音响是新买的,现在早已过时,成了鸡肋。右手的椅子是mini van的第三排座。我自己装了一对法式门,是最初的起步DIY。
1999年第二房。这房子大多了也新多了,第一次有了家庭厅,就去买新家具。亚光的皮沙发,台湾产略带中式风格的方茶几,我是十年一贯制,到现在还用着。把书法挂历装了镜框(4幅),摆上了青铜器(仿制品)和瓷器。电视机是2001年买的背投,以后每个家庭厅都能见到它。
2002年第三房,没有照片,还是这一套。
2003年第四房。雇人铺了实木地板。换了四幅国画,是从多伦多买来的,大效果还好,细看缺乏笔墨功夫,颇后悔买错了,再搬家就不挂了。青铜器还在壁炉上。
2004年第五房。把原来的烧木壁炉换装了一个煤气插入的,其它都原样未变。
2005年第六房(步高园,有室内游泳池)。请看原房主旧貌。
这间房从顶到地都有改变,可惜竟没有留下照片,是因为此房需要介绍的方面太多,卖房时可以上网的照片有限。我在顶上分三格加了moulding,装了6盏pot lights,换了窗和地板,板壁上加了装饰,整个壁炉用drywall和瓷砖包裹,改变了质地和颜色。总之,焕然一新。
2007年第七房。这个房子小一点,家庭厅也是简易型的。这是修完后空着卖时,原有built in书架被拆掉了,换了地板。一对法式门是从第六房的客厅拆下来的(见客厅进化史),这里原来是单门,我拆宽后重新利用了。
卖不掉只得搬进来,为了继续卖,家具布置要尽量简洁,沙发只能放下一个。上次说过,一周即卖出。
2007年至2009年第八房。先看简陋的旧貌,两个built in的柜子,使房间显得狭窄,只有一个入口,进出不便。
我的改造包括:在沙发远端拆开一个通厨房的门,一厅二门,行动线就变活了。拆除了两个柜子,先搬到地下室,后卖掉了。装顶角线和pot lights 7盏,撕墙纸刷新漆,换装木地板。
除了拆柜,广角镜头使房间显得更宽敞了。在右后方那个角落本来是个吧台,被我拆掉,就不装新的了,有时候是以少胜多,减法胜过加法。再看一张我开的门。
从这个角度也能看电视。这台电视机搬到这里就算到头了,我在卖房后把它也卖了。此图露出了厨房一角,顺藤摸瓜,下次该讲我的厨房进化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