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曹植 中学时候的旧文

(2010-07-04 11:56:27) 下一个

  

 

提起曹植,总是让人想起谢灵运,李白,等诸多的文人.持才傲物,吃足苦头.其实,曹植也许持才傲物,好像算不上是文人.文章是文人的立足之本.文人靠文章来显示存在. 如果再加上风流韵事和骂人本领,那更是上品文人.文人认为(其实更希望所有人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据说,陈琳的文章治好了曹操的头痛;据说,韩愈的文章可下退鳄鱼.可见,物质效应是检验文章的唯一标准,除非失望之至,文人才会说:寻章摘句老雕虫-----自我解嘲而已.

曹植阁下恰恰颠倒了顺序.前半生,他春风得意,这恐怕得归功于他的文采.而这个时期,他却骨子里轻视文章,声称:辞赋小道……壮夫不为.流金石之功,建永世之业才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倒是他走投无路时方言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分.”显然这是自我安慰,而且不免是写给乃兄看的.他从心底十分清楚,他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不然他就不会痛苦不堪.文章,不过是百无聊赖的发泄手段.像这样挖文章事业墙角的人,早就该开除文籍了.

一般来说,曹植被成为诗人.那么,谈到他自然要谈他的诗.有人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有人说曹植开创了六朝糜废文风(见郭沫若论曹植”).可见评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云亦云的是蠢才;可是天马行空,信口开河却得冒着露出马脚的危险.其实,诗人也真是不简单,通过摆弄文字就可以显示出才华横溢.也难怪无论古今中外的时总是不肯让人轻易读懂.不过这好像更利于评论事业的发展.

曹植诗如其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一般认为他的后期更有成就,其实未必.

诗歌无非是反映生活和追求(或是没追求).曹植前期的诗,斗鸡赋公宴篇,可以看出他斗鸡走马,日饮夜宴.俨然一个公子哥.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沈湎于金迷纸醉,也不同于一般的附庸风雅之徒.他始终都渴望建功立业:捐躯远从戎,视死突如归.此外,还有送应氏等反映现实的作品.总之,这时的他俨然一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青年才俊.

总结他的前期:”生乎乱,长乎军的经历;”诵读时文数万言的的勤奋努力;援笔立成的过人天赋;还有他非凡的家世,使得他前期的诗:在纨垮之气中带着锐气进取的朝气.;风流浮华之中不乏刚健质朴的民歌之风.

至于后期作品,在所谓的艺术手法上自然得到进一步提高,再文辞上更加华丽,洛神赋在构思上更加巧妙,鹞雀赋”;在结构上更加完美,赠白马王彪加上他险恶的处境,他这个时期的不少作品都相当感人.比如赠白马王彪”:种种彷徨无奈,愤懑悲哀,能说的不能说的,看似预言又止,其实淋漓尽致.算是哀感顽艳的典范.他还有一大优点就是质朴,虽然他好用典故,可总的来看他的文章清晰明朗,让人一看就懂.这一点其实很难能可贵.似乎不论古今中外的文人,哲人,还是音乐人,还有作画的人,大都更适合做专业户-----养泥鳅的------鲁迅不是说过某些人像烂泥塘一样让人不知道其深浅吗?不过这倒也更适合评家们养家糊口.

可是总的来看曹植的后半期,不免太过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虽然名为王侯实为囚徒的身份不可能给他广阔的空间,可有形的阻碍不可能阻隔思想的延伸.前半生建功立业的志向这时已变成沉重的枷锁从精神到肉体的.他后期的是不是反反复复的哀叹,就是无休止的游仙:不得已也想皈依庄老,可怎么也放不开功名;虽然也想纵情于草木,也还亲躬稼穑,率仆役开辟了一片园林,并写了籍田说”,可是从这篇文章中可看出:他在花花草草中叶不忘讲出一番亲贤臣,远小人的治国之道,可谓走火入魔,可悲可笑;虽然他经常也还慷慨激昂,可是不免显得滑稽没落;虽然他还是执着的想要治国平天下,可是他的天下不过是他曹魏的家天下;他不断的向乃兄表明心迹,提建议.甚至写信给司马懿冷嘲热讽,可这些无疑是自讨没趣.

总之,前期的朝气蓬勃此时已变得沉重没落,而且有些滑稽.前期的他似乎具备着成为伟大的诗人的种种条件.可是发展到后期,就像是飞禽走兽变成了生猛海鲜,当然成熟了,也更精致了,更适合文人们品味下酒.仅此而已.

比起和他同样醉心于功名,同样在政治的油锅里浮沈的人,曹植是由一些人性的.他真真切切的疼爱女儿,也的的确确的想念兄弟;甚至在好友丁仪兄弟落入曹丕的法网后,他居然说:’’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很少有政客不对倒了霉的同党划清界限,落井下石的.可是这些也是他不成熟的表现.他在得到曹丕称帝的消息后,居然伙同一群汉王朝的旧臣痛哭流涕.我们当然不会像腐乳 (通儒)一样以为他是为气数已尽的老朽王朝而泣.他当然是由此及彼想到他腹卧薄冰的艰难处境-----这样的冲动自然是自讨苦吃.果然,曹丕知道后极为不满,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

由一种人只有在冷酷的环境下才会成熟.曹植就属于这种人.关于成熟的标志有很多种.而曹植的成熟表现出他怯懦的一面.后半生,他对乃兄乃侄两代皇帝的吹捧如大魏篇”,庆文帝受禅表,读来颇让人反胃.对于曹丕这位害得他成为圈牢之养物”,”骨肉乖离的元凶的死他在文帝诛表现得多么悲哀欲绝,竟然到了要追随而去的地步.他自然不像是胸怀如大海般宽广的中国劳动人民.可是如果说他伪善,好玩弄阴谋(见郭沫若的论曹植”)也纯属不负责任的文人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体会他在写那些呈送皇帝御览的文章时的心情:诚惶诚恐中带着希望,得意于自己文采的同时也不免失落.也许人总是不免从天真而无畏转入虚伪且怯懦吧.可以设想,如果丁仪全家被杀的事推迟几年发生,曹植那篇慷慨昂的野田黄雀行也许就不会写出来吧.

总的来说,曹植是个理想主义者;曹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人悲剧性的程度在于他自认为悲剧性的程度而不是相反.比如郭沫若,据说郭在临死前,有人盛赞他在文化上的地位,他当之无愧的笑了---可见起码对郭自己来说,他活的其所,也死得其所.至于身后骂他的人不过统统是用他的混账气自己,横竖他本人听不见.除此之外,曹植是个确有天赋的人,也还难能可贵的比较真挚.再加上又有些虚虚实实的风流韵事,而且还是曹操的儿子---这些就足够了.足够人们,尤其是所谓的艺术家们,比如画家,文人,剧作家们偶尔会想起他的名字,以各取所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xiaofengjiayuan 回复 悄悄话 i always like to read your article
水巷人家 回复 悄悄话 自言自语。
我是先喜欢上他的故事,然后才喜欢上他的诗歌的。
越看就越爱,那样瑰丽的想象,那样流丽的篇章。前半期那么傻呼呼的冲动。后半期那么诚惶诚恐,又更加卑微而更加傻乎乎的期望。
是个很真实的人。
后半期,他应该大笑三声,然后寄情山水的。不过如果那样,就太对不起那些因他而死去的那么多人了。 。。。

后来又一想,他够幸运了。 生在福中不知副。才是他最大的不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