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德意志大学的兴衰 zt

(2015-06-02 03:19:34) 下一个
发信人: Jerry0803 (Jerry and Tom),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德意志大学的兴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06:04:05 2015, 美东)

德意志大学的兴衰


)、《文化的流亡》(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商务印书馆2010年)包含了对德国大学兴衰史的深入研究,本文撮其要点作一评述。
人们现在谈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想到美国哈佛、耶鲁和英国牛津、剑桥等名校。其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大学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以物理、化学和生
物医学三项诺贝尔奖为例,截至1933年,德国的大学里已经产生32名获奖者,是英法两
国之和,而当时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

德意志大学的崛起要追寻到200年前。当时,德意志小邦林立,尚未形成现代民族国家
。其中最大的普鲁士王国在1806年战败于法国皇帝拿破仑,被迫签订《提尔西特和约》
,割地赔款,稍微像样一点的哈勒大学也被拿破仑占领。国王威廉三世对逃出来的教授
们说:“这个国家必须通过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穷,所
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
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防大臣沙恩霍斯特也说
:“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有在教育与科
学上的世界领先地位。”这时教育家洪堡出任内政部教育文化司司长。他认为:“大学
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
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1810年9月29日,由他主持建立的
柏林大学诞生。洪堡提出了大学三原则,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提出了“为科学而生活”的校训。同时,他还提出了“科学五原则”:

一、科学是某种还没有完全得出结论,没有被完全发现、找到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
和知识的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上的不断反思。

二、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行为准则
的反思。唯有通过研究、综合与反思,科学才能与苍白的手工业区别开来。

三、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仅仅是第二位的。当然,对真理进行的
自由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

四、科学是与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以及对整体世界的
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
有这样,才能形成他独立的判断力以及他的个性,然后,他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
的境界。

五、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
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

   大学三原则和科学五原则送到威廉三世案头,他作出了这样的批示:“大学是科学
工作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从1810年开始,普鲁士国家取代教会成为大学的财政提供者。大学成为完全世俗化的机
构,自我决定教学科研等内部事务。大学校长由教授们轮流坐庄,只需国家认可。教授
有任意的开课权,工资由国家支付,享受社会中上层的生活待遇。同时实行严格的退休
制度,不管是谁,到了65岁,都得让位,但退休后仍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绝不允许
大学教授办公司。企业家资助教授的研究课题,经教授与校长联名签字,就可到税务局
申请减税。为教授的科研项目出资,或资助创新性课题,还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这使德国教授再不缺乏科学经费。

柏林大学的出现,成为现代化大学诞生的标志。此后,这种模式被德意志三十多个邦国
竞相效仿,发展趋势如雨后春笋。它们都是综合性大学,与工科或实用学科的专门学院
有严格区别。大学成了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的中心,人文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数学、
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新体系也确立了真正的独立地位。教授们不再像神学院
时代那样,只能在一种思想体系中思考。研究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新规律,增长人类
的新知识,成了最高的存在形式。只有作为优秀的研究者,才能成为大学教师;照本宣
科,拾人牙慧,只能下课。大学成为研究者的共同体。人事的选择,不考虑个人好恶,
社会地位,也不是口才、写作能力和教学技巧,而是研究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教
授是国家公职人员。国家为年轻人设立专门的研究基金。大学设有编外讲师和额外教授
,需经严格考试获取资格。他们先拿较少的工资。要想得到教授的位置,必须献身于科
学研究,向已形成的舆论挑战,冒着与他人在学术上冲突的危险,实现科学研究上的真
正突破。教师不允许在同一所大学里升格。不存在某一所大学毕业出来的人占优势的近
亲繁殖现象,扫除了门户之见和裙带关系。大学对于有才能的人产生了特别强烈的吸引
力。大学生的学习有充分自由,可以到任何一所大学里去学习,只要那所大学还有名额
可以注册。大学里没有什么教学大纲,也没有什么必修课和选修课,感兴趣什么就可以
学什么。这种流动性和选择自由,使得任何一名大学生都有机会与最优秀的科学家讨论
问题。同学之间可以进行结伴式的自由讨论,也可以独立工作,自由进入任何图书馆,
查阅已公开的任何资料,绝不存在任何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级别限制。科学自由成为国家
和社会的校正力量。大学教授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例如社会保险制
,福利国家方案,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等,都是为克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弊端所作的努
力。

   科学与教育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普鲁士王国的现代化进程。普法之间1870年再度
爆发战争,这次法国大败。排除了法国干扰,德意志各邦完成统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
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法国科学家帕舍尔当时就发出感慨:“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
败,是科学上竞争的失败!”

的确,德意志人在普法战争前,已经居于世界科学领先地位。以当时的重大科学发现而
论,生理学方面1864年德意志人有156项,世界其他民族只有57项;到1869年,德意志
人又取得了89项,世界其他民族只有11项。在热力学、电学、电磁学、光学方面,1836
年到1855年,德意志人为231项,英法为201 项;到1870年德意志人又取得了136项,英
法只有91项。在医学领域,到1869年,德意志人为33项,英法总和为29项。从19世纪下
半叶到20世纪前期,德意志已经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这里出现的科学家可谓群星灿烂,
如数学家高斯、黎曼、闵科夫斯基、希尔伯特、哥德巴赫;物理学家弗劳霍荷、赫茨、
哈伯、洛伦兹、普朗克、爱因斯坦、波恩、玛依尔、赫姆霍尔茨、伦琴;化学家李比锡
、奥斯瓦尔德、哈维尔、威尔斯塔特、瓦尔堡;可以开出一个太长的名单。美国虽然在
迈入20世纪门槛时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在科学、教育方面,只是德国的学生。

在这方面,中国也是德国的学生。蔡元培对于中国现代大学的奠基作用已经得到公认。
他从1907年起,曾几度留学德国。他主政北京大学,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文理兼
修、教授治校,主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
贩卖知识之所,皆受益于德国,甚至他给女儿取名威廉,都可见他从德国受到的影响。

德国大学和科学的领先地位,葬送于纳粹之手。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使得种
族主义思潮兴起。希特勒抓住了德国人渴望翻身的民族情绪,趁机上台,出任总理,掌
握了国家机器,使得德意志大学奉行了123年的科学、理性、自由的原则被断然抛弃。
1933年4月7日,希特勒刚刚上台两个多月,就颁布了《重设公职人员法》,宣布解聘与
纳粹主义原则不相符合的公职人员:“一, 凡属共产党或共产主义辅助性组织的成员
;二, 凡在未来有可能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或共产主义性质活动的人;三
, 凡在迄今为止的活动中不能证明自身会随时、无保留地支持这个民族国家的人;四
,凡属非雅利安血统者;这样的公职人员都将解聘。”由于德国大学教师属于公职人员
,因此,这场运动在大学校园里,就成为驱逐有犹太血统的、有民主进步思想的知识分
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量科学家因此遭到解聘,德国大学界在4月22日发出了让自己蒙
羞的《德意志大学对阿道夫·希特勒以及纳粹主义国家的表白书》,其中写到:“这个
民族的阳光再度照亮了自己。我们将建设和扩展伟大的元首所开创的事业,并全心全意
地追随这个新的国家。……这场纳粹主义革命不仅体现为一个不断成长起来的政党对现
存权力的接管,而且这场革命将给我们德意志的存在带来全面的、翻天覆地的彻底变革
!”
  1933年5月10日夜晚,在柏林歌剧院广场上,教育与宣传部长戈培尔主持了一场焚书
运动。狂热的大学生将大批“非雅利安精神”的书籍扔进火堆。作者从海涅、马克思、
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卡夫卡到雷马克、黑塞、托马斯·曼等等,近3000种书籍被列为
禁书,从全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中清除。接着,戏剧、造型艺术、音乐、出版、广播、
电影、新闻领域里的“非雅利安人”也遭到驱逐。1935年9月15日颁布的《纽伦堡法》
,彻底剥夺了所有犹太人的公民权,并禁止犹太人与雅利安人通婚。
  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劳尔曾勇敢地站出来,抗议这场清洗运动给德国科学造成的
损害。希特勒回答:“即使是为了科学,我们的民族政策也不会因此而撤销或改变。如
果驱逐犹太科学家意味着现代德国科学的毁灭,那就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没有科
学的状况下,推行我们的民族政策吧!”
  德国的大学先后发生了三波解聘潮。第一波是1933—1934年冬季学期以前,共解聘了
1145名大学教师,其中313名正教授,109名额外教授,284名非公职性的额外教授,75
名荣誉教授。当时德国大学的各类教授有4482人,被解聘者占整个教授集团的17.4%。
第二波是1935年9月15日《纽伦堡法》颁布后的一年间,又有494名科学家遭到解聘。至
此解聘率上升到当时所有师资力量的33%。第三波是1937年1月26日颁布《德意志公职
人员法》之后,到1938年初,又解聘了160多名拥有非德意志配偶或非同种类配偶的教
师,遭到驱逐的科学家已高达1800人,至此,德意志高校教师队伍的损失达到了39%,
其中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的损失达到47%。1938年3月吞并了奥地利后,同样的
厄运也降临到400多名有犹太血统或有犹太配偶的奥地利科学家头上。到1939年,德国
大学45%的教师岗位,已被不学无术的纳粹党棍占据。
  在1938年11月9日帝国水晶之夜后,这些被解聘的教授学者,除了逃离德国,没有别
的选择。同样的威胁也摆在非犹太的、坚持民主思想的、过去积极参与政治并遭到解聘
的人文、社会科学家面前,纳粹同样将他们视为敌人。要想求生,只有流亡,否则前面
就是集中营与死亡。

这些知识难民为了活命,流亡地多达75个国家,但最后只有美国接收最多,让他们落地
生根,并结出科学文化硕果。美国因此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其中的原由耐人寻味。
  知识难民最初首选的流亡目的地是路程较近,文化差异较小的欧洲国家。美国毕竟
遥远,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欧洲流亡美国并非易事。但某
些欧洲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善待知识难民,包括其中的科学文化精英。比如永久中
立国瑞士,德语是主要语言,本是犹太知识难民十分愿意选择的避难所。但瑞士当时失
业严重,人们害怕知识难民竞争就业岗位,于是政府规定入境的外国人不得从事任何获
利的职业,法律禁止雇佣任何外来难民,这就使流亡科学家到瑞士找不到施展的舞台,
只能把瑞士当作流亡的中转地。比如加拿大,地广人稀,原来并不拒绝欧洲移民前来谋
生,但对移民的选择有自己的偏好,他们愿意接收的是矿山、森林和血汗工厂需要的廉
价劳力,而不是知识精英,这就拒绝了大批科学家、艺术家、银行家、教授、律师、医
生的避难申请。他们甚至害怕政策有了弹性,加拿大所有的大学会被难民塞满。德国著
名物理学家赫兹伯格因为妻子是犹太人,遭到驱逐,到加拿大一所大学任教。因为由美
国的基金发工资,移民局才允许他入境两年。两年后,又要赶他走,校方千方百计和政
府交涉,方获准留下。10年后,赫兹伯格才取得加拿大国籍,1971年成为加拿大第一位
诺贝尔奖得主。

相比之下,美国对犹太知识难民最具吸引力和包容性,给他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最
宽广的舞台。美国科学界和文化界的一些领袖人物具有非凡的远见,他们敏锐地看到了
接收来自欧洲的知识难民,会对美国的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他们不止于对
犹太人受迫害表示同情,而是努力化解本国人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和反犹主义情绪。
尤要指出的是,让犹太知识难民得以安居,施展才能的主要力量并非美国政府,而是美
国的公民社会。李工真说:“真正有功的绝非罗斯福政府,而是那些目光远大的知识界
领袖、私人性质的基金会以及各类民间的援助组织。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使美国成
为接受犹太难民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接收犹太知识难民最多的国家。”其中有1090
名科学家、811名法律工作者、2352名医生、682名记者、645名工程师、465名音乐家、
296名造型艺术家、1281名作家以及来自其他文化领域的职业者。被德、奥两国驱逐的
12000名文化精英中,至少有63%被美国接收,其中约1400名科学家中,至少77%为美
国接收。当时从欧洲流亡到美国的知识精英中有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计算机之
父”冯.诺伊曼,“现代宇航之父” 冯.卡门,“原子弹之父”西拉德,“氢弹之父”
特勒,物理学家玻尔、费米,数学家库朗,现代建筑家米斯.范.德.罗,音乐家勋伯格
、斯特拉文斯基,社会学家拉萨斯菲尔德,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等各领域的翘楚。美
国本来就是一个文化包容性较强的自由竞争环境,当时又处于科学、教育和文化的上升
期,有了这些世界一流精英的加盟,可谓如虎添翼,迅速地登上了全球科学和文化的制
高点。很快,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
转移到了美国。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德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世者只剩14名,
而美国已经有25名。难民知识精英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
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吸纳欧洲知识难民的成功经验
让美国尝到了甜头,从此,美国形成了更加自觉的开放机制,面向全球的知识精英,敞
开交流之门,移民之门,面向全球的青年才俊,敞开留学之门,就业之门。这正是美国
在二战以来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重要秘诀。德国在二战结束之后,虽然对希特勒法西斯主
义有痛切的反思,但在全球科学和教育上的领军地位,却一去不复返了。

  李工真教授认为,国家和大学有三种关系。像美国那样由社会自主发展大学教育,
导致国家振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模式,可称“科教兴国”;像威廉三世这样
,集中国家财力投入大学,但充分尊重大学独立和学术自由的模式,可称“国兴科教”
;像希特勒纳粹党这样,掌握国家机器,干预大学独立,扼杀学术自由,摧残知识分子
的模式,可称“国衰科教”。三种模式的得失,国人都可引为镜鉴。
--
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
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
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