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伯苓和南开校训. 1919年南开大学成立后,张伯苓和严修(范孙)先生为南开大学制定了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前四个字最难理解,后四个字一目了然。现在对前四个字比较流行的解释:“允公”即受教育者要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大公无私、─心为公。“允能”即受教育者要培养能力、学以致用。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笔者对张伯苓当初的“允公”的解释有异议。这里的“公”是公正和公义,不是一般世人理解的“大公无私、─心为公”。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人不可能做到大公无私、─心为公,人可以做到在利己的时候兼顾他人,即爱人如己,但是一个人完全做不到爱别人胜过自己。张伯苓是一位伟大的基督徒教育家,做事务实,充满智慧。这样的人不会把一条他都做不到的信条,挂在南开大门上的。 为什么这么说? 这要看看他的人生经历和信仰。张伯苓出生在一个秀才家庭也就是现在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学的是旧式教育。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技术,老师之一是严复。严复这个人的思想值得学者们好好研究,他亲眼目睹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暴露出来的问题。1877年当他被清朝派到英国学习技术时,到了英国却被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震撼,天天跑到图书馆看人文知识的书籍。回国后,想用科学救国。回国后,中国经过“自强运动”,军事上取得一定成绩,号称世界排行第七。就在1895年,在军事上号称世界排行第十一的日本开始挑战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没有打胜洋人,目前中国也有德国战舰了,更有出国留洋,掌握技术的回国留学生了,难道还打不过日本吗? 结果很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技术救国论遭到无情的打击,严复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极力反帝制,严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鼓吹变法。1896年张伯苓应该毕业,但是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没有战舰可以实习,所以到了1897年张伯苓才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服务于海军,地点在山东的威海威,不久威海威又被迫租给英国。1898年七月张伯苓很生气地离开海军,回到天津,和他的老师严复一样,他完全改变了以往只靠科学救国的想法,改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当时的天津有许多外国传教士办新学,青年基督教协会YMCA也落户天津,教练都是传教士。张伯苓身材高大,喜欢体育,所以常常去YMCA打球,天长日久与外国传教士很熟悉。慢慢地福音进入他的心里。后来他和严修一起办学,经历了许多困难,思想变的非常悲观。外国人办学,都有强大的后盾,张伯苓不是富商,可想而知处境极其困难。但是YMCA的传教士积极乐观,勤奋工作的态度极大感染了他。1908年在外国传教士的资助下,他去了美国和欧洲,亲眼目睹了哪里的社会,和人文景观,回国后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于1909年在美国公理会天津仓门口教会有山嘉立牧师(小山嘉立)主持,受洗归于耶稣基督门下,从此今后一生让耶酥基督做生命的主宰。1910年他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不属任何教派的独立教会,即靠中国人自养的教会,这为洋传教士卸下了一个大包袱,受到他们普遍的推崇。1910年10月19日正式献堂,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任教堂董事会的会正。美国公理会就此卖掉仓门口教堂彻底搬到天津西沽龙王庙。这时张伯苓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用基督教为基石(公),以现代科学教育(能)为手段的理念。即1919年南开大学成立后,“允公允能”真正的含义。
2。张伯苓爱共产党吗?不爱,但是也不反对。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大意是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张伯苓想以基督教为基石,以现代科学教育为手段的理念是一种循序渐进,缓慢进行的一种草根变革理念。共产主义是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落后的旧中国想快点砸烂那个旧社会,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都爱那片神奇的国土,但是采取的方式不同。信仰不同,走的路也不同。1913年周恩来进了南开学校,每当星期日张伯苓从教会回来,都开放家庭,给学生传福音,周恩来也常来听听。虽然后来周恩来加入共产党,但是这并不影响老师和学生的这个关系。从美国保存的传教资料,和张伯苓本人的一生来看,他的信仰纯真,有着神的大智慧。但是毕竟共产党是唯物主义,同他的信仰背道而驰。时光到了30年代,特别是日本进中国后,把南开大学炸了个稀巴烂,张伯苓眼看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蒋总统送来了安慰,要拨款从建。那时蒋介石已是基督徒了,虽然那时他名义上是基督徒,内心还没有真正地谦卑在神的面前,但是已经天天和太太上床读圣经了(朝鲜战争后才真正从心理接受耶酥,见<<宋美龄传>>)。1937年后张伯苓加入国民党,解放前夕出任考试院院长。1948年冬天天津解放后,张伯苓留在天津没有随蒋介石去台湾,1950年他向自己的学生致电祝贺新中国,1950年南开校庆将他拒之门外,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终年75岁,虚岁76。
Chang Po-ling
Baptised in the West Gate Chuch
3。 为什么北大,清华和南开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而不是南开,北洋外加北大或清华?抗日战争爆发后,内地大学受到干扰,大家纷纷考虑搬家。当时清华大学的校长是梅贻琦,梅贻琦和张伯苓都是天津人,梅贻琦1904年进入张伯苓所建的南开学校学习,是张伯苓的同乡和学生。梅贻琦靠庚子退款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接受洗礼,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1916年学成归国,后来清华大学内斗不止,一直到他坐上校长的那把交椅,才慢慢平静下来。同是天津人,有同样的信仰,加上师生关系,促成了南开和清华的联合。当时的北大校长是蒋梦麟,蒋梦麟1908年靠庚子退款去美国留学,1917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而这一年张伯苓为了成立南开大学,也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1919年回到天津后立刻成了南开大学。从关系上看蒋梦麟和张伯苓是哥大的校友。蒋梦麟在哥大师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思想比较前沿。虽然没有声称自己是基督徒,但是小时在教会学校读过书,长大在美国9年的留学所见所闻,应该印象极深。请看他自己的回忆录<<西潮>>中的一段描写:“离美前夕,心情相当复杂,那晚睡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赫特莱楼,思潮起伏,一夜不曾阖眼。时间慢慢消逝,终于东方发白。初夏的曙光从窗外爬藤的夹缝漏进房里。清晨的空气显得特别温柔,蔷薇花瓣上满积着晶莹的露珠。附近图书馆前石阶上的圣母铜像,似乎怀着沉重的心情在向我微笑道别,祝她抚育的义子一帆风顺”。蒋对美国的感恩之心,益于言表。应该说南开加上清华,然后拉上北大顺理成章。
4。张伯苓爱国吗? 100%爱国,毫无疑问。但是这种爱已经远远超越了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看到有关文章,和电视剧<< 张伯苓>>关于张不接受外国的资助,表现出的大义凛然,作为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手法粗劣,也不尊重历史。当学校需要钱来培养未来的国家有用之才时,钱本身并没有阶级性。只要这钱是合法的所得,不管这钱的主人是谁的,只要用在光明正大的事业上,就是好事情。事实上,张伯苓不仅要了反动派国民党的钱,要了中英庚子退款,也要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钱,正是有了这些资助才得以让大学运营下去,培养了那么多人才。那时的留美学人,想回到老蒋的政府捞个官,搞个妻妾成群,成就一般世人的好生活,易如反掌。正是张伯苓对那片土地的执爱才让他放弃一切虚荣,面子,不愧地站在世人面前,点头哈腰,伸手要钱。要钱容易吗? 如果你认为容易,你可以拿个盘子,到你的邻居家走一趟,看看会发生什么,你能拿来多少资助,你的心情如何?
- References:
- 1. Commission on World Mission and Evangelism April 1919
- 2. Board of Aid for Colleges in NY 1911
- 3. Christian China, Vol5, 1918
- 4.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Volume 1 By Howard L. Boorman
- 5. Life and Light for Women, Vol 42, 1912
- 6.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 Vol 115, 1919
- 7. Missionary Ammunition for the exclusive use of pastors, Vol 2
- 8. 《西潮》,蒋梦麟
- 9. <<南开辉煌>>,
- 10.电视剧<<张伯苓>>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