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郭敬明的情绪失控相比,坐下台下的大量“郭迷”也表现出另一方面的失控。如果说当郭敬明被马东逼急了说出一句“不想参与到成人世界的争斗里”显得很“酷”的话,台下那些郭迷为郭敬明的辩护就是“酷毙了”,其中一位说:“郭敬明抄得这么好,又这样畅销,说明他有才华。”当主持人问多少观众认同时,现场大部分学生观众举起了手。还有一位说:“只要郭敬明的作品好看,我并不在意他的书和别人有什么关联。”另一位男生还说了一句特别“英雄无畏”的话:“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综合3月24日《新京报》、央视《文化访谈录》)
郭敬明的情绪失控是知羞的自然表现,虽然他说自己“不想参与到成人世界的争斗里”,但事实上他已经不再是个孩子,22岁,已是个有完全责任能力的成年人。
而郭迷们的失控,则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失控,事关价值观念、法律和道德底线的问题。因此,后者的失控令很多人担心。或认为是“从古到今的道德标准和文学标准已经完全不是明星光辉的对手”,或认为不同年龄之间在价值观念上的代际差异如此之大,令人深思。主持人马东评论说,“一个社会指望法律解决所有问题,既荒谬也不切实际。我们是从文学批判的角度来看等这一现象。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来源于别人的构思,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是任何时代和任何年龄的人都应有的共识,但发生在郭敬明身上的这一现象却让我们对价值观念产生了疑惑,不同年龄和时代背景下的读者在价值观念上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应该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我不认为年轻的这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是没有是非善恶观念的一代,也不认为他们这一代和我们这一代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在我看来,把郭迷们的这种失控归结于道德是荒谬的,把责任归结于郭迷们自己的道德修养更是荒谬的。郭迷们的道德观念标准貌似“失控”,责任并不在他们自己,而在我们这个号称观念不一样的“成人世界”。可悲的不是郭敬明这种成功模式被年轻一代无原则追捧,而是某种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的无原则的模式居然可以大获成功!有论者说“郭敬明的书上满是问号,《梦里花落知多少》并不是惟一的一本。”(3月24日《新京报》)即使庄羽二审胜诉,并且获得20万元的赔偿,《梦里花落知多少》停止发行,相比于其已有的巨大发行量和娱乐工厂的流水线上巨大获利相比,这点赔偿和损失也是微不足道。
年轻一代渴望成功,追捧成功,这没有什么错。错在我们这个“道德观不一样”的成人世界让不该成功的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问题的症结。在这一点上,年轻一代显然比老于世故的成人世界更坦率,更真诚。大人们则远比他们虚伪得多,圆滑得多,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言语中、表面上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法律,行动中、暗地里则是深藏不露的潜规则。年轻一代的“道德失控”还在观念中,成人世界的潜规则已在行动里。
道德的底线必须由法律维护。法律不能左右人的思想、观念,但是可以也应该能够校正人的行为。或者,换一种说法是,法律通过调整人的行为,达到调整人的思想观念的目的。如果法律对人的不法行为束手无策,又如何能够指望人的思想观念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