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大飞机、核潜艇和预警机在文革诞生

(2010-11-15 12:46:42) 下一个
大飞机、核潜艇和预警机在文革诞生 (2张图)

[史海钩沉]

广龙: 有人声称文革造成中国科技断层, 对此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下面这几篇文章。 这篇文章足以证明, 文革不仅没有使科技断层, 更使民族科技力量得到巨大提高。


真正的科技断层发生在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以后。 大批研究所被关闭, 大批科技人才流失, 民间甚至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咸蛋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大飞机的原型机至今不见。 宣称造不如买的刘邓, 是他们造成了中国核心科技发展的断层。


如果大家有兴趣, 可以再看看中国的核潜艇和预警机是怎样和什么时候造出来的。 文革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速度是空前的, 我还可以举出很多实例。


相比之下, 印度没有文革, 那印度应该没有科技断层。 台湾没有文革, 台湾也没有科技断层。 然而, 1976年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和部发工业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印度和台湾。 很显然, 声称文革造成中国科技断层是片面的伪论据。



谁在欺骗中国人?揭开中国运十大飞机下马背后的真相




作者:云上的天空 文章发于:西陆东方军事









关于运十,过去听到的多半是一片嘲笑、贬斥之音,就像刘姥姥被大观园中上上下下的贵族、帮闲、奴才们评头品足,浑身的不是一样,看多了、听多了,印象就形成了,无非是傻大粗笨,不合时宜,前途晦暗云云,久而久之,因为运十事实上的落魄,也基本就看淡了。7月17日,中央电视台10套《大家》节目播放了运十副总设计师程不时教授的访谈录,看后,震撼、无奈、疑惑,似有话要讲,又似无言以对。








  程不时,少年时代因为被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追杀躲在田野的沟渠里,萌生长大要为祖国造飞机的理想,从初中开始,程不时就痴迷于航空事业。1947年,程不时考取清华大学航空系,系主任在新生座谈会上告诉同学,旧中国学航空找工作难,你们为了自己的职业前途,可以转系,比如变比较热门的建筑系、机械系等。尽管第二年有不少同学转了系,但程不时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走航空报国之路。在以后的人生岁月里,程不时教授沿着这条道路艰辛而又坚定地走到现在,无怨无悔。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程不时和同学们一道,制作了一架巨大的飞机模型,螺旋桨还能转动。同学们推着这架仿真模型参加庆典,受到沿街民众盛赞,且高呼要他们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此后,他作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第一批建设者之一,参加了沈阳飞机厂、沈阳发动机厂、哈尔滨飞机厂、哈尔滨发动机厂的设计。作为航空设计家,程不时教授参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任设计组长),参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超音速歼击机的设计,可以说,程不时教授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整个历程。


  无论主持人还是程不时本人,都把参加运十的设计建造工作,作为他事业生涯的一个顶峰,因为运十作为大型客机,其设计建造必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用航空工业甚至整个工业体系的整体水平。从程不时教授的讲述来看,运十的历程,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悲壮。所谓壮者,壮其在中华民族自主发展航空工业的道路上所秉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贯作风,壮其使当时中国的民用航空器的研制水平,达到了与世界航空巨头美、苏、欧洲比肩的高度,壮其确确实实地填补了中国大型客机研制的空白。所谓悲者,悲其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情况下黯然下马,悲其在下马之后中国的民用航空工业竟然近二十年无法拿出与运十成就相若的东西,悲其之后中国的民用航空数百亿外汇的市场被美、欧瓜分。


  运十的上马,源于Mao。ZD时代的一项决策,1970年7月,毛主席在视察上海时指示: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造飞机嘛!同年8月21日,国家计委、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批准了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的《关于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这就是708工程,即大型客机的运十。程不时于1971年被调往上海参加运十飞机设计,最初担任总体设计组副组长,以后任飞机副总设计师,负责总体、气动、计算机以及试飞方面的工作。


  70年代的工作、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程家老少3代6口人,挤住在只有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连做饭也在屋内。程不时教授回忆,当时办公室不够,设计组们就把装大型设备的木箱当办公室,上海的夏天极其闷热,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工程师们怕汗水滴在图纸上,极度小心翼翼,晚上蚊虫叮咬的利害,工程师们只好用报纸裹在腿上、手臂上当盔甲抵挡,就是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程不时们所运用的方法和技术,在当时也是世界一流的。   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计算机数字化设计,程不时教授他们30年前就在运十的设计中使用了,当时到上海计算中心去运算,时间都安排在午夜和凌晨,程不时和许多设计室人员经常日夜颠倒。他们自编了138个解决设计问题的程序,在运十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程不时晚上伏在木箱上编程序,还编写了关于飞机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的理论书籍,有的被大学选作教材,使用达10余年,并被推广到航空航天系统。



  1978年11月23日,运十全机破坏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加载到100。2%发生全机破坏,设计与实验结果精确吻合。十年辛劳、十年血汗,1980年9月26日,运十首次试飞,程不时教授回忆,整个机场人山人海,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已经退休的老人、患了重症动完手术身上挂着引流袋的老工程师,无不欢呼雀跃、热泪盈眶,电视播放的资料画面上可以看到运十庞大的机体呼啸而过、腾空而起,直奔苍穹,一代壮举,顿成现实。程不时教授回忆,试飞组王机长金大下来后对他讲,运十在空中的感觉,就像大个子打篮球,机体庞大但灵活机动。


  这其间,发生了两个意味深长的插曲,一个插曲是在试飞前,有国家相关部门的官员,用程不时的话说,都是航空方面的专家,不断追问程不时,这么大的东西,真的能够飞起来吗,一方面反映某些人可能对自己国家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队伍、工业水平的怀疑、不信任感,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人可能存在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作风,更重要的是,这种怀疑情绪会不会对后来将运十打入冷宫起了催化的作用。


  另一个插曲是,80年代,国内的洋奴怀疑派思维已经泛起,因为运十采用了四台发动机吊置在机翼下的布局,与波音707相似,还有运十项目代号708(70年8月),引起了洋奴们无限的遐想,一时间,运十仿制波音707的谣言四起,甚嚣尘上。这些杂音引来了美国驻华使馆空军武官和波音公司的副总裁,亲自登机观察,那美国驻华使馆的空军武官,曾经是波音707的飞行员,有数千小时波音707的飞行经验,武官一登上舷梯,到机舱门口回头一望,就断言这架飞机与波音707完全不同,因为我太熟悉波音707了。事关知识产权和技术竞争,波音的副总裁在对运十进行了仔细考察后得出结论这是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一次完完全全自主的实践。,这个插曲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某些人,思想深处对自己国家的鄙视,比外国人还外国人。


  其后,运十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试飞,几乎飞遍了中国的东西南北,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都留下了运十辉煌的航迹。运十最壮观的试飞,是从成都飞西藏拉萨,解放后西藏开辟空中航线以后,由于飞机飞行高度的限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飞越,而是在世界屋脊的众多高峰间穿越,运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飞越。开始试飞拉萨是空飞,后来因为西藏遭受天灾,需要运送大批物资,运十受委托往拉萨运送救灾品,天天载重起飞,连续运转,连成都机场的人员都倍感惊奇你们这是试飞还是值班?,程不时教授得意地回忆,当时,成都机场的民航飞行员们上机参观后,用愤怒的语气说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拿来我们飞。  




关于运十的下马,公开的报道是由于市场和经费等原因运十飞机未能继续研制下去,在电视上,程不时老人不愿多讲,只是在镜头前反复念叨历史会有结论的。主持人问,运十是何时停飞的,86年,主持人进一步再问,为什么停飞,程不时教授无比感叹地回答没有钱买油,买油需要多少钱,程不时老人反复说是一个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数目,当时,他们写了个报告给上级,提出一个继续试飞买油的预算,多少呢,三千万,这真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果,三千万就终结了一代中国航空人大型民用飞机的研制历程,随着程不时教授的讲述,我们不禁有诸多疑惑。


  疑惑一;据程不时教授回忆,当时,国家组织全国的航空专家、教授开运十项目的论证会,会议提出了三条结论,大意是项目不能停、队伍不能散、产品不能丢,可是,结果是项目停了,队伍散了,产品丢了。根据当时的形势,既然是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既然是要讲科学、讲民主,那么,在这个及其专业化的决策上,绝大多数专家的意见为什么没有被采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原则如何体现。


  疑惑二;程不时教授们用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用报纸裹住手臂和小腿,抵挡蚊虫叮咬坚持画图、写软件,开发研制出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是我国自解放以后坚持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好体现,为什么要如此轻易地予以否定。尔后的近二十年,这样的拼搏精神,是否继续体现在大型客机的研究中,有何结果。


  疑惑三:区区三千万人民币,还不及一架引进客机价格的五分之一,不及一个大贪官贪污贿赂的零头,不及一个大奸商搜刮社会财富后买一栋豪宅的价钱,不及一个港台艺人一年在大陆赚走的钱,不及引进大批美欧客机所付出的人员商务、培训、资料巨额费用的若干,它却可以支持运十继续飞下去,对比80年代初期各部委在深圳投资办企业、搞房产,动辄就是若干亿,航空工业部也不例外,为什么对这样一个具有更深远、更重大意义的产品,却如此吝啬。


  疑惑四;运十下马的一个口实是产品不成熟,试飞都没有全部完成,怎么就断言不成熟呢,即便是不成熟,让运十在试飞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也就不断成熟了,至少,应该保持一个大型客机研制的实体平台,基本的平台都不想保存,还谈什么继续发展。况且,运十的第二架产品,据程不时教授说,已经完成了50%。运十下马近20年了,今天的科研、设计条件比之70年代不知道好了多少倍,空调办公室、现代计算机系统,与外国人合作了无数次,可是,拿出能够与运十当时的技术地位的东西来了吗。程不时教授不服气地说,关键是发展路线错了,是不是呢。


  疑惑五;运十下马的另一个口实是没有市场,言下之意就是美、欧的东西有市场,甚至有人不断地推销市场换技术的美妙画饼。然而,事实却无情地给市场派、买办派一个响亮的耳光,数百亿外汇砸进去,到头来还是停留在为人家加工点机尾翼之类的小活,与运十这样具备全系统设计制造能力的壮举,如何比。市场也好、技术也罢,讲的是强者的语言,我有核心技术在手,你就不会太拿价。钱买不来市场地位,更买不来技术地位,要靠自己干。


  疑惑六;今天的知识精英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与国际接轨,但是,什么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呢,运十就是实例,运十在技术上取得很大突破的原因之一,就是采用美国联邦航空局适航条例,与国际标准接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与国际接轨,才是真正的、核心的接轨,花数百亿外汇买来的接轨,只是受制于人的接轨。


  疑惑七;运十还有另一个下马的口实似乎是技术落伍了,然而事实是。程不时教授们始终盯住世界民用航空技术发展的前沿,据资料介绍运十的设计采用尖峰翼型,有较好的高速特性,结构设计采用破损安全概念;解决了整体油箱和气密和座舱的密封问题;采用了由调整片带动舵面的操纵形势和机翼下吊装发动机的布局;进行了全机、全尺寸模拟试验;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成品和新标准;设计中大规模使用了电子计算机。,我们把运十的设计制造背景,放在70年代文革中和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技术、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参照系底下,就更加有说服力,如果运十坚持下来,其后续产品在今天的条件下,难道就跟不上技术进步的发展么。


  疑惑八;运十身上寄托的民族感情,是毋庸置疑的,程不时教授回忆,当年运十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的时候,守卫机场的解放军战士被眼前从未见过的大家伙震惊了,就问参加试飞的专家们,这是什么飞机,专家们自豪地对他说,你看尾翼上的机徽和编号,是我们国家自己制造的大飞机,那小战士一听顿时肃然起敬,马上立正持枪敬礼。程不时老人讲到这里,已经哽咽,无法再叙,我们在电视上看见了程不时老人眼中闪闪的泪光。对比之下,让运十在冷漠的决策中默然湮灭的某些人们,比那位拉萨贡嘎机场的小战士是不是还缺少了点什么。


  疑惑九;程不时教授再怎么说,都是国家一流的大功臣,他参与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歼教1和运十的设计负责人,因为这是两个里程碑式的项目,一个是第一架喷气式、一个是第一架大型客机。这样的老专家,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应该使其享受到现今社会的高度物质文明,才能够体现社会的进步。但是电视片最后的两句解说词令人唏嘘,(程不时)老人于90年代提前4年退休、(程不时)老人还在他那间不足50平方米的房间里继续着他的航空梦。对比提前退休的无奈,一些老少精英们还在拿着令人眩目的高薪,占据着话语权,喋喋不休地推销他们的弊端无数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拿社会经济活动当试验品。一些海归专家学者,有关方面动不动就授以数十万年薪,数以百平方计的住房。社会对程不时教授这样水平的功臣,是不是太苛刻了些,且不说参加研制运十有什么错误,即便是有,也不应该这样对待程不时教授,莫非这又是臭老九再现。      




程不时教授的讲述结束了,运十也永远成为中国航空制造历史上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但程不时教授的那句话历史会有结论的,代表了Mao。ZD时代培养起来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开拓者及其后继者们一种不屈的诉求,相信历史不会辜负他们,也不应该辜负他们。


  一、运十的立项和研制


  谁能想象得到,我们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是在文化大g命中的1970年立项、仅比欧洲空中客车晚两年上马的呢?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中央领导,对发展空军、发展航空工业高度重视。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战争创伤还没有来得及医治,中央就下决心成立空军。毛主席说过:没有裤子穿也要办空军。一五期间上156项工程时,毛主席说:我国是一个大国,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样样都有,但是重要的东西如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


  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以后,中国首次试制的歼五喷气飞机获得成功,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


  还在1968年,我国轰六(仿制苏联图-16喷气轰炸机)试飞成功后,周总理就提出:能不能在轰六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客机?陈毅元帅说:我这个外交部长,出国不能坐自己的飞机,地位就与别的国家不同。


  1970年8月21日,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上海市下达了大型旅客机及其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这就是运十客机,代号708工程。与708工程同时立项的还有701(长征4号火箭基础)、718(远望号导弹卫星发射测量船)、728(秦山核电站)工程。这些项目开始时研制情况有的比708稍有逊色,但后来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708的研制和协调总装基地放在上海,因为上海工业基础好,要充分利用。1970年9月,三机部首批支援人员到达上海,由熊焰、马风山为设计组负责人。


  1972年2月,在军委听取航空工业小组汇报的办公会上,叶剑英同志指出,搞708这是全国人民的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这是第一架大飞机,要从全国的设计人员中挑选出比较好的,来审查计,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用处,缓办远轰,集中力量先搞708。


  1973年,当有人提出买英国的VC-重O大型客机专利进行试制时,周总理在1974年2月批示:同意不买这种专利,我们进口飞机品种已够多了,从而保证了自行研制运十不受干扰。


  在当时发展社会主义科技事业路线的指引下,在两弹一星成功经验的鼓舞下,从全国各地各部门调集的500多名技术人员,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革命加拼命的创业精神,协作攻关,历尽艰难,终于于一九七八年完成了飞机设计。一九八零年九月二十六日,运十客机首飞成功,从立项到首飞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二、运十的主要技术指标


  运十飞机的研制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获得了研制组织工作的宝贵经验。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它的研制突破了苏联飞机的设计规范,是我国第一次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部标准研制的。整个研制过程没有依赖过一个洋人,她是我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同时,运十大量引用了国外先进技术,绝不是象某人所说的是闭关自守的产物。可以说,708工程的实施,给我国航空科研设计带来了质的飞跃。


  运十客舱按经济舱布置是178座,混合级布置124座,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最大航程8300公里,与波音707是同一量级,但不是波音707的翻版。


  运十共试制了两架,一架作静力强度试验,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一架从1980年9月首次试飞上天后,先后飞到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7次飞到拉萨。至1985年2月停飞为止,总共累计试飞130架次,170飞行小时,没有发生过问题。运十的系列化发展设想也曾着手考虑。


  运十的座公里耗油量优于伊尔-62和三叉戟飞机。80年代初,三叉戟飞机仍是我国民航机队的主力机种之一,运十能在主要性能上超过它,对航空工业还比较落后的我国来说,其意义非常巨大。


  运十的研制费用总计5。8亿元人民币,而西方研制一架民用大型客机的费用一般是15-20亿美元。


  运十取得的初步成果说明,我国是有能力把研制大飞机的愿望变成现实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